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人才观 论“实践本位”人才观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人才,人才战略决定发展战略。着眼新的实践,创新人才工作,推进伟大事业,是各级党委政府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什么叫人才?现代人才学对人才的解释是“通过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的人”。这一解释既吸取了前人思想成果,也顺应了当今时代要求,更加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实践价值,实质上就是“实践本位”的人才观。

  国以才兴,政以才治;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在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人才是一种生产要素。在今天知识经济社会,人类智能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财富的创造不再主要依靠简单的体力劳动,主要靠的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因此,人才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 

  人才是一种宝贵资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成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与一般人相比,人才天生是“少数派”,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人才的稀缺性带来了全球剧烈的人才争夺。正因如此,党中央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 

  人才是一种竞争优势。市场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人才。我们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工作,坚持实践本位抓好人才工作。 

  1.识别人才的基点是能力。只有坚持实践本位,才能正确选拔人才。人力与人才的根本差别就是能力差别。因此,识别人才的基点就是看能力大小。人才能力的终极表现是实践力。实践是检验能力的唯一标准。去年党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这“三个认可”归结起来就是实践认可,实质上就是强调要重视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过程中的能力再造。因此,我们要真正选准有用之才,就必须进一步强化“实践本位”意识,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 

  2.配置人才的手段是市场。只有坚持实践本位,才能用准用好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才配置资源的市场化进程加快,促进了人才优化配置。但总的说来,阻滞人才配置市场化的体制障碍还比较多,如原有的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身份制度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影响等。目前,很多地方、很多领域仍然是以行政配置人才为主,行政配置率远远高于市场配置率。这种人才配置格局,一方面容易造成人才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浪费人才资源;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人才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对称,不能充分实现人适其岗、事得其人,降低人才使用效益。因此,我们要想使有限的人才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就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按照弱化行政配置、强化市场配置的原则,努力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坚决打破人才条块分割、单位和部门所有制壁垒,突破地域、所有制、身份制度的限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加强人才市场建设,真正实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通过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水平,促进人才资源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整体功能。 

  3.生长人才的沃土是社会。只有坚持实践本位,才能造就优秀人才。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才成长必须植根于社会。纵观古今中外优秀人才,并不是纯粹靠读书读出来的,而是在认识规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人才总是在社会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成丰富的人才资源,必须坚持实践本位,凭借社会这个大熔炉,根据时代需求,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引导各方面的人力资源到开发建设的最前沿、重大工程第一线、矛盾集中和条件艰苦的基层岗位去经受磨炼,让他们通过社会环境的熏陶、大风大浪的洗礼,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 

  4.使用人才的舞台是事业。只有坚持实践本位,才能吸引集聚人才。对于人才来说,事业是最大的磁场。哪里成就事业的条件最优越,人才就会向哪里集聚。事业需要人才,人才选择事业。面对当前这种激烈的人才争夺态势,我们要想构建人才优势,加快发展进程,就必须坚持实践本位,顺应人才的实际需求,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二)实践显才干,实践出人才。科学选用人才,一定要坚持实践本位,运用实践眼光,把握实践标准。 

  1.着眼实践,拓宽选用人才的视野。 

  选用人才,要有宽广的眼界。求眼界之宽,“衡才”须不拘一格,“聚才”宜海纳百川。选用人才,既要眼睛向“内”,用好本地、本单位的现有人才,又要眼睛向“外”,吸引和招揽外地、外单位的精英;既要眼睛向“下”,从基层各行各业中发现人才,又要眼睛向“上”,延揽高端人才为我所用。

  选用人才,要有敏锐的眼力。发现和识别人才,是一个“剖石为玉、淘沙为金”的过程。慧眼识人,要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观察。 

  选用人才,要有发展的眼光。选用人才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人才的潜质,在实践中不断培养人才进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必须反对凭初始印象“打印记”,用孤立静止的眼光去度量。 

  2.着眼实践,把握选用人才的规律。 

  充分认识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坚持量才录用与破格录用相结合。一方面,人才的整体是有差异性和层次性的,同时人才的个体也是峰谷并存,优点与缺点同在,而且往往是才能越突出,弱点也越明显。因此,选用人才自古以来都讲究“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确保量才录用,用长避短。另一方面,人才成才有其最佳年龄段。据统计,人才最具创造力的时期是25—45岁,黄金值是37周岁。基于成才黄金年龄规律,我们必须打破选用人才上的论资排辈,破格录用、大胆使用年轻人才,让人才在成长的最佳创造期做出最大成绩。 

  充分认识人才开发的基本规律,坚持培养人才与使用人才相结合。在人才开发过程中,培养人才与使用人才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培养人才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在使用中才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人才。只有坚持培养人才与使用人才相结合,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提高人才使用效率,才能让人才辈出的源泉充分涌流。 

