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复兴逻辑:大地震后的日本经济》 第1章 复兴:严峻的



   从需求不足到供给制约

大地震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生产设施、社会资本以及住宅坍塌受损;第二,重建复兴需要巨额投资。

前者关乎供给制约问题,而后者涉及需求增加问题。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供给制约只是暂时性的,那么生产在短期内虽说可能出现下降的情况,但是随之而来的旺盛的复兴投资需求将会带来生产的恢复和扩大。但是,如果供给制约是长期性问题,那就不一样了。投资需求无法唤回生产的恢复,在挤出效应的作用下,投资需求增加只会带来利率上升和日元升值,或是物价上涨(挤出效应的相关解释请参照本章"何为挤出效应")。

这次,日本经济遇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难题(详细情况参照本章"日本历史上所遭遇的经济冲击")。

首先,较早的阪神、淡路大地震(以下简称阪神大地震)之后,没有出现这么严重的供给问题。

在几年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中,日本虽然也深受打击,但主要问题都出在 "出口锐减"这类需求问题上。所以推行的经济政策也是旨在刺激需求,而且这类政策不会伤害某一群体的直接利益。例如,日本当时采取的是环保车购车补贴政策,该政策因为偏向某一行业,所以涉及公平性问题,但是没有对经济整体造成负担。当然,理论上来说应该发行建设国债,兴建公共事业。我一直认为阪神大地震"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需要凯恩斯政策的时刻",即应当大力发展公共事业。(野口悠紀雄、『未曽有の経済危機克服の処方箋』(第6章の3),ダイヤモンド社、二〇〇九年。)

 《日本的复兴逻辑:大地震后的日本经济》 第1章 复兴:严峻的
但是,现在的情况完全相反。说句不怕大家误解的话,现在最需要的是让经济冷下来。有人说,"现在国民情绪低落,应当扩大消费,振兴经济",其实不然。在日本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因为日本经济发展长期以来饱受需求问题的制约。但不能忽略的是,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经济条件已经发生极大的变化这一事实。

宏观经济需求供给平衡

就东日本大地震后的复兴重建一事,众说纷纭:"复兴投资是头等大事"、"要阻止日元走高"、"不能增税"、"不能让消费降温",等等,热闹非常。

以上这些言论,单个看都正确无疑。但是,经济整体考虑的是供需平衡,要平衡的话,以上这些就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供需一旦失去平衡,利率和汇率就会发生变动,最后的结果将会和预期的有很大差距。若仅考虑某一部分的需求,实行倾斜政策的话,又会带来不公平问题。

所以,在考虑以上问题时,首先要了解一个最基本的公式——经济整体的供需平衡公式,如式(1-1)所示。

式(1-1)所的左边是包含海外生产(进口)在内的总供给,右边是包含海外需求(出口)在内的总需求(这里的投资和消费也包含政府方面)。等式的左右两边必须相等,也就是说,经济整体的供需必然是保持平衡的。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等式中的一些项发生了(或者说今后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就是生产设备受损带来的国内生产缩小。设备受损的影响范围极为广泛,其中影响最严重的就是电力供给能力低下问题。因为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电力的供给,电力供给若不足,即使其他供给能力良好,扩大生产仍无从谈起。就这一问题,在本章和第2章会有详细的说明,故在这里不赘述。

第2章的图2-2显示的是电力使用的季节性变化情况。图2-2虽然是以全国的数据为基准的,但是在考虑东京电力供应范围内的用电季节变化情况时,也可以作为参照。

2011年3月,东京电力管辖范围内出现了电力供给不足的情况,东京电力采取的对策是计划性停电。但是,按照2011年3月份的供给量标准来看,一年中其实只有4、10、11这3个月份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其他月份的用电需求均超过(或者说极有可能超过)3月份的供给。因为供电不足问题在夏季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大家的关注点也大都放在如何减少夏季用电需求上,但这绝非意味着其他季节的用电就没问题了。据称今后将会重启火力发电,所以电力供给能力将有望得到部分提高,但精打细算用电的日子可能要一直持续下去了:数据显示,一年中有3/4的时间,生产都将受到电力供给制约的影响。

