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前CEO卡莉·费奥瑞娜最终从惠普出局了。有人将她的失利部分归结于她过于强大的个人诉求。
2004年3月卡莉在清华大学演讲中的几句话还言犹在耳。
“显而易见,我的生活或者是职业生涯没有一个明确的路线图,我做的工作是故意找不好做的工作。”
“我做艰苦的工作是因为我可以证明我自己,并不是我知道终点,我想现在接受挑战做出不同的事情。”
这几句话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另外一个人,诸葛亮。作为组织的领导者,也许诸葛亮和卡莉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名相的失败
诸葛亮被人称之为“千古第一名相”,但以今天的管理学眼光来看,在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中,也犯了不少错误。其中,他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过分执著于自己的个人目标,而置组织的战略目标而不顾,最终对组织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方便评述,我们将其定义为“诸葛亮情结”。
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在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他为刘备分析了天下的竞争形势,制定了整个组织今后数十年的战略目标。
诸葛亮还是个伟大的战术家,他在公元207年出山后,屡战屡胜,仅仅用了7年时间,就帮助刘备占据了荆襄西川,率先完成了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
应该说,诸葛亮在这一段时间的作为确实是可圈可点的。但是,随着荆州失守,刘备去世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刘禅即位后的公元228年至234年这7年间,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最终自己也是秋风五丈原,病逝军中。诸葛亮还是诸葛亮,为什么上一个7年,他就帮刘备打下三分天下,而这7年,连命都搭上了,却没有任何建树呢?
目标的背离
当时,蜀汉已是鼎立的三国中最弱的一环。以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但他为什么不顾时机不利、实力不够,仍然要举倾国微薄之力,主动去和强敌打对攻,拼消耗呢?
从表面上看,诸葛亮夙夜兴叹,是为了报答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不辜负其临终重托。但是,从深层次来讲,诸葛亮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个体需求,他不贪财,不好色,但是他重名。
《隆中对》这样写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可见诸葛亮对别人的看法,是很在意的。换句话说,他自比管仲、乐毅,他就想建立和管乐一样的功业来证明自己。
可以想见,诸葛亮的个人目标是既想在政治方面像管仲一样,帮助蜀汉称霸天下;又想在军事方面像乐毅一样,以弱胜强。但是他的个人目标和整个蜀汉组织的战略目标发生了背离。
作为蜀汉来讲,当时应该固守蜀汉,但是这毕竟需要很长的时间,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诸葛亮的年龄日长, 精力日衰。他惟恐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而向天下昭告自己的能力绝对不是自吹自擂,因此便不顾一切,知其不可而为之,发起进攻。到后来,随着屡战无果,越来越急火攻心,终至殒命五丈原。
“诸葛亮情结”的疏导
一旦组织的最高领导人自己有了“诸葛亮情结”,以牺牲组织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对组织的危害就至为严重了。由于顶层领导人在组织中占据了资源配置的权力,他的个人目标往往会异化为组织的战略目标。
如何来预防、杜绝“诸葛亮情结”呢?首先恐怕需要领导人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经常反省。第二,领导人要听得进不同意见。组织中不乏有见识的人。比如诸葛亮一出祁山前太史谯周出奏曰“臣夜观天象北方星曜倍明未可图也。”并告孔明“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也﹖”孔明曰“天道之理变易不常岂可拘执也﹖”谯周苦谏不从。如果诸葛亮听进去了,结果可能会大为不同。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防止领导者的决策权力绝对化。当领导者出现了“诸葛亮情结”的兆头,要有足够的制约力量来起到“刹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