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揭秘对越自卫反击战 十年后的白酒自卫反击战



   近十年,是白酒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不但传统名酒纷纷抓住机会,通过本土化的品牌运营模式迅速摆脱低端形象,实现跨越式的强势崛起,涌现出一批规模几十亿、过百亿的泛全国化品牌,而且很大一部分新兴区域企业凭借敏感的市场嗅觉与营销攻势,甚至超越了一些老名酒企业而跻身名酒阵营。白酒行业高潮迭起的老树新花,一时锦簇如云,蔚为壮观。

 大揭秘对越自卫反击战 十年后的白酒自卫反击战
  这满园春光,自然吸引了内外资本的“上下其手左右其口”,如帝亚吉欧入主“水井坊”,高盛结盟“口子窖”、“宋河”,维维豆奶收购“贵州醇”,联想控股收购湖南“武陵”、安徽“文王”、河北“乾隆醉”、山东“孔府家”等等。这厢资本收购热火朝天,那厢企业整合也如火如荼,如“洋河”“双沟”组建苏酒集团,实力迅速进阶行业前三。资本运营与企业整合,堪称目前白酒品牌强身补脑、做大做强的两大终极杀器。

  但市场规律告诉我们,没有一个行业会像太阳一样永远辉煌,能够像月亮一样规律的消长已实属难得。那么,目前风头无两的白酒行业,在繁荣的背后有没有危机,白酒品牌,尤其是一线名酒,又将如何应对?

  未来永远是年轻人的。十到十五年之后,随着人口结构的变迁,目前的年轻一代尤其是80后的强势崛起,社会的中流砥柱即政商务精英阶层将改朝换代,形成全新的酒水消费意见领袖阶层。受特色的政商二元体制影响,意见领袖层的变迁,将对整个酒水消费生态形成震荡式的巨大影响。相对于目前的国内环境,彼时的环境将因东西方文化的渐强对流而产生巨变,全新的领袖层将更具国际化的视野,更具多元文化的包容度。他们在酒水消费选择时,会倾向于代表西方文化的洋酒,还是倾向于代表传统东方文化的白酒?尽管这个问题无法找到完全准确的答案,但酒水业在未来十年必将迎来行业生态的巨变。白酒领导性品牌,是时候思考十年后的自卫反击战了。

  深度危机:从蚕食到鲸吞——洋酒势力急剧坐大,摇撼白酒霸主地位

  以葡萄酒为代表的外来酒水,对白酒进行规模化替代初见端倪。研究数据表明,2006年~2010年,进口葡萄酒数量经历了从年进口量仅1.1万千升到逾30万千升的惊人飞跃,短短五年间,增长近30倍。其中2009年数量是2008年的3倍,2010年又比2009年同期增长60%以上,远超白酒行业增长率。而另一组数据表明,自2002年~2010年,我国葡萄酒人均消费量年均增速超过20%,但2010年的消费量仍不足全球均值的1/3。

  数据印证,洋酒切割酒水市场的镰刀已初具规模,其进攻态势大有从蚕食升级到鲸吞之势,进攻范围也在从以华东、华南逐步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渗透。对于长期占据酒水市场霸主地位的白酒而言,洋酒对酒水市场的切割,是对白酒份额的替代。

  东西方酒水品类的差异,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消费者对不同酒水品类的选择,反映的是其对不同文化的偏好。如前所述,十到十五年后,全新的政商务阶层将更具多元文化的包容度,在此背景下,目前居于酒水行业霸主地位的白酒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们的邻居日本早有前车之鉴,由于没有在外来酒水的大举进犯中适时调整,长久占据国内酒水霸主地位的“国粹清酒”瞬间倾覆,市场表现每况愈下。到2010年,日本全国近1,500个清酒品牌所占国内酒水市场份额不足15%。

  危机背后:洋白势力此消彼长——“白酒低度化”与“外来文化入侵”