电力供给制约问题看似只限于东京电力和东北电力的管辖范围(以下合称为东日本),但其实影响波及整个日本。

原因很简单。首先,从日本整体来看,东日本地区的地位举足轻重(本章"极为严重的电力短缺"将会提到,该地区特定规模需求的电力消费量占全日本的421%)。其次,现代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性(比如说西日本汽车工厂的配件是由东日本的生产提供的),所以,东日本生产扩大受阻,西日本的生产也无法扩大。

供需等式中发生的第二大变化就是投资的增加,即各类设施及住宅的灾后重建带动的投资增加。投资增加的幅度取决于重建的速度,如果重建速度较缓,就意味着年均投资较少。当然,企业生产设备的重建复兴还可以转移到海外进行,那时,国内的必要投资就会减少。

但是社会资本和住宅的重建复兴都对速度有要求,所以重建复兴的很大一部分必要投资将会集中在今后的一两年内展开。

相关的定量评价将在本章"投资增加,生产未必扩大"中做详细说明。但总体来说,较之地震发生前,接下来的几年,日本的投资将会增加1成左右,这也是一大变化。

GDP的需求项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约为2成(2008年为22.8%),即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加1成能带来GDP2%左右的需求增长。但是,受电力供给制约的影响,今后供给不仅不会增加,甚至还有可能会缩小。

生产不变,要增加投资,只有减少其他需求。如果采取抑制消费的方法,那么抑制多少为合适?2008年日本国内家庭最终消费支出为GDP的56.8,减去房产的推算租金(设想有房产的人向房产所有者——自己所交的租金,主要用于消费价格指数或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购买房产所用支出为资产支出,不计入消费支出,而租房的支出为消费支出。——译者注 )后为47.6%。所以,为吸收GDP2%的投资增长,国内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在减去推算租金后要缩小4.2%,这是一笔相当大的数字。而且极有可能引发生产的缩小,而生产缩小也就意味着消费将缩减得更严重。

或许你还听说,"经济上的自发限制会导致经济萎缩,影响重建复兴工作,所以没必要扣得太紧,还是要追求经济活力"。这种观点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要成立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经济必须处在供给剩余的情况下才行(这也是凯恩斯经济学所设想的经济背景)。现在,在供给制约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战争时期,日本也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所以,当时人人奉行节约,强调"在战争结束之前,无欲无求",通过厉行节约将省下来的资源全部用于战争以及兵器生产。现在当然不需要生产兵器了,现在需要的是复兴投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处境同样艰难。但现在已经不可能回到过去,提倡人们省吃俭用。因为除了电力,其他的生产能力都是相当充足的,很难让人们感到有省吃俭用的必要。归根结底,其实还是电力短缺问题来得实在太突然了。

另外,20世纪90年代石油危机时,日本也出现了严重的供给制约,当时实行的就是总需求抑制和货币紧缩措施。所以,日本现在需要的也不是追加需求,而是抑制需求。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以上的内容。此次大地震给日本带来的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国内生产扩大受阻(或者说极有可能缩小);第二,重建复兴带来了投资增加。

所以,日本现在面临的基本问题是,投资增加了而国内生产无法扩大,因此必须减少某些需求项。那么,问题来了,这其中产生的负担和损失,由谁承担?这一问题的答案将最终决定资源如何分配。

供需等式左右两边都在发生变化,继而引发利率和汇率的浮动,紧接着等式中的每一项都会受到一定影响,综合这些影响,最后才得出一个均衡。在这一过程中,一旦有政策介入(不论是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还是汇率政策),其结果又会有所不同。所以,孤立地去看等式中的某一项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整体的平衡。政策介入的相关内容将会在本章做详细说明。

无政策介入的话日元将会走高

如果没有政策介入的话,日本市场的供求关系将会发生以下变化。

国内投资增加引发挤出效应,带来利率的上升;海外资金大量涌入日本(或是日本流向海外的资金减少),推动日元走高;最后造成净出口(出口-进口)减少。

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两部分加以理解。

第一,GDP不变,需求项中的出口被投资替代;第二,国内投资增加后供给增多(海外生产=进口)。

以上这些结论也符合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在开放经济中,增加财政支出未必带来GDP的增长。(野口悠紀雄 、『世界経済危機日本の罪と罰』(第3章、解说33)、ダイヤモンド社、二八〇八年。)

