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和郭台铭的关系 “塑胶巨子”王永庆

 “塑胶巨子”王永庆


50年代初,台湾“工业委员会”推动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的PVC(聚氯乙烯)厂,并决定将PVC塑胶厂交由永丰财团核心人物何义创办。何义随即于1954年领导成立福懋塑胶工业公司。

何义在赴德国与日本进行实地考察归来后,认为塑胶生产量太少,成本高,决定放弃。王永庆却大胆接手这一投资案。经过3年的辛苦筹建工作,1957年3月,塑胶工厂完工,并正式生产。公司也更名为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湾公司)。6月16日,在高雄厂举行开工典礼、“经济部次长”李景潞(后任味全公司总经理)、“经济安定委员会秘书长”钱昌祚、“美国安全分署署长”卜兰德夫妇等前来祝贺。王永庆亲自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然而,公司的发展果然不出何义所料,产品没有销路。

王永庆经过再三思考后,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方能转危为安。他便筹设加工厂以消化PVC粉,再以加工品拓展外销,得到主管部门的赞同与支持,王永庆果然绝处逢生。

1958年,台塑公司塑胶粉月产量增加了一倍,从原来的100吨增为210吨,成本略有下降。塑胶粉产量增加后,为消化这些原料产品,王永庆当机立断,于1958年成立南亚塑胶公司,建立从原料生产到加工的一体化生产体系。

不久,王永庆决心闯荡香港,寻求市场。他在香港认识了在日本神户开设一家PVC吹气制品厂、生产吹气玩具等产品的美商卡林。在当局的支持下,王永庆与卡林在台湾成立了卡林塑胶公司。正是这家生产雨衣、浴帘等塑胶制品的企业成为王永庆事业的转折点,PVC粉有了销路,救活了台塑公司,王永庆不仅度过难关,还开创了台湾塑胶三次加工业的商机。

但如果仅限于从事塑胶吹气加工,在石化工业领域是不会有大的作为的,也不能进一步扩大PVC销路。王永庆要走出这块小天地,必须让塑胶三次加工业产品多样化,大批量生产,才能降低成本,扩大销路,走向国际市场。

1959年,王永庆在卡林先生及诸位朋友的协助下,成立新东塑胶加工公司,1961年投入营运,大批量生产鞋类、皮包、玩具等塑胶三次加工产品。王永庆利用当时廉价、充足的劳动力,依靠工人的勤奋劳动,协力合作,以低价出口,与国外产品展开竞争,终于打入国际市场。

新东公司开创的塑胶三次加工业的成功发展,也带动了其他企业家的投入,全省各地三次加工厂纷纷出现,一时间各种塑胶加工厂林立,新的塑胶加工产品百花齐放,业务鼎盛一时,为台湾PVC工业上中下游维系了一个稳定而坚固的基础。

这时,王永庆已建立起石化工业中、下游一体化生产体系:台塑公司生产PVC粉塑胶原料,南亚公司利用这些原料产制二次用胶布、胶皮等产品,再供应新东与其它众多三次加工厂商生产各种塑胶加工产品。但王永庆的目标是建立更大规模的塑胶原料企业与二次加工工业,而不是发展三次加工工业,于是他在三次加工业繁荣昌盛、竞争也日趋激烈的商战中急流勇退,将新东公司的全部资产股份于1967年并入南亚公司,并改名为南亚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石化中游原料工业。

台塑公司是王永庆踏入石化工业领域的起点,也是他成功的基石,更开创了台湾塑胶工业的先河。

再度过几次难关后,台塑公司规模不断扩充。1965年相继在冬山建立电石厂及在前镇兴建碱氯厂,以充实制造聚氯乙烯粉所需原料来源,公司实力也得以加强,于同年3月股票公开上市。

 为适应市场扩张需求,与1973年起先后在南部高雄仁武地区扩建及增建仁物碱厂、仁武氯乙烯厂、仁物塑胶厂等。但塑胶粉产量仍大于氯乙烯单体产量,生产供需不平衡乃于1984年增资,再林园厂扩建年产24万吨的氯乙烯单体工程。

 台塑公司除生产塑胶粉外,进一步扩大生产范围,向多元化经营方向迈进。于1967年在北投关渡设立纤维加工厂,两年后进而吞并志和纤维公司,并更名为台塑公司三峡厂。在1973年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王永庆大胆筹建仁武台丽郎厂,生产聚丙烯腈纤维(即亚克力纤维),并创“台丽郎”名牌商标,产品十分畅销,除供应岛内市场外,还远销海外。该厂还自行加工制造蓬松纱、混纺纱、针织布及地毯等产品,建立起化纤加工生产体系。

为了充分利用电石厂的人力与设备,增强台塑公司的综合实力,王永庆提出在冬山电石厂区筹建年产10万吨的碳酸钙工程,并于1982年底建成投产。

随着公司工厂的增多,企业规模的扩大,台塑公司本身及关系企业机械设备采购也在增加,为节省庞大的购置进口机械的外汇支出,建立自立自足的工业基础,王永庆于1968年在台塑公司内设立机械事业部,从此跨入重工业领域。