  洋酒势力在的急剧做大,直接原因是我国的入世。以葡萄酒为例,自2001入世以来,进口关税持续大幅下降,入关门槛的一降再降,成就了其快速崛起。

  自2005年1月1日起,我国进口瓶装葡萄酒关税由43%下降至14%,进口散装葡萄酒关税由43%下降至20%,大大降低了进口成本;2006年7月1日起,葡萄酒实施新的《消费税管理办法(试行)》,进口葡萄酒消费税可用进口环节已纳的消费税抵减,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加速了国外葡萄酒进入市场。成本的降低,加强了进口葡萄酒的竞争力,是其实现快速崛起的直接原因,但并非根本原因。

  洋白势力此消彼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白酒低度化为以葡萄酒为代表的洋酒间接进行了消费者教育,“协助”其打开了市场大门;二是入世十年与世界的文化对流日益强烈,而我们在该阶段的对流中一直处于被动,文化输出量相对文化输入要低,即处于“文化遭受入侵”的局面。洋酒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市场的繁荣景象,是文化入侵的表现之一。两个原因一实一虚,但皆为深因,同时虚在前,实在后。

  上世纪90年代,受“优质、低度、多品种”和“四个转变”指导思想的影响,白酒低度化拉开大幕,一时间不仅大型名酒品牌推出低度酒,各地方企业也开始生产低度酒。同期在当时对外交流最为活跃的广东,低度洋酒对市场的攻势摧枯拉朽,对高度白酒造成强大压力,为与洋酒进行抗衡,白酒于是加速低度化,口感越来越柔和,抵御住了洋酒的强势进攻。今天看来,当时白酒的低度化,利益短暂,从长远看,也在“帮助”洋酒教育消费者:好酒应该是低度化的。这是第一阶段白酒低度化进化史。

  第二阶段,白酒低度化进化史的首倡,当推打出“绵柔”概念的“洋河”。进入21世纪,保健意识日渐增强,“洋河”适时推出“口感绵柔”的洋河蓝色经典,迎合了市场需求,实现了快速崛起,一时间跟风模仿者无数,众多企业开始将生产重心偏移至“低度化白酒”,白酒低度化趋势已不可逆转。白酒低度化的本质,是“多饮而不易醉,轻松应酬,健康为本”,而这与酒精度只有十几度的葡萄酒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对策一:吸取日本教训,借鉴韩国经验,品牌塑造应传统结合时尚

  一方面白酒低度化趋势不可逆转,一方面进口洋酒来势汹汹,难道白酒真的束手无策,乃至坐以待毙吗?

  笔者认为,白酒品牌可以在充分借鉴吸取日韩经验教训的同时,尝试对白酒价值本质进行转变的方式,实现本土防御,以立于不败之地。当前的洋白对抗态势,类似20年前日本清酒、韩国烧酒与西方洋酒之间的对抗。近年,两者在国际市场均有不俗表现,但本土表现却大相径庭。日本清酒在与洋酒的对抗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2010年,清酒在日本酒水市场份额仅约15%,其余则被啤酒、红酒等外来酒种瓜分;反观韩国烧酒,不仅在本土对抗中完胜进口酒,更是畅销80多个国家,甚至被欧美人像认同法国红酒一样认同,认为其是“酒中极品”,牢牢占据着蒸馏酒老大的地位。代表品牌“真露烧酒”更是连续三年在酒类杂志《国际酒饮料》(Drink International)中评为世界蒸馏酒界销量最大的酒。以日本清酒与韩国烧酒相比较,不妥。日本清酒类似黄酒,韩国烧酒是蒸馏酒。应该拿日本烧酒作比较。

  日本清酒与韩国烧酒在与洋酒的对抗中,表现为何落差如此巨大?

