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中国已经没有多少争论,文化在传统上认为是属于上层建筑,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文化越来越向生产力靠拢。署名文化战略专家上海德村文化研究所所长曹世潮教授不久前在北京公开发表演讲,认为文化也是一种竞争力,甚至可以决定你的发展方向和命运。
文化特性与产业或行业特点的对接。曹世潮认为,文化是特定人群当下的普遍的自觉的观念和行为规则,它是一种能力。每种文化都有其个性和特质,这种特质就使这一文化群体在某些方面显示出特别的专长或倾向,使他们特别适合某一产业、行业、工种。一旦一种文化特质与某一行业特性恰相符合,会使这一文化人群特别有兴趣、非常自觉又非常努力于某一行业,很快成为这一行业的领袖。只要善于疏导,特有的文化就可以成为一种无人能够取代的、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甚至不需要《专利法》来保护。
研究许多世界第一的大公司,大都有这样几个特点:超大规模、管理基础强大、高速创新、成本低廉、创意无限、至诚服务。靠什么能做到这步?自觉。研究世界3000名富翁,他们的共性4个字:喜欢,勤奋。这还是自觉--只有来自文化的力量才能使你自觉,只有自觉才能使你文化的能力发挥到颠峰状态。
各种产业又各具特性,农业、工业、服务业各有特性。即使同一产业中的不同行业,其特性也迥然有别。制造业是工作影响生活,软件业是生活影响工作。传统制造业讲究工艺、协调、时间、控制;而软件业讲究创意、灵活、弹性、思维,个人超过集体,同志取代同事,速度消灭规模。关键是要找到与文化特性相匹配的行业和产业,发挥到极致,把最好的一点卖给全世界。
世界上最大的不同是文化的不同,但文化的不同并非不可移易。使文化成为一种竞争力的战略,就是努力使民族的、地区的、企业的文化特质与我们所要从事的行业特性相适应,并给予顺向推动。德国、瑞典、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在制造业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一个基本解释就是这些民族在文化上理性、规则、严谨、恒心、勤劳的特质相当显著而普遍。而制造业的特性时间、工艺、纪律、质量在那里获得有力、自觉的支持。这些民族文化特质与这些行业的特质高度重合,使他们在从事这些行业时非常顺利,效率高、成本低,因为无须强化管理。
文化在一个民族或地区则是完整而不可割裂的,并且一种文化特质更不可能擅长于所有产业或行业,因此,文化中有一项战略,就是改造原有的文化,使原来与行业特质相反、相逆的文化变为适应情的。
海尔人本不擅长制造,或至少比不上德国人那样痴迷于精密制造,张瑞敏就变革海尔文化,在海尔的移植的时间、纪律、质量、管理、勤劳、竞争等西方理念,使海尔人认可接受,成为文化,成为自觉,海尔就成功了。同样,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全力推行文化战略,连续5年居《财富》杂志评定综合竞争力世界第一。他认为文化可以发挥管理的作用,是文化使他获得了成功。他在公司里也只讲文化战略,其余的让副手们去干。
文化是生产的重要方式,文化特质决定了你的特别能力,更提供f源源不断的兴趣和动力,这一切保证了你在适合的产业行业成为第一的可能性。这种力量是任何利益、打压所驱动不了的。文化所构成的战略力量是从员工与公司内部萌发的,这一竞争力植根于每个组织的成员、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成员与公司和市场、社会的关系之中,不仅深入而且个性鲜明,由此构成的能力是公司的核心能力。
文化战略的运用已经到了战术阶段。大公司在分析市场状况、竞争对手、兼并、跨行业发展时,都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安联、思科、戴姆勒—克菜斯勒、惠普、可口可乐目前的战略举措都希望公司的文化精准、清晰、系统、全面支持公司的事业。硅谷最近的不景气,也促使大公司CE0们试图向西雅图的微软学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