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缺乏学习能力?



【内容提要】

   从事研究工作二十多年,我最诧异于我们竟然如此缺乏学习能力。诚然,改革开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个国家在类似于“中国特色”的环境里进行过如此庞大而且复杂的人类工程,搞社会转轨、经济转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等等,巨细无遗还要严丝合缝。“摸着石头过河”——可问题在于,很多石头老摸不着,不是因为难摸,而是因为打心眼里就不想摸着,怕摸上来的石头不合自己心意;或许摸着了,可转眼又扔了,还得耗心费力接着摸;或者干脆以为那是假的,甚至是别人故意放在那里蒙我们的,非得另摸;更有人把口袋里早已准备好的旧石头拿出来,说谢天谢地终于摸到了,就照这块石头指示的走罢!于是乎,我们就发现很多问题的讨论(多半是论战,因为我们早已不习惯平心静气地理性讨论事情的是非,而希望依靠话语权、人多势众或者道德优势压倒对方),实际是在原地踏步,技术含量一点没有提高,认知水平连螺旋式上升都看不出来,顶多论述语言中加了几个标志性的时髦语汇,以证明此次讨论的内涵终究有别于上一次--而实践却早已经证真证伪好几遍了。

  所谓对“以市场换技术”的反思就是一例。

  在提倡自主创新的大语境里,很多有识之士再次郑重地高调提出“对‘以市场换技术’进行反思”。而反思的结论他们已明确了:我们的市场是让出去了,但技术却没有换来;换来的不是不入流的技术也是二流技术,没有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大规模引进不但没有加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反而侵蚀了我们自主创新的基础。这些似乎都很对,所以此反思一出,共鸣者众。

  这真令人悲哀。反思是应该的,但为什么总反思不对地方,甚至越反思越糊涂以至于走向歧途?首先一点,我们什么时候靠引进来建立我们的自主创新基础了?自主创新能力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所在,而它又是建立在本国自身的制度环境基础之上的,怎么可能依赖别人建立起来?且不说我们想要核心技术人家给不给(基本的商业逻辑是,要么不给,要么代价足够大),即使给了,也不见得能用好,更难以达到水乳交融,化成自主创新根基的一部分——引进的技术能否消化吸收,起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纯技术层面的,接受的企业、员工已有技术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能否理解、掌握更先进的技术,并将其转化成自身的技术能力;二是适宜的制度环境,整个社会、企业、个人是否有充分、必要的条件以及足够的动力和压力来完成这个消化吸收过程,然后才谈得上是否有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所以,当初引进技术的原意,并不是要以此建立自主创新的基础,这应是没有疑问的,后来的反思就有无的放矢之嫌。而在实践中,我们没有形成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出了什么问题,却与人家何干?总不成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要别人来建?像个怨妇似的抱怨跨国公司不把最好的技术给我们,除了自卑而且弱智,还能说明什么?

  在长期的闭关锁国后实行开放战略,只是意识到了不能封闭发展,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必须引进、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以尽快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却并不是指望把别人的一流技术拿进来,自己的技术水平甚至科研基础和创新能力也就变成一流的了。引进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并且主要解决的是时间和效率问题,而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自身的创新能力所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引进、消化、吸收,这本是任何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引进技术必须做的三个步骤,只引进不消化、不吸收,只能从自己的消化系统中找原因,而不能因此否定引进。若说开放、引进侵蚀了我们自主创新的基础,那更是把大前提都搞错了,我们当初不就是不行了、痛定思痛才开放的么?原来那种封闭状态都让“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还谈什么自主创新呢?现在却连开放都否定了,再把市场封闭起来,不引进了,我们就能建立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了吗?假如反思的结果是回到早已被国民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沉痛教训证明是完全错误的轨道上,这样的反思不是很可怕吗?