  众所周知,日本清酒和韩国烧酒都是低度酒,清酒酒精度约15度,烧酒约20度。酒精度的差异,并非导致两者在对抗中表现迥异的主要原因,原因在于不同的品牌塑造方式。

  日本清酒在品牌塑造时走了两个极端,要么是循规蹈矩的沿袭传统路线,要么是过于激进的基因改良。前一种情况,从诸如“菊正宗”、“月桂冠”、“日本盛”等,品牌命名上即可发现端倪,加之过于老旧的包装、广告形象,只会让年轻人远离,转而饮用啤酒、红酒等时尚化西方酒种,犹如今天我国的传统戏剧,虽然贵为国粹,但却因因循守旧而与年轻人渐行渐远;后一种情况,表现在为了迎合时尚而失去本我,清酒竟然开发了“红色清酒”、“赤酒”、“发泡清酒”等一系列“葡萄酒式的清酒”,学得不伦不类,品类形象模糊不清。这种品类改基因是在暗示消费者:清酒确实不如葡萄酒(洋酒),否则怎么会这样模仿?在全新市场形势下,品牌需要进行基因改良,但如果过于激进,只能落得邯郸学步的下场。反观韩国烧酒,一面在宣传烧酒是韩国国粹,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传承,一面不断进行时尚化形象塑造,在口味上也在不断进行尝试更新。

  这对于我国名酒的启示不言自明。在普遍崇尚时尚与新潮的年轻人选择主导权日益增强的当下,对品牌的塑造一定要传统与时尚相结合,既要讲历史传承,又要与时尚相结合。目前来看,洋河蓝色经典及苏酒的塑造方式,正是做到了这一点,而实现强势崛起与持续做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与现在、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不是一句空话,在过渡中需要构建平滑的通道,以建立严密的品牌逻辑体系。如果生搬硬套,采用类似“城市精神”标语式的塑造方法则很难被市场接受,因为生硬的割裂感和冰冷的强加感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对策二:师法吉利汽车,通过海外并购,进行平台化品牌构建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面对洋酒的大举进犯,本土防御即使再严密,也会有隙可乘,策略性的进攻才是上策。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即是本土品牌对洋品牌进行策略进攻的上佳案例。

  早在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前,这位瑞典贵妇就曾下嫁美国福特,当时身价64.5亿美元;11年后转嫁吉利时,身价已缩水至18亿美元。很多人说,沃尔沃是个烂摊子,连年亏损,吉利接手后肯定管不好。从短期营收角度来看,沃尔沃非但不会给吉利带来盈利,甚至还会是一个有去无回的财务黑洞;但从品牌资产管理角度看,吉利却长短期利益兼收。吉利以区区数万价位一辆的微轿起家,品牌形象低端,在形成规模后,为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吉利急需上延品牌价值,摆脱低端形象。要实现这个目标,吉利可以采用分品牌运作模式,即推出独立于吉利母品牌的高端子品牌,就像当年丰田推出雷克萨斯,本田推出英菲尼迪,也像白酒业“全兴”推出“水井坊”,“泸州老窖”推出“国窖1573”。但这种经验在竞争白热化的车市不可借鉴——吉利当时的技术无法承载高端车的打造,加之外来品牌居高临下的强大压力注定使其难以奏效,吉利的方法必须是“多快好省”的。

  吉利将准星瞄准了沃尔沃,买下沃尔沃,使吉利在品牌资产方面瞬间增值。从硬资产角度说,吉利收获了沃尔沃成熟的技术与人才;从软资产角度说,吉利收获的则是通过沃尔沃基因的注入实现品牌形象的提升,中国第一自主品牌高端形象随之树立,平台化品牌已见雏形。吉利对沃尔沃的并购整合,实质上仍是母子品牌结构的分品牌运营模式,与丰田、本田的区别在于,日本人的子品牌是自己生的,吉利的子品牌是认领的,但效用是一样的。通过借用沃尔沃现有的高档认知,反哺吉利母品牌,打造吉利平台化品牌,再通过平台化品牌为旗下所有副品牌进行信任背书,最终形成母品牌形象高端统一、产品线档次分明、关联品牌之间良性共振的平台化品牌运营模式。

  回归到白酒业的当下:一方面洋酒在市场攻城略地,一方面外资在白酒业跑马圈地。自2007年至今,外资在白酒业动作频繁,一时间尘土飞扬。比如轩尼诗收购剑南春文君酒,泰国华商收购古井贡酒,高盛收购口子窖酒等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名酒,尤其是有志于引领酒水业行业价值的名酒品牌,将如何应对?是像“洋河”“双沟”一样横向整合,强强联手,还是寻觅外资的宠幸?有没有第三种解决办法呢?