  充分认识人才价值的市场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现代社会,人才的价值越来越依赖于市场评估、社会认可,传统的学历、职级评价体系日益被打破。选用人才必须适应社会变迁中的这一趋势,遵循市场竞争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才得其所、才适所用、才尽其用。同样,我们的人才政策也要适应这一变化,打破人才的条块分割,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推进人才价值的实现。 

  3.着眼实践,更新选用人才的标准。 

  坚持以能力为依据,勿以学历论高低。学历高能力也强的人当然是人才,但决不能说能力强学历低的人就不是人才。识别人才,选拔人才,检验人才,评价人才,都应以能力为依据,特别是应当注重实践能力。不能在实践中显示能力,学历再高也只能是“两脚书橱”。 

  坚持以贡献为坐标,勿以职称论短长。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注重业绩和贡献,建立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全面坚持“三认可”原则。要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在良莠不齐中发现、甄选出有用的人才。 

  坚持以发展为导向,勿以资历论英雄。现代社会在飞跃发展,职务不再是人才的标签,资历不再是人才的尺度。安于现状,今天是人才,明天可能就不被社会认可;自强不息,今天不是人才,明天很可能大有作为。这是人才成长的辩证法。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新时代,人人都可以成才。

  4.着眼实践,完善选用人才的机制。 

  建立以实践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实践为核心培养人才,一方面要善于培养。另一方面,要敢于培养。正如古训所说:“玉不琢,不成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建立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竞争择优的目的就是要造成万马奔腾的竞争态势,在“赛马场”上发现人才,从而形成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向高层次、高技术人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对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人才实行重奖,真正使一流人才、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报酬,充分体现人才的知识和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5.着眼实践,优化选用人才的环境。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出台和实施先进的人才政策,发挥政策对人才成长的导向作用。尤其在用人政策上坚持重用德才兼备的人,重奖贡献突出的人,留住才华出众的人。 

  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要鼓励创造,鼓励冒尖,坚决反对“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不良风气;要倡导竞争,包容失败,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社会风尚;要强调团结,减少内耗,构建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要强化宣传,把握导向,大力表彰和推介重大创新成果和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形成“创业光荣、创新可贵、创造无价”的社会舆论导向。 

  打造优质的服务环境。切实为各类人才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三)坚持实践本位,做好人才工作,必须防止选用人才中的错误倾向。 

  1.防止注重数量,忽视质量。人才队伍应当是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才工作的推进,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规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此同时,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注重人才数量,忽视人才质量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如近年来的高校扩招,本科生、硕士乃至博士人数激增,而我国高等教育的承载水平尚未适应这一增长,这些“扩招”出来的高学历人才质量是不是也打了折扣?人才之所以称之为人才,关键在其“才”,“才”就是质量。注重数量,忽视质量,实不可取。 

  2.防止注重文凭,忽视能力。把文凭作为筛选人才的一种基础标准是必要的,但过分看重文凭,忽视能力,其局限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要看到,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重大弊端,从小学到大学的基本特征是“应试教育”,所以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还要看到,过分强调文凭的重要性,也导致了钱学交易、权学交易和文凭商品化,混文凭成为时尚,甚至连有真才实学的人也被迫混个文凭以提高身份。与国内这种做法相反,发达国家早已走出“唯文凭”的误区,强调业绩和能力导向。 

  3.防止注重引进,忽视自有。重视人才引进是拓宽用人渠道、激发人才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选用人才必须走出只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和“家花没有野花香”的误区。事实上,一方面,引进人才往往成本较高,引进后未必与本地“水土相符”;另一方面,在选用人才上“舍近求远”、厚外薄内,不仅造成了自有人才资源的浪费,而且堵塞了自有人才的成长途径,压抑了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严重地还会导致人心涣散、人心思走。留不住人,长远来看也引不来人。只有坚持引进人才与用好自有人才相结合,防止偏执一端,才能形成集聚人才的磁场效应。 

  4.防止注重消耗,忽视效益。高消耗和低效益日益成为突出的人才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人才市场上,90%以上的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大学以上毕业文凭,而2001年《华盛顿邮报》一年的科技类招聘广告3544个,其中2799个完全没有任何学历要求,要求学士学位的仅206个,要求硕士的仅77个。相比之下,我国在人才相对匮乏的背景下造成了何等巨大的人才浪费。有研究表明,高、中、低三级人才的比例一般为1:3:6才合理,现在很多地方人才的高消耗,明显超出了这一比例,其结果必然导致人才积压、才无所用,人才错位、才不尽用。 