  其次,反思“以市场换技术”的反思者们至今为止还没把前提搞明白。原来的“以市场换技术”,只不过是对外开放战略中的一个从属战略,甚至更多是在战术层面的:开放是个大趋势,“以市场换技术”是想在这个开放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利益。在这里是把“技术”提了出来,但说“以市场换管理”、“以市场换观念”也未尝不可?况且,实际上市场是不得不开的,即使别人不给我们技术、管理,难道我们的市场就封闭起来不开放了?市场经济讲究公平竞争,我们也一再强调平等互利,假如别人不给我们先进技术我们就不让外国的商品、资本进来(技术本来也不全是孤立存在的,一样包含在货物、资本中,姑且如此表述),那我们自己的商品、资本还出不出去?2005年我们出口差不多8000亿美元,比进口还多大约1000亿美元,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市场关起来,别人的不让进,自己的也不出了?虽然那些反思者们对这8000亿美元的出口也颇有微词(技术含量低啊,附加值低啊,都是加工贸易啊,出口依存度太高啊,等等),但就连他们也知道还不能不出。而在我们的商品、资本出去的时候,别人是否也应该让我们拿技术去换呢?假如别人看不上我们的技术(即使反思者们也应该知道,我们的总体技术水平相比发达国家处于什么位置,他们若也拿“先进”、“核心”来衡量我们拿去的技术的话会有什么结果),理直气壮地对我们封了关,我们又该如何处置呢?我们进人家的市场可以随便,人家进我们的市场就得交换,我们的规则是否太“特色”了点?忧国忧民的反思者们,你们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若你们也能让别人反思明白了,我们不让他们进是应该的,他们不让我们进是不对的,那国家和国民都会大大感谢你们,你们就是真正的国家英雄;否则,你们的反思不说是祸国殃民,起码也是对国家对人民有害无益吧?

  在此顺便说一句:“以市场换技术”的提法未尝不是针对如今的反思者的。我们的开放从来就没一帆风顺过,总有人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或明或暗地反对或者抵触开放。直白地说“开放市场”是不行的,那不成了卖国贼了吗,所以说“不是为了要人家的先进技术吗,就得拿我们的市场换”—有点策略的意思。没有想到的是,即使如此,一样被抓了把柄!

  其实,真正的反思,现在的反思者们都没有做,那就是:“以市场换技术”隐含的前提是错误的。其错误一在于封闭,二在于计划。稍有点市场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市场”既然可以被拿来与一种商品(技术)进行交换,那它就必须具备两个要素:第一是物质条件,这个市场的价值可以衡量而且必须是可支配的;第二是所有权明确。这就导出了两个基本前提:首先这个市场是封闭的,其次这个市场是政府的或者起码是由政府来代行处置权的——一个充分开放、自由竞争的市场当然也就谈不上政府拿它去换什么的问题。或许十年前这两个前提还部分存在,或者说有存在的合理性,而如今其错误也是显而易见的了。说到这个份上,我们应该很清楚“以市场换技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适用,它的根本缺陷在哪里,今天以至今后还应不应该——不,应是“可不可能”继续实施“以市场换技术”。这本是层窗户纸,点破了也就没什么了,可惜那些郑重其事的反思者们,却在继续默认着这些错误的前提搞什么反思,反思的结果却又是强化这些错误,真是令人遗憾而且感叹:我们连基本的学习能力也没有了吗?

  “以市场换技术”当然解决不了自主创新的问题,我这篇小文更回答不了如何才能实现自主创新的问题。但我知道,与其在那些错误的反思上下工夫,不如老老实实在基础教育、基础科研和制度建设上下工夫吧。或许见效慢,或许没有那么风光,但那才是真正的底子。

 我们为何缺乏学习能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7252.html

更多阅读

《小学生学习能力提升项目》培训心得

2013年2月21日-2月22日,全区数学教师在虎台小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小学生学习能力提升”项目培训,此次培训,由千和同心的周俊池教授主讲,周教师从《教师评价与学习动机》、《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注意力能力》四个方面对我们进

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人的智能结构中,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它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学习能力,其他能力是无法确立和发展。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呢?我的体会是:1.明确目的我们干任何事情,首先就是要有明确的目的,学习知识也不例外。如

雷锋报头版:我们为什么创办正道农场?

日期:2014-05-05 15:25:20 作者:吴云龙 浏览: 1397 评论: 0 大/ 中/ 小我们要成为新时代的知青,重新认识劳动、重新认识农业、重新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和未来的路!终有一天,父母会理解我们的!终有一天,社会潮流将转向我们这一边!雷锋报头版:

声明:《我们为何缺乏学习能力?》为网友悱炷蓅小帥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