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台塑公司又建立规模庞大的工务部,专门负责集团各项重大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并负责供应仁武厂区所需水、电、蒸气等动力,以确保设备产量的有效利用。

经多次增资、扩充设备及与发达国家合作,台塑公司产量不断提高,1989年扩建工程完成后,PVC塑胶粉年产量增加至84万吨,成为全球四大塑胶粉生产厂家之一。

台塑公司生产的PVC粉不仅供应岛内市场,也大量出口。早期出口市场集中在东南亚与韩国,后扩及日本、美国、大陆等世界许多地方。其中70年代末,台塑公司PVC粉产品在日本PVC塑胶工业开始萎缩之际,王永庆及时以低价打入日本市场。当时,台塑出口日本的PVC粉到岸价格低于日本国内市场价格的13%。王永庆乘胜追击,扩大向东南亚出口,再以低价逼退日本厂商,进而成为东南亚最大的PVC粉供应商。到80年代初,台塑公司每月向香港出口PVC粉500吨,出口印尼1500吨,中东等地1000余吨,市场占有率达到50%。

如今的台塑产品出口全世界,主要市场包括了香港、东南亚、大陆、欧洲、美洲、澳洲与东北亚等地,年出口额达20亿美元。王永庆也因此成为世界知名的企业家。

1964年10月,王永庆投资4亿多元,从德国、意大利、瑞士、日本进口700多万美元的现代化设备,筹建台湾化学纤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化公司)。经过两年多的兴建,彰化县八卦山下约1000亩的农田摇身一变成为工厂林立的一片工业小城。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从生产木浆到嫘萦丝、再到纺织加工的一体化纤维生产企业,它是台湾化纤及纺织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王永庆敢于投资台化公司,得益于他早年的木材生意经验与他的经营胆识。他多年与木材为伍,对木材有着超乎常人的专业知识。按建厂计划,每月需要750吨的木材枝梢材,这么大的需求量使人们怀疑会有足够的木材枝梢来源。可熟悉林场作业的王永庆自知个中诀窍。

当年,台湾百废待兴,建筑业市场一片看好,带动木材业的兴旺,甚至木材供不应求。王永庆却能得到一般人得不到的货源,大量供应市场,大发利市。

按当时法规,得标的商人在伐木时,只许搬走林务局标售的木材。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入甚大,王永庆自有办法得到大量枝梢木材,为台化公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

据说,当时台湾“林务局”局长沈家铭对台化公司以几乎不花钱方式收集小径木材大为不满。有一次,他将约有4亿元价值的木材堆积在林班内,待价而沽。木材大王王永庆则不肯出高价,结果在没有其他人投标竞争的情况下,王永庆以低价投标,沈家铭只好废标。不料,山洪暴发,将山间木材冲走,沈家铭因此失职遭“监察院”弹劾。

台化公司事业却蒸蒸日上,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业务不断扩充。从此,台湾的纸浆不再需要从外国进口,自制纸浆成为嫘萦棉生产的重要原料,企业成本也因此大大下降,节省了外汇,扩大了出口,有人称“台化公司的建立给台湾纺织界带来革命性的变动”,“王永庆在台湾的纤维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

为配合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及海内外市场需求,王永庆于1973年在台化公司下设立尼龙丝、加工丝生产企业。公司股票于1984年12月20日公开上市。

到80年代末,台化公司相继完成纺纱11厂、织布4厂与龙德嫘萦丝厂等扩建工程,嫘萦丝棉产能提高22%,年产能达到14.5万吨,成为世界第二大嫘萦棉生产工厂。台化公司还首次在台湾用尼龙66开发工程塑胶(FBT),该产品也是台湾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工程塑胶制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化公司成为台塑集团另一超大型企业,产品众多,包括纱、布、尼龙丝、加工丝、嫘萦丝、螺萦棉、丝、芒硝与清洁剂等。棉纱纺锭达32万个,仅次于台湾远东纺织公司的38万个;各种织布机2136台,较远东公司的1210台多出近千台,是台湾最大的织布厂之一;尼龙布产量也仅次于专业厂的福懋、华隆与大鲁阁3家公司,居第4位。就其综合力量而言,台化公司可以说是台湾最大的纺织公司。目前,台化公司有化工第一、二、三事业部,纺织第一、二事业部及尼龙、工务等7个事业部;另有直属总经理室的储运处、彰化管理处、嘉义管理处、宜兰管理处、成品处、事业关系室、研究开发中心等机构。

台湾经济以纺织业起家。纺织业造就了台湾经济的起飞,也造就了许多纺织业资本家。王永庆虽以石化塑胶工业为其主业,但与纺织业密切相关,其许多化工产品就是纺织业的重要原料,他的台化公司更是纺织领域的新秀。

为建立一体化生产体系,1968年,王永庆与亲友在宜兰县建立台丽成衣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台化公司生产的化纤布,生产滑雪衣、茄克、外套、风衣等人造纤维成衣产品,县城90%远销海外。因业绩佳,进而扩大生产规模,在新店建立了第二座化纤工厂。