  5.防止注重流动,忽视流向。人才流动是人才价值规律的现实表现。改革开放以来,逐步以市场为配置人才资源的主要手段推动了人才的柔性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浪费人才、压制人才、轻视人才等不良现象。但事物总是矛盾的,在人才流动的自由度逐渐扩大的同时,人才的流向日益成为人才工作中的新的突出问题。由于对人才流向问题的忽视,国内优秀人才向国外流动,国企人才向外企流动,西部人才向东部流动,农村优秀人才向城市流动,已成趋势,造成了人才配置上的结构严重失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人才流向,关键要创新人才观念,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要进一步加大事业引才的力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也意味着人才将拥有更多的事业发展机会和更大的才能施展空间。坚持人才流动与流向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保证才得其所、才尽其用。 

  6.防止注重高端,忽视基础。人才是杰出性和大众性的统一。重视高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同时也不能忽视面广量大、实务型的基础人才。一方面,高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高端人才日益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重的牵引作用。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1%,劳动力占世界的26%,熟练劳动力占世界的17.5%。这是巨大的人力资源,其优势极其显赫,必须高度重视。这是社会基础人才之力、社会基础人才之功。目前,我国7亿多就业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2000多万,我国公民具有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3%,而美国为6.9%。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危机。因此,在注重高端人才的同时,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基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等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努力营造人人都能成才的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四)人是实践的主体。我们坚持实践本位,做好人才工作,必须把人才工作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做好人才工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好人才工作。 

  1.要把人才建设和产业建设统一起来。

    发展要靠人才支撑。产业是发展的载体,找准人才和发展的结合点,关键是要把人才建设和产业建设结合起来,围绕产业发展培养和引进人才。结合常德实际,当前全市工业以培育壮大烟草、铝材、林纸、建材等11大优势产业为重点,农业以深入推进“五个百万亩工程”建设为重点。我们的人才工作就要围绕这些重点来开展,以人才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提升促进人才成长,形成人才和产业的良性互动。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要针对这些产业设计教学课程,组织师资力量,开展技术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企业培训和引进人才要着眼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努力培训和引进有利于提升产业水平、增强产业效益的人才,为产业发展增添后劲。

  2.要把人才开发与人力开发统一起来。 

    把人才开发作为人力开发的重点。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在发展竞争中,如果我们没有一大批在市场经济中善于取胜的经济人才,我们就会“屡战屡败”;在文化竞争中,如果没有一大批优秀的理论家、艺术家、作家等文化人才,我们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政治竞争中,如果没有一大批有本事、靠得住、过得硬的政治人才,我们就难以保证党的执政地位长期巩固。我们开发人力资源,要高度重视人才开发,坚持走人才强国、强省、强市之路,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把发现和培养人才作为人力开发的重要任务。人才资源在人力资源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要在人力资源开发中重视做好发现和培养人才的工作,以人才资源的增加促进人力资源的提升,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变。 

  把能力建设作为人力开发和人才开发的核心内容。我们抓人力开发和人才开发,必须以能力建设为主题,高度重视人的学识、品德的培养和提高,着力培养人的勤奋、主动和好学的态度,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要把人才创造和群众创造统一起来。 

 论“实践本位”人才观

    人的创造可分为人才创造和群众创造。人才创造和群众创造是有机统一、不可或缺的。只重视人才创造,不重视群众创造,这样的创造缺乏支撑力;只重视群众创造,不重视人才创造,这样的创造缺乏突破力。 

  重视人才创造贵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不断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的优异部分,是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稀缺资源。我们要切实重视人才的创造作用,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保障人才的利益分配和待遇落实,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的创造潜能。要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创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第一资源与第一要务的有机统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重视群众创造贵在尊重劳动、尊重民意,不断激发群众的创造热情。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着眼人民利益,切实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劳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的劳动热情,凝聚千百万人的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要把人才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 

  要牢固树立个人服从社会的价值观。人是社会的人,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之中,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每一个欲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都要牢固树立局部服从整体、个人服从社会的观念,以社会大局为重,以社会价值为先,决不能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 

  要牢固树立服务人民群众的价值观。离开了人民群众,人才再有本事、再有价值,也会失去生存的土壤,也会失去个人的价值。我们社会的各类人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要把实现自己的价值与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紧密结合起来。 

  要牢固树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衡量人才价值大小的标准,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大小。作为人才,就要着眼于扩大社会价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钻研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办法和途径,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7146.html

更多阅读

中西方企业管理的差异 论西方管理与中国管理的差异

中国企业家都会面临一个重大课题,面对名目繁多的管理学书籍,该如何进行选择,管理的大道究竟是什么?面对纷繁复杂的管理事物,如何找到一条适合对自己的企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企业。翻阅近代管理史,只有西方的管理

领导人 人才观 从《管子》看企业的人才观

  第一次听到管仲这个名字,是在学习《隆中对》的时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就非常好奇,管仲是谁?诸葛亮居然对他评价那么高。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管仲是成就齐桓公春秋霸业的

声明:《企业的人才观 论“实践本位”人才观》为网友胆小鬼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