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制造”模式主要依赖日渐式微的传统能源,导致增长靠高物耗。 近三十多年来,世界制造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欧美强国因产业边际利润的关系,纷纷退出传统制造业,中国企业搭借欧美强国退出传统制造业的契机进入,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电子、家电、化工、机电、轻纺、服饰、制鞋等产业著名的“世界加工工厂”。 目前“中国制造”体系仍过多依赖低成本驱动的商业模式,没有上升到品牌创意,产品核心技术设计层面,总体的商业溢价力很低。 为什么中国这些世界的“加工工厂”并不能让中国制造业在利润上领先世界呢?因为中国制造业一味以低成本的规模优势创建的世界“虚拟工厂”并不能给中国带来福音。低成本制造只能使中国企业处在世界产业链的最底端,利润分配最可怜。 其次,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中国人均资源储量并不丰厚,近30年高速而粗放式增长的经济模式,导致“中国制造”能源资源消耗巨大、经济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日趋脆弱…… 传统“中国制造”增长模式已对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敲响警钟,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在逼迫“中国制造”转型。 如果选择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条道路,那么中国极有可能成为亚洲的龙头,引领亚洲进入下一个伟大的经济时代。 “中国制造”要提升传统产业结构并不容易,因为“中国制造”传统产业链结构都是处于低附加值产业带上,转型必须牵动全国低附加值制造体系的转型,意味着要重构一个溢价型产业链。 如果把“中国制造”提升传统产业结构作为一种战略重构,与其对庞大低端的“中国制造”传统产业链进行提升,不如针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契机,重新构建一个新能源产业链,在新能源产业版块重新谋求中国新竞争战略地位,构建一个全新溢价型产业链。 “中国制造”可以在新能源产业这个大版块上重新谋取新的战略位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力发电国,煤炭在其能源比重中约占70%。中国的页岩气资源潜力高达134万亿立方米,是美国两倍。作为一个拥有超过13亿人口、年经济增长率约8.2%的大国,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二氧化碳排放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板生产国,太阳能光电产业生产总值占世界30%。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只要中国提高补贴和改善输电网络,至2030年风力发电就可以满足中国所有的电力需求。 中国也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能与地热能的总量也相当可观,漫长海岸线则蕴藏了大量潮汐能。 可再生能源经济模式在中国应用很低,中国对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不够,生物能与地热能也未进行大规模的勘探。中国所生产的可再生能源科技产品几乎均销往海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中国国内能源消耗总量中的比例只有0.5%。 中国要全面做新能源产业,无论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必须制定新的竞争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