  未来的十年,在东西方酒文化不断交互对流的大背景下,随着名酒价值的持续延伸,我国很可能会出现自己的帝亚吉欧,其本质是诞生崭新的商业模式:从今天的平面化的品牌管理,逐渐过度到平台化品牌运营。而快速建立这种模式的方法,海外收购是可行方法之一。

  外资可以入主我国酒水界,难道我国名酒就不能去收购海外酒水品牌了吗?当然可以!我们不妨在这里做出大胆假设,如果某个名酒品牌能够并购掉一两个世界级酒水品牌,它会不会成为酒水界的吉利,进而率先建立国际性的平台化品牌运营模式,从而在未来十年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有没有这个可能?这个假设值得名酒深思。

  对策三:天下远不止960万平方公里,白酒行业需要更广阔的视野

  目前来看,真正称得上全国化名酒的,仅有“茅台”与“五粮液”两个品牌,其他名酒多为区域强势或泛全国化品牌。于是,大多数名酒把理想定位为实现全国化,发展的目标是谋求规模的无限大,即所谓的“做大做强”。这样的理想与目标何其狭隘!白酒产业可以说是承载传统文化最佳的载体,而崛起与复兴中的中国,需要张扬自己的文化去影响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名酒品牌的使命不言自明。根据市场二元法则,消费者根本不需要第三个全国化品牌。

  古往今来,精英阶层都有“天下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殊不知,我们讲的天下,仅仅是国界之内的“方寸之地”——相对于广袤的世界,中国也仅是方寸之地。名酒都在讲全国化,而全国化不过是“天下”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天下远不止960万平方公里,天下应是全世界,白酒行业需要更广阔的视野。也许,名酒品牌需要借鉴的,不仅是吉利的品牌智慧,可能更多的是眼界、胸襟与胆气。

  白酒品牌的定义与操作模式,因体量与行业地位的不同而异。对于泛全国化的名酒品牌,定义应是企业价值观在市场层面的观照。基于此定义,名酒品牌的操作模式是通过文化价值观的树立与坚持,持续增值并维护品牌资产,而全国化、泛全国化仅仅是品牌增值的一个结果,经营业绩增长也仅仅是品牌资产的一种货币变现。

  上兵伐谋。策略在资源面前是苍白的,资源永远是战争取胜的关键,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向,资源也许只会加速自身的消亡,而且资源越多,消亡越快。名酒品牌,让我们暂停关于全国化进程的讨论吧,把心思放在品牌资产增值这个根本上。也许即便如此,十年后的白酒自卫反击战也会异常艰难,但至少,我们不会像日本清酒一样悄然崩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9829.html

更多阅读

十年后的一天 多年后的一天600

十年后的一天一觉醒来,日历上竟然显示着2020年10月6日。我居然来到了十年后。正当我在惊讶之时,手机突然响了起来:“Where are you? Thematch had already began!”“What?”“Did you forget that you have avery important match t

十年后的重庆朝天门,皮草批发市场销售超5亿 重庆朝天门码头

华南城网皮革频道:十年前重庆人不爱穿皮草,十年后的重庆一年皮草销售超过5亿元。重庆的冬天不算太冷,可是这里的皮草消费却异常火爆。那么重庆人每年要消费多少皮草呢?作为重庆最早的皮草集散地,朝天门皮草批发市场2011年的营收数据就达

对越自卫反击战纪实图文 对越自卫反击战电影

对越自卫反击战,又称中越战争,是指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中国越南两国在越南北部边境爆发的战争。广义的中越战争,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包括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1981年中国收复扣林山、法卡山

声明:《大揭秘对越自卫反击战 十年后的白酒自卫反击战》为网友夢在遠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