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计划的社会经济意义十分丰富,年金计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政府、企业、职工的价值取向,科学合理地设计年金条款以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计划设计需达成四目标
企业年金作为一种由企业自主建立,企业与职工协商管理,实行市场化运营的企业福利制度,年金计划设计过程中应该主要考虑企业与职工的价值取向,因此企业年金计划设计必须达到的以下四个目标。
一、最大化企业期望收益。企业年金是企业薪酬体系的一部分,其建立与条款设计的目的在于有效配置与调度企业资源,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二、激励雇员。企业年金计划作为一种薪酬应该起到激励雇员的作用,同时通过企业薪酬成本、雇员招募、筛选、任用、退休等因素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雇主雇员的激励兼容约束。企业年金计划设计应该避免对企业和雇员激励的偏离,目标在于“激励双赢”。
四、雇员参与约束。通过企业年金计划的设计使企业能吸引并留住高投入产出的优秀雇员。
计划设计的三种创新方法
企业年金计划分为受益基准制(DB)和供款基准制(DC)两种形式,相应地,这两种计划也有完全不同的计划设计原理。DC企业年金计划设计中先确定计划参与方式及供款率,而后拟订年金基金投资策略,最后根据计划的缴费积累和投资收益状况计算替代率水平。而由于DB企业年金计划的年金受益是预先确定的,计划供款率就需要根据计划承诺受益额,在对生存概率、贴现率、投资收益率等有关参数假定的基础上,通过精算得到。
企业年金计划虽然包含DB、DC两种主要方式,但从美国的经验来看,DB计划数量、参与人数及计划资产均呈下降趋势,而DC计划逐渐扩展成为美国企业年金计划的主流。
企业年金计划的创新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在DC计划中引入受益保险机制;DB计划中引入指数化的账户单位(TIPS)用于对冲通货膨胀导致的账户资产贬值风险;年轻时采用主要投资于股票的DC计划,临近退休时转化为DB计划,即年轻雇员的现金账户完全匹配计划与年长雇员的薪酬联系计划。
具体来看,DC计划创新设计方法又包括:1、多计划法:同一企业为职工提供可供选择的不同投资策略的多个年金计划。2、多时段法:为不同年龄段的职工提供不同的年金计划。3、时段计划变化法:即生命周期投资法,同一雇员的年金计划随着雇员年龄变化而改变投资策略,由进取逐利逐渐向安全保守过渡。
选择不同条款直接影响运作
供款基准制DC年金计划包含众多可变化条款,为年金主办企业、职工、计划参与金融机构提供了多种选择方案,不同条款的选择方案对年金计划的累积与运作产生直接影响,其中年金参与协议、雇主供款匹配标准、年金基金投资品种选择、年金计划质押贷款等对年金计划参与率、年金计划供款率、年金计划资产配置、年金计划受益方式的影响值得计划设计者重点关注。
年金参与协议分为自动默认参与、定期选择参与及不定期主动参与,签订劳动合同即自动默认参与年金计划较其它两种协议有利于提高年金计划参与率,其中默认供款率能够保障年金计划供款率。雇主供款匹配标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计划参与率与年金计划供款率,雇主匹配比例越高越有利于提高雇员的计划参与率和供款率。供年金计划投资选择的基金种类多寡影响年金计划资产配置,为年金计划提供的基金品种数太多或太少对计划参与率及供款率均产生负面影响,其中可投资于公众公司雇主的股票对年金计划产生较有利影响。而年金计划质押贷款,类似于国内开放式基金的质押贷款业务有利于开放式基金发行一样,如果企业年金计划个人账户能提供质押贷款业务将提高雇员年金计划参与率和供款率。
最优年金计划需考虑四因素
最优的年金计划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有效性:赋税有效性、激励兼容性、雇员资产组合有效性、企业财务管理有效性。
弄清以上四因素将对最优年金计划选择产生重要作用。考虑赋税的有效性,主要是通过企业年金计划设计能使企业与雇员在赋税水平上产生有利影响,让计划建立企业和参与计划员工得到实际利益。激励兼容性则是指企业年金计划需要企业和雇员双方供款,因此计划条款设计不能有所偏颇,应该对企业和雇员产生双向激励,实现企业与雇员的“双赢”。
与此同时,还应考虑雇员资产组合有效性。企业年金计划对雇员而言虽是一种福利,但它不同于现金工资收入,供款水平太低不能提升和保障雇员的退休生活水平,供款太高将影响雇员当期生活水平,而且由于供款受益时间周期长达30年左右,年金计划资产对雇员的资产组合的流动性影响较大。因此应该在考虑雇员资产组合有效性的前提下确定合适的雇员供款率水平。
当然,企业财务管理有效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另一重要因素。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为职工提供年金计划供款乃至受益支付将使企业面临中长期负债现金支出,因此需要科学地实施财务管理决策,确定合理的企业供款匹配比例。受益基准制企业年金DB计划的支付风险主要由企业承担,企业更是要科学实现企业年金风险管理的同时实施长程的资产负债管理。
企业年金计划条款复杂,涉及众多参与主体,因此企业年金计划设计过程中要综合各方需求,在对资本市场客观分析与预期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多目标决策体系,尽量完善计划条款并在运作过程中做出适当的修正与调整,实现企业、雇员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