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文章节选自作者出版作品《KPI——关键绩效指引成功》)

田永亮学雷锋的三个阶段

雷锋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他代表了一种精神。

学习雷锋,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幼儿园的时候就深深的刻在每个人的脑海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学雷锋”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淡化了。

田永亮是执着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多年来,尽管受到了非常多的挫折、非议与不理解,始终坚持学雷锋。如果用时间阶段来划分的话,可以将他学雷锋的经历简单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虽然都是学雷锋,但他的处境与遭遇却完全不同。

第一阶段,在部队。

田永亮在部队刻苦进行军事训练,积极做好人好事,得到了部队的嘉奖与认可,因此获得三等功,并被提拔为班长,成为人大代表。

第二阶段,初回家乡。

田永亮在家乡学雷锋,做好事,帮助弱者,在这个阶段中,田永亮不但没有得到他人的称赞与认可,还被认为做了不正常的事,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第三阶段,遇到挫折反思后。

田永亮遇到挫折反思后,对自己学雷锋的方式作了一定的改变,把做好事的重点放在了带领村民致富上,这个阶段中田永亮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他自己的工作状况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

在第二阶段中,田永亮尽管努力学雷锋,做好事,却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是田永亮错了吗?他是真心学习雷锋,为周围的人服务,用自己的行动去温暖别人,他没有错。

是群众错了吗?如今大家都在奔小康,而他不去发家致富却在损失钱财,这与“好人”的标准不相符合。群众也没有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有人认为是时代不同了,群众的价值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田永亮的行动方式有些过时。但是,问题的实质只能简单的理解为时代不同了吗?我们周围很多很多类似田永亮的事情又怎样解释呢?

田永亮的事件只是一个特例,我们周围有非常多类似田永亮的事情在发生。许多人都有很好的愿望,也这样去努力作了,但是结果却不是我们想要的。

记得一年前的一天,突然接到母校老师的一个电话,说有一个晚我好几届的师弟来深圳找工作,找了很久都不如意,要我关照一下。于是我找到他,一见面,师弟就向我诉苦。

原来,他以前大学毕业后工作分配得很好,收入也不错,但他感觉平淡的生活没有意思,想做一番事业。那几年MBA非常吃香,他决定去拿一个MBA文凭。于是辞工到学校附近租了个小房间复习考研。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吃了很多苦头,才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研究生。没想到出校门再次走向社会时,不但没有获得一个更高的起点,找的工作还不如以前。师弟非常苦恼,觉得自己这些年的努力白白的浪费了。

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故事非常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事与愿违”吧。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事“事与愿违”?

愿望、目标和行动

要解释这个问题,可以从愿望,目标,行动几个概念出发。

所谓愿望,是一种抱有希望的想法,希望这个想法能够成为现实,这个想法可能正在付诸行动去实现,也可能由于力不从心,只是想想而已。而目标,是即将付出行动或已经付出行动去实现的一个预期,这个预期比前面提的想法更具体,更希望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结果。行动就是支持愿望或目标实现的行为过程。

愿望的概念要遥远一些、虚幻一些,目标相对具体一些、现实一些。对于表达同一个要实现的对象来说,愿望包含目标,目标比愿望更清晰更具体。目标可以是行动的明确指向,它包含了“标准”的概念,即行动的结果是否是你所需要的,可以用这个标准去对比。行动 在实施过程中会随着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达到不同的结果。没有目标指引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应该为目标服务。有些时候,在没有目标指引的情况下,通过行动可能实现愿望,但其成功的概率将大大降低。

从师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以前的工作很稳定,而且有不错的收入。他想做一番事业,想有所成就。但什么是“做一番事业,有所成就”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相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做一番事业,有所成就”就是这位同学的愿望,这个愿望是模糊的,因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感觉到MBA很吃香,辞职去考MBA就是一个行动。

师弟毕业后工作不如意,觉得很失落。这说明他的实际目标应该是“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收入更高,机会更多”。这个目标包含在“做一番事业,有所成就”这个愿意望中,但它比这个愿望要具体。

把师弟行动的结果与目标对照,发现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就师弟就感觉到自己的努力白白浪费,没有实现目标,也与愿望不一致。

我们知道,要获得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有二个必要条件,一个是过往的经验与学识,另外一个是能证明,应聘者可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业绩。这个同学虽然拿到了学历,但是他的经验与过往的业绩不能证明可为新企业带来更高的价值。他的行动只是提高了自己的学历,没有在经验与业绩上下功夫。

看来,要明确目标,分析实现目标的支持条件,找到实现目标的方向,否则等于没有明确的指引,行动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田永亮初回家乡时的学雷锋行动,结果遇到挫折,就是这个道理。

田永亮每个阶段的愿望

田永亮的第一阶段的愿望是什么呢?

