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方式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传统的物质激励是指经营者所得工资和奖金,这种工资加奖金的结构已不能够完全适应现代企业的经营机制。因而许多企业重组上市后,经营者的报酬实行年薪和风险收入制。年薪由出资人在招聘经营者时,根据经营者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和管理难度,以合约的形式来确定;风险收入包括奖金、股票赠予、股票期权等,由企业的效益而定,它直接受企业规模、所在行业、经营者的从业经验、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年薪制本身既有激励作用,又有约束作用。对于股份制企业,年薪制的激励对象是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于董事长主要负责资产的保值增值,总经理主要负责利润的增长,所以董事长的年薪主要根据净资产变动指标来确定,总经理的年薪主要根据利润变动指标来确定。年薪制是以一个生产经营周期,即以年度为单位确定经营者的报酬的收入分配制度。这容易使经营者在任期到期时采取短期化措施,获取高额的报酬。同时年薪制的业绩指标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市场环境等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造成经营者报酬计算的偏差。因此,非现金收入和风险收入对经营者的激励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经营者的年薪、津贴和奖金都是以现金形式发放,年薪与津贴按规定应列入企业成本,奖金则从税后利润中支取,这就降低了企业资产利润率和股东权益。
相反,由于股权分享和期权激励直接将股权计入股价或利润率的计算基数中,属于非现金收入,不是从所有者的既有的计算收益中直接提取的,所以既不影响所有者的既有利益,又不影响企业正常的财务运作和生产经营状况。期权激励的多少还不受股本规模的限制。
精神激励也是激励机制重要的一面,要在注重物质激励的同时,重视精神激励。传统的精神激励主要是授予某种荣誉或称号。新的机制下精神激励更注重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在得到社会的尊重的基础上,以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使他们更好地贡献自己的才智,同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平衡发展,才能使企业良性运转。
计划经济中企业的约束机制主要是国家的政策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重组上市后企业的约束机制除了国家的政策法规之外,还包括由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规章制度形成的内部约束和由市场形成的外部约束。
企业的内部约束指法人治理结构的约束和监事会的约束。企业要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明确规定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这种相互制衡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约束机制;监事会受股东大会的委托负责监督董事会和总经理的活动,并接受股东大会的监督。鉴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的特殊性,要特别重视监事会的作用。我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有行使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会、经理执行职务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进行纠正,提议召开股东会等权力。对改制后仍为国有独资的公司,可借鉴一些欧洲国家的做法,内部不设监事会,由国家直接向这些公司外派监事。外派监事主要职责是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出发,监督企业遵守财务制度,检查企业账目的真实性、合法性,为政府提供有关企业的各种真实信息,供政府决策参考,不干预企业的决策和日常生产经营事务。
企业的外部约束指来自各方面的市场约束。企业在加强内部约束的同时,还应强化经营者人才市场、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对经营者的约束。发达的、充分竞争的经营者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对在位经营者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商品市场的发展,对企业形成竞争压力。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由于国有股权多重代理关系,在可能导致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的条件下,应特别注重发挥竞争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作用。
企业员工上百种,领导者必须根据部属的人格物质、工作能力及处事态度,活用命令和指令,恩威并施、赏罚分明,让敬业员工出头,让鬼混员工改过,看到不合规定、不合企业利益时,都要当机立断克即维护导正,妥善运用目标管理及面谈的技巧去作中工绩效管理。反之,如果只想当个老好人,最后因管理的偏差,使用权原本积极努力的人消极、冷漠,公司问题必然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力与获利率也会下降。
有效的沟通由了解部属开始,让部属了解你对他的期望。亦让部属有表达管理的看法,透过有效的倾听、查询、分析再回应的技巧,不仅创造同理心,且因共识的凝聚、双方共同开发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创思及变通的选择,最终提升了解决问题决策的品质,经由了解、接纳,思考变通方法使沟通双方增有期望满足的感受,再进而产生共识,最后达到双赢的成效。
企业经营者若要员工不断提升生产力。在终身学习的今天,便需在员工身上投入成长学习的投资,尤其是中层管理干部的工作态度关系着劳资双方需求能否相互满足,就能将呆板的管理提升为魅力的领导,化身为企业主的分身,就能缔造多赢的局面,相对地当员工贡献生产力创出优良成绩时,企业主也需有雅量让员工分享利益,这样的观念便是双赢的思维,它可以带动企业生产不息永续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