同年,台塑公司与日本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合资,各出资2000万元,成立台旭纤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台塑集团第一个合资企业,并在宜兰县礁溪乡的龙潭湖畔建厂,生产聚丙烯腈纤维纱(又称亚克力纱)。1973年始,陆续增加投资,添置纺纱及染纱设备,并开始生产羊混纺纱高级产品。经多年努力,亚克力纤维纺纱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销量大增,除供应本地毛衣厂外,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在岛内外市场享有很高信誉。

今天的台塑集团,已不仅是石化业的老大,也已取代曾称霸台湾纺织业数十年的台元、远东纺织公司的地位,成为纺织界的新霸主。

1990年,台塑集团几乎囊括了除下游成衣部门之外台湾纺织上游与中游业的各项第一。南亚公司是台湾最大的聚酯棉、聚酯丝与聚酯加工丝生产企业;台塑公司是台湾最大的亚克力棉、碳纤维与地毯生产企业;台化公司是台湾最大嫘萦棉、尼龙丝、纱厂、尼龙加工丝厂与短纤平织布生产企业。

在台塑集团众多公司中,台塑、南亚、台化3家公司则是台塑集团的主力,被誉为王永庆累积财富的“三宝”,更是台湾制造业的榜样。

王永庆事业的不断扩张,他旗下的公司逐渐形成一个颇具实力的集团,并在70年代末登上台湾第一财团的宝座。1978年,台塑集团企业营业总额第一次超过10亿美元,成为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

80年代始,台塑集团的业务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到1938年底,台塑集团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员工近4万人,不仅仍是台湾第一大企业集团,也是台湾唯一晋身国际大厂商的民营企业集团。1984年美国《财星》杂志发表的“国际五百大企业”排名,台塑集团跃入第202位。

1992年底,台塑集团15家主要公司的资产总额为1925亿元,约80亿美元;营业净额达1402亿元,约60亿美元。台塑集团仍是台湾最大的民营制造业企业。

在《卓越》杂志调查的1994年台湾企业集团综合排名中,王永庆率领的台塑集团仍稳坐第一名的宝座。其次才是蔡万霖家族的霖园集团、辜振甫家族的和信集团、徐有庠家族的远东集团与吴东进的新光集团。

同年,台塑集团营业收入总额高达2398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从上年排名第二名再回升至第一名,且营业收入成长率高达34.71%,较百大集团平均成长15.92%高出许多。除了国际石化业市场景气外,企业经营效率高也是重要原因。台塑集团共赚进287亿元,比第二名的霖园集团足足多了近130亿元。1995年,台塑集团营业收入再攀高峰,计2940亿元,较上年增长22.6%,足见台塑集团的赚钱能力非同一般。

在《卓越》杂志列出的台湾集团12个之最中,台塑集团占有5个,分别是:营业收入最多的集团(2398亿元),资本额最大的集团(1203亿元),员工人数最多的集团(5.2万人),赚钱最多的集团(税前纯收益为287亿元)及最大的制造业集团。王永庆也因此是令台湾企业家们最佩服的企业家。在1996年《天下》杂志的调查中,王永庆蝉联“企业界最佩服的5大企业家”冠军,王永庆在台湾企业界的声望之高,无人能够相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00468.html

更多阅读

王永庆和郭台铭谁有钱 郭台铭玩光伏

    有人认为一家企业应该只做其擅长的事情,并发挥到极致。不过也有人会经常用GE为例进行反证——GE的数十个板块没有任何协同经营,依然可以把多元化进行到底。中国的企业家们显然不把关于多元化的争论放在眼里。拿郭台铭来说,消

创业秘籍 鸿海系 郭台铭的创业秘籍

  郭台铭曾经回忆自己在创业初期,同样面临借不到银行资金,也无政策扶持的窘境,最好的人才即使有钱聘请,也不愿意屈就小公司的窘境。     这些处境,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中小企业所处的境地,似乎没什么区别;但20年后,“鸿海系”纵贯

破窗效应给人的启示 郭台铭的破窗效应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媒体、工会组织用自己的标尺丈量出的富士康都比想象出的形象要高那么半尺时,是否就构成了“平衡”或失声的充要条件?半年内超过10位员工跳楼自杀,富士康眼看就要成为“全民公敌”了。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

林百里 林百里和郭台铭为代工撕破脸皮 冲记者发飙

 外传广达董事长林百里和鸿海董事长郭台铭,为了争夺NB代工市场大饼,几乎撕破了脸,现在这个传言似乎得到证实了,因为林百里2日在被记者追问相关敏感问题时,不但显得相当不耐烦,甚至对记者说,“get out!”   林百里和郭台铭本是20年的老

鸿海集团董事长 谁是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接班人?

据台湾媒体报道,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在年初举办的公司年会上表示,正在培养接班人,并暗示老人徐牧基、数码产品事业部总经理蒋浩良和消费电子事业部总经理戴正吴都在考虑范围内。但郭台铭也强调,面对2009年经济危机的挑战,还是会亲自带

声明:《王永庆和郭台铭的关系 “塑胶巨子”王永庆》为网友不到黄河心不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