通过部队的教育,田永亮深受雷锋精神的鼓舞和感染,产生了“象雷锋一样”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在部队的几年中,田永亮始终刻苦军事训练、努力帮助战友、争做好人好事等,经过努力,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1988年,他被评为学雷锋标兵,荣立三等功。198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上了班长,随后又被评为顺城区人大代表、十大精英最佳青年等等。可以说田永亮的愿望实现了。

第二阶段中,田永亮离开部队返回家乡,决心做“雷锋的传人”,把雷锋精神带回家乡,让人们感觉到人间的温暖。

他帮助孤寡老人,帮助邻居扫雪,慷慨地将自己的粮食给乞讨者,不收贫困乡亲的医药费等等。他是按照在部队的行为模式做好人好事,也就是按照在部队“学雷锋”的方式,把“部队的雷锋”带给乡亲们。结果,事与愿违,乡亲们不认为他是雷锋,不认可他的“好人好事”,被认为脑子有毛病,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也不理解他的行动,最终他被送到了精神病院。这与他最初的愿望,“把雷锋精神带回家乡,让人们感觉到人间的美好”,大相径庭。

在第三阶段中,田永亮经过痛苦思考,觉得自己的初衷与愿望是正确的。但行动的结果不支持自己的愿望。于是他重新梳理了目标,改变了行为方法,不但继续作好人好事,同时还带领大家致富,引进科技项目,建立小学,宣传雷锋思想,帮助乡亲提高素质。通过作这些事情后,田永亮得到了乡亲的认可。这一回,他的愿望在一步步地实现。

通过对田永亮几个阶段愿望、行动与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只有在第二阶段他的愿望没有实现。第二阶段结果与愿望存在巨大的反差。可是为什么只有第二阶段的结果与愿望有落差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田永亮的目标开始分析。

田永亮每个阶段的目标

这三个阶段中,田永亮没有为自己制订目标,但都是存在目标的。

 案例分析: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第一阶段,我们从他的行为与最终的结果可以看出,他的目标是:学习雷锋当先进。在部队,“先进”是有明确概念的,除了一些具体行为外,还要比其他战士都做得好。

田永亮的具体的行动是作好事、帮助战友、刻苦军事训练……,他的行动支撑了他的目标,每做一个具体行动,都是目标要求的,都更加逼近他的目标。所以,田永亮在部队里学习雷锋,心情很愉快。

田永亮第二阶段的愿望是“把雷锋精神带回家乡,让人们感觉到人间的美好”,他潜在的目标应该是学习雷锋作好事,成为一个“得到群众认可的新雷锋”。

他的行动是为邻居作好事,为乡亲作好事,帮助弱者。然而时代不同了,环境在发生变化,大多数乡亲不再只期望获得简单的帮助,乡亲希望的是脱离贫困、致富,经济上获得较大的进步。这个时候“简单的好人好事”已经不是群众的主要希望了。群众从另一方面来看,田永亮不去做主要的事,费力做些旁支末节的事,简直没头脑。

行动的结果是,田永亮不但被群众否决,而且认为即不是雷锋,做得也很差劲。这样,就导致了田永亮的目标没有实现,愿望也没有实现。

在第三阶段,田永亮的目标还是学习雷锋作好事,成为一个“得到群众认可的新雷锋”。但是,他改变了行动,一边作帮助弱者的好人好事,一边作带领大家致富、普及教育、宣传雷锋的事。这一阶段他的行动与乡亲的期望一致,也就是说,他行动的结果与“群众认可”的要求一致,行动支撑了目标,每一个行动都在逼近实现目标。

明确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上面的章节中,我们谈到了田永亮在第一、第三阶段实现了他的愿望,而第二阶段没有实现其愿望。那么,什么叫实现?所谓实现,就是拿现在的结果与参照物对比,两者相等,就是“实现”。两者不相等,或有较大的差距,就是未实现。

这就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怎么样能够使结果与参照物两者相等?现在出现的结果状况是比较具体、明确的, 那么,也要拿出一个“具体、清晰”的对比物,这个对比物就是你事先制订的目标。这个目标越明确、越清晰,越容易对比出结果,对于“实现”就越有指导意义。

有了清晰的、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就可以用目标来指导行动,用行动来支撑目标实现。田永亮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明确的目标,导致在第二阶段不被认可。这不光对于我们求学、升职、工作、生活有意义,对于企业来讲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通常情况下,很多人或很多企业,忽视了“明确的目标”。他们往往从一个点子或者一个愿望出发,就直接转化到行动上去。

