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2004年岁末,中国国有企业却在经历着内外压力,从中国航油到伊利股份,从陈久霖到郑俊怀,中国国有企业的问题在不经意间暴露在人们面前。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再次验证了我们所不断告诫的即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模式不适合中国,不适合中国的国有企业。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国有控股航空燃油供应商的海外子公司在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中损失了至少5.5亿美元;中国最大的奶业集团之一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至少有7名管理人士因涉嫌挪用公款及其他经济犯罪问题被审查和询问。这一系列丑闻让人们再度质疑中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国有企业作为商业实体运营的潜在风险令人担忧。

中国航油在许多方面都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矛盾因素的集中体现,它的多数股权为国家持有,但管理者没有公司的任何股权,在业务领域中具有垄断经营权,其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长期以来控制着中国民航领域航空燃油的分销业务。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一位发言人表示中国航油衍生品交易的巨大损失给集团的声誉造成了恶劣影响,这起事件对整个集团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将产生一定影响。伊利股份是国有控股企业,部分股份为私人持有,伊利股份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人民币63亿元。随着中国消费者逐渐认识到奶制品对身体健康的诸多好处,中国奶制品的市场规模估计将在60亿美元左右。 通过这两起事件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问题,目前在许多学者和政府官员中对于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非常热衷,面对WTO规则全部生效日期的临近,令中国政府日益担忧的是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目前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由于市场发展问题、高级人才缺失、管理低效等综合因素的制约变得越发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化竞争,而目前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经济规模大约占到中国国民经济的50%以上,因此对于中国政府而言这些企业一旦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出现问题,将对中国的国有经济形成致命的冲击。2005年是中国国有企业能否走上改革兴盛之路的关键阶段,我们建议中国政府需要痛下决心,为中国国有企业引入市场机制。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首先需要完善企业的股权结构,同时优化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管理结构,将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从行政管理模式中剥离,建立一套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