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的扩大,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最高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密集地区。

电子信息行业高速增长拉动了巨大的人才需求,它不仅需要高学历的开发、研究、创造型人才,而且需要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中等职业技术人员。据预测,2005年仅广东省技术工人缺口就达100多万,全国的需求缺口更大。 然而,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薄弱阶段。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仍存在忽视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倾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力度不够,导致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如何扭转这类现象?教育部《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6个重点工程中的第2项工程,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模式、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多样化的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职业教育以及培训创新工程建设。如何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我们认为,电子信息产业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便是一条新路。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管理的企业及研究所与集团所属广东省电子技术学校联合办学,并与全省近200家工厂企业共建实习单位。学校培养的人才直接送往下属单位实习,不仅有效解决了学生实习单位难找的问题,而且部分毕业生可直接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据统计,该校2004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平均每个毕业生有3个就业单位可选择,企业也拥有更大的人才选择权,彼此之间形成一个很好的互惠体。同时,产业和教育有机结合增强了学校应用研究开发能力。该校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杨文龙曾与香港边界警区合作,研制出“改良型车底监察系统”,能够有效地堵截藏匿于车底的非法入境者,受到香港特区政府警务处的嘉奖。他还带领技术人员在3个月里开发出MP3、可移动磁盘和指纹识别系统等由学校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产品。怎样实现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呢?我们认为,行业协会是实现职业教育和电子信息产业有机结合的重要中介。长期以来产业和教育是两张皮,两者之间经常出现尴尬局面:学校培养的人才没人要,产业急需的职业技术人才却找不到。这主要是相互之间沟通渠道不畅造成的,行业协会的介入便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生物学观点来看,产业和教育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底物”,行业协会是诱导双方发生化学反应的“酶”,起到催化作用。行业协会一般由行业的老领导、专家和学者、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组成,他们常参加各种研讨会议和新产品展览会,能准确了解行业动态,能高屋建瓴把握行业发展规律。行业协会把信息及时提供给电子信息产业和教育机构,促使双方更深入了解“产销”需求。 广东省电子商会和广东省电子学会就提供了大量行业信息,使学校了解企业群体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使学校及时从为分散企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转变成为企业群体培养人才的模式。近2年里,广东省电子技术学校也从30年前创办时的3个专业扩展到13个专业、18个专业取向,新增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在2004年秋季招生中首次出现考生火爆导致学位不够的情况。此外,职业技术学校还可通过与中外高校联合办学、远程教学等方式提高学校办学实力。广东省电子技术学校不仅与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等国内高校联合办学,同时还与日本和歌山电脑专门学校和韩国观光大学等高校合作,为在校学生和广大校友提高学历构建了良好的综合平台。2004年8月,广东省第五次访日教育代表团在考察日本高校时,广东省电子技术学校与日本和歌山专科学校就教师与学生互派、定期学术交流和合作办学等事宜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协议书,并探讨了广东与日方就IT产业发展与教育方面合作的可行性。访问期间,学校代表还参观了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数码相机的生产线,看到在生产线的关键部位都设有精密的电脑检测系统,能够准确检查出次品,然后第一时间淘汰次品,使次品率仅为0.5PPM(百万分之0.5),而我国同类高科技产品次品率最高达5PPM,这10倍的差距也从侧面反映出双方在操作型人才实力上的差距。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和职业教育应该通过行业协会这个中介,共同努力缩小两者间差距,培养出大批适用于产业一线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