两个很久没见的朋友一见面,往往会问:最近有什么新动作;年初,很多公司的上级总会催促下级:赶快把工作计划交上来;妻子会问丈夫:以后我们怎么办?这些谈话都存在同样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涉及到目标。不论是我们创业、写工作计划,还是规划未来的生活,首先需要明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在明确了、清晰了、具体化了目标之后,我们才能围绕这个目标制订我们的行动计划。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我们的行动失去了方向与指引,导致行动往往会偏离了目标的方向或者不足以支撑我们的目标的实现。

在我们的接触企业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企业的员工问我们,个人到底今后应该怎样发展。在某地产公司咨询的时候,有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以前是学分析化学的。毕业后到地产公司的行政部做行政文员。他感觉这样发展下去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不利,想获得更大的发展,于是来问我们将来要怎样作才好?是不是转行做所学专业的工作,或者继续留在公司发展,或者回学校去复习考研究生。我们反问他,你到底想要什么?如果连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怎么谈发展,怎样制订行动计划。转行、留在公司继续发展、继续深造都是具体的行动方案,但没有目标的行动方案,是盲目的,也就不知有什么结果。他回去想了几天,告诉我们,他仔细考虑过了,觉得地产行业是非常有前景的行业,他想在地产行业有所成就。他决定留在公司,并准备和公司经理谈谈,表达自己的意愿,期望能够在公司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够到各个部门或者公司的核心部门去工作。过了一段时间,公司给他调配了工作,到开发部门工作,几年过去了,他已经是地产公司的部门经理了。如果他不明确目标,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可能现在还在盲目的行动,经常更换工作或者职业,最终落得一事无成。我们周围这样的人太多了。

在我们咨询所接触的大大小小企业中,发现比较成功的企业虽然在行业、商业模式、员工素质、公司规模千差万别,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行动目的性非常强。他们在行动前都有比较清晰的目标。

有一天,参加华北某大型连锁企业的晚餐会。大家一边进餐,一边讨论新的厂房的设备引进问题。原来公司决定在北京兴建一座现代化的食品工厂。在工厂中,有一种包装机械,如果使用了机械设备,可能要300万的投资,但如果使用人工包装,只需要几十个工人,一年的投入只有几十万。当时,大多数经理都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建议公司使用人工包装,不要引进设备。但老总提出,公司的目标是作一流的食品企业。公司之所以把厂房修建在北京,而没有选择在别的地方,是因为北京是首都,品牌辐射力很强。如果使用人工包装,表面上看起来会降低成本,但是人工包装差错率会很高,对产品的质量会有影响,这样,与公司的目标不相符。结果,这些经理们都支持了老总的意见。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经理都对公司的目标理解不清晰,就会选择使用人工包装的方案。所以,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作指引,我们的行动就容易偏离了我们所预定的方向。

看来,一个清晰的、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个目标就是事先制订的,你最后要拿之检验结果的标准。只有明确了目标,我们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我们的行动才会受到指引,我们才会有正确的结果。

一个明确的目标,是我们获得成功的第一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00565.html

更多阅读

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班主任都知道,“班级无小事,管理出效益”,然而在一次教师会上赵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他的观点是“我们的目标不是管住学生,而是要成就学生。”回想赵老师的成长过程,我知道这是他发自肺腑之言。赵老师刚当班主任时,按照“

持续性的蛋白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持续发烧是什么原因

  最近很多患者咨询“多次去医院检查蛋白尿都有加号是怎么回事?”。针对患者的此种疑虑,小编本次特去邀请**医院的肾病专家为我们讲了一堂课,即本篇文章:持续性的蛋白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尿中蛋白含量超过正常范围时称之蛋白尿

无尘随笔:好的反义词是什么

“好”的反义词是什么文/无尘有时,想起父亲的样子来,就想知道,在他的心里,曾经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对于有 我这样的孩子,是一种痛苦,还是骄傲?或者是痛苦过后的微笑?我始终不得而知。小时候的我,可

转帖:男人的责任是什么?

身边有几位超级模范的老公,回到家也难免会跟小孩“絮叨絮叨”,而且他最近确实没有以前勤快了,自己也很清楚,所以禁不住反省,今天发给我这个帖子,我觉得有必要共享一下,哈哈!等我想好了,我或许会添油加醋的,那就再说了!转帖:男人的责任是什么?一

案例分析:创新的代价

皇岛公司(化名。为方便读者集中到案例本身,本案例基于实际发生的情况,将关键名称均作化名处理,下同)位于行业之中挑战者的位置。他们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营销之路。他们在风味海鲜酱上是品类开创者,在调味酱类也一直坚持自主创新的路子,价位

声明:《案例分析: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为网友半世浮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