以上所说的情况都没有考虑政策介入,但实际上日本政治一向有抵触日元升值的情绪,所以极有可能会阻止日元走高。而且事实上,在3月18日的时候,就已经实施过一次介入政策了。当时,在市场投机推动下,日元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刷新史上最高值,政府出面介入确属不得已而为之。

后来市场受欧美货币紧缩的影响,日元开始下跌。但是随着今年秋季复兴投资的正式启动,很有可能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再次出现日元走高的情况。届时,日本政府极有可能再次出面介入,货币收紧后将直接带来净出口的进一步减少。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为保证经济整体的供需均衡,不减少净出口的话,只有压缩国内消费支出。所以,只是看在具体操作上,是选择利率上涨后复兴投资的发展势头放缓,还是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后通货膨胀带来的消费支出减少。

减少消费支出时,增税方案的效果较温和,这点对于复兴预算财源而言非常重要。而增发国债会使问题进一步恶化,所以税制手段较佳。但有一部分人认为增税属于趁火打劫,所以大加反对。的确,没有居民会希望增税,但是从宏观经济供需平衡的客观规律来说,增税是不可避免的(关于增税的相关论述将在第4章展开)。

另外,国外资产转回意味着大量海外资金流入国内,结果还是日元升值。也就是说,不论采取哪种形式来供给资金,从宏观角度来看,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

何为"挤出效应"

上述分析中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宏观经济学中的"挤出效应",这也是日本经济现在所处的基本情况。可能有的读者对经济学还不是特别了解,所以下面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这个概念加以解释。

设想一家宾馆有100间屋子,但是顾客只有70位,所以空出了30间(这种状态在经济学中称为就业不足)。

这时就需要招揽顾客(创造有效需求)。在有房间闲置的情况下,有新的顾客就意味着宾馆收入增加。

近年来,老顾客"出口"不怎么来了,宾馆的经理只得拼命开拓新客源,做各种活动,并通过特别的折扣引来一个新顾客"环保车"。

后来,又来了一个新顾客"国债"(或是由国债补充的财政支出所创造的需求)。但是宾馆还是没住满,因为"放款"类型(或者说企业设备投资)的顾客人数在不断下降(以上故事中的房间总数就相当于整体经济的供给方,而顾客就是需求方。或者也可以认为房间总数代表着资金的供给,而顾客就是资金需求)。

但是,有一天发生地震了。地震中有20间屋子被毁,也就是说,现在宾馆只有80间屋子了。虽说实际上房间还有剩余,但是由于有一些宾馆倒塌了,所以一大批新的顾客(复兴投资)要求前来入住。那么,现在宾馆面临着新的问题:顾客太多而房间不够(日本经济现在就处在这样一个转换期——从需求制约到供给制约)。

这个故事就是日本震后的现实:之前一直在减少的顾客贷款需求开始回升(修复受损的生产设备带来企业设备投资的增长)。不仅如此,"国债"顾客也增加了(为补充受损的社会资本而增加的公共投资),甚至还出现了很久不曾露面的"住宅"顾客(重建或修复住宅的投资增加)。

但是,震后宾馆的房间数量减少,现在没有能力满足这么多的顾客需求了,这时就引发了各种混乱(所谓"挤出效应",即指供给、需求出现新的增加,导致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638.html

更多阅读

《生死的幻觉》--第1章昨天和明天的尽头 昨天太近 明天太远

《生死的幻觉》作者:白玛格桑仁波切第1章昨天和明天的尽头在这里,我要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同胞讨论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重要大事——我们从哪里来?中途驻栖何地?最后会去到哪里?就在我说完上面几句话之后,“这里”二字已经成了过去,它将随

声明:《《日本的复兴逻辑:大地震后的日本经济》 第1章 复兴:严峻的》为网友薄涼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