前段时间我去江西的鹰潭出差,这是中部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城市,它既不和东部沿海的开放靠边,也没有“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惠。 但是鹰潭的城市建设却要比西部的很多城市都要好,城市也非常整洁。我很讶异这样的一个理应是落后的地区为什么会比我们想像中的要好很多?在这个城市靠近火车站的地方,我看到了一块路牌广告,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我们知道自己有缺点,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我想起前段时间去的一些西部和鹰潭差不多大的城市,肮脏的环境、懒惰的习气是给我的所有印象,那里的人谈起自己的城市就是“因为我们西部就是这样的,没法子。”
鹰潭的这块广告牌,让我看到了一个地区政府勇于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和责任感,同样的,它也激励着这个城市的民众为自己家乡经济的腾飞负起责任。中部的鹰潭和西部的城市一样,他们都无法改变自己身处内陆这个不利的先天因素――因为世界上大多数的发达城市都在沿海。然而唯一也是本质的不同是,鹰潭并没有抱怨,他知道自己的劣势与缺点,所以他们在努力,而城市的新貌也正是他们努力的一种结果。
责任是一种选择,你或者选择抱怨环境,或者选择改变自我。而这种改变自我的努力如果成为一种信念,那么,它就会成为我们人生的驱动力,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们获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
在我参加过的无数次管理和营销会议中,或者是无数次的市场巡访中,我往往会碰到一些人,他们讲的话是非常类似的,他们习惯的口吻通常是:
这个事情不是我的事情;
这个事我要有责任的(所以不去做);
这个事情不归我负责;
为什么没有人来协调这个事情呢?
为什么他们不来指导我,培训我呢?
老板没有指示,我不知道怎么办呀;
那个部门什么时候才会去做这些应该做的事情呢?
这个事情是解决不了的,只能这样了;
这个市场很怪的,很特殊,很难做,所以业绩也只有这么点……
老板就给了这么点费用,我们这里要做好是不可能的!
以上的想法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对,但却暴露出一个我们今天时时在面对,并隐藏在我们组织之中的推诿、抱怨、拖延、执行不力、目标不能达成等等许多表面问题背后的核心问题――缺乏个人的责任感。
我们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催化了我们这些缺乏个人责任感的做法。一件事情最好是“我不知道”,而被迫“知道”之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归我管”。逃避责任和抱怨环境与条件是缺乏个人责任感的两大表现,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从来没有想过从自己做起,看看自己能为组织做什么,为达成目标作出一些自己的改变。
改变这些错误的想法,要从“我能做什么”开始!成功的管理者一定是一个负责任的管理者,他们关注于结果,并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得结果。为了把注意力放在结果而并非是推诿、抱怨或者“踢皮球”上,有两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所必须做的,第一,我们需要衡量“解决问题”在公司中的作用,第二,我们必须果断、永久地解决工作中浮现出的种种日常问题。
“解决问题”是职业精神的表现,也是敬业的首要前提,同时也是工作的目的。如果一位经理人每天向上反映的都是问题――市场难做、别的部门支持不够,客观条件限制等等――请问,他凭什么资格去做一位管理者?凭什么去换得薪水的酬劳?这是一个评估经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我们不是因为做事而被雇佣,雇佣的前提是我们能解决问题!
但解决问题往往牵涉到利益的考量。或许这过程中会得罪人,会犯错。这牵涉到公司的文化,也牵涉到人本身。对公司而言,允许“犯错”的文化也是对经理、对员工负责任的一种文化,它在鼓励员工担起职责,同时也是在对员工负起责任。另一方面,只会“做人”而拒绝承担责任的人也大多是没有市场价值的员工,他们在任何公司都只能是“人手”而不可能成为人才,因为这只是上级指令的简单机械延伸,缺乏创造性,更遑论在问题中发现问题与创新。果断、永久地解决工作中浮现出的种种日常问题的前提是取决于一个标准,那就是是否符合公司的利益(前提是同时也符合道德与法律),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准则,也是唯一正确的准则。
林则徐曾经有句著名的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我们不用上升到生死的高度,但是可以修改一下,“苟利公司全赴以,岂因责任避趋之”,这就是职业的精神,我们所选择的责任。
所涉及的书籍:《QBQ!-问题背后的问题》 (美)约翰·米勒 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独立财经书评”是由俞雷、陈宁、晓石三人发起的非商业化的独立的财经类书籍的文字评论。不与任何出版社、出版商合作。作者的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