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资本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有效增加江苏农村人力资本之途径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的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党的十六大报告号召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转变,人均GDP从目前的800多美元增长到超过3000美元,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新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奔小康”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社会生产力必须再次得到大解放和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劳动者是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对劳动者本身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已经不光是传统经济学认为的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更多的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作用又主要靠它与劳动者的结合来实现。即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决定因素,已从过去对劳动者的数量要求,上升为对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科技水平的素质要求上。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越来越明显。可以这样理解:人力资源主要体现人本身的自然存在属性,反映的是劳动力的数量方面。它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可再生资源。人力资本则是指人的大脑中的知识存量,是一种潜在于人的头脑中的知识和技能所表现出的人的质量水平。从目前来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提高主要依靠人,即劳动者的质量提高。仅仅拥有数量意义上的人力资源不等于人力资本,只有当人力资源通过开发,在经过数量基础上的质量水平提升后,才转化为人力资本,才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和根本动力。

  因此,再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依赖于将我国大量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实现,从依靠劳动者数量的增多转化为对劳动者质量的提高。在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开发人力资源主要任务就变成为在广大农村寻找一条切实适合当地人力资源开发的新途径,化农村人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如何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探索解决这方面问题。人力资本理论是由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T.W.)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通过对美国经济发展与教育投资数量关系的实证研究后,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该理论把教育的经费支出看成是投资而不是消费,并据此分析教育支出(投资)的实际收益,推算出美国国民收入的增长额中有33%可归功于教育支出的增长。研究中的一系列相关数据还表明,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获得远远大于对物力资源投资的经济回报,人力资本增加促进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也远远大于物力资本增加促进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在现代经济中,是人力资本带动了经济增长。美国二战以后农业生产的增长率,只有20%是物力资本引起的,80%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的素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从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回报角度,我们不难理解,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提升人力资源内在质量,是使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发展的捷径。美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同时还告诉人们: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最佳途径就是教育投资。

  所以,快速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次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突破过去那种“人多,力量大” 靠发展劳动力数量的旧观念。要创新劳动力增长机制,积极开发人力资源的内在质量,走内涵式人力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道路。

  二、19世纪中叶美国成功开发人力资源的启示

  19世纪中叶,美国的工农业发展很快,客观上对实用技术人才提出了广泛的需求。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人才,美国国会特地颁布了于1862年生效的《莫里尔法案》。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获得三万英亩的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赠予各州作为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学院(即农工学院)的经费资助,并要求所建立的农工学院的主要课程应依照各州议会所规定的方式,讲授农业和机械专业方面知识。绝大多数州按法案要求相继建立起了农工学院,也有的州则把赠地用于改造老大学,在其中开展农业、机械教育。后来美国历史上就把这种用赠地方式建立的、主要从事农业和工业实用技术教育的学院称之为“赠地学院”。

  赠地学院的教育形式有别于传统大学,它们不是关起门来讲课而是把教学和科研活动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它们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建有教学示范农场等形式的实验和实习基地,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于生产实际。同时,它们还向校外当地社会大众广为传播农业生产知识,举行短期实用技术培训、文化课程补习班等多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活动,使教育与农业生产、工业发展紧密相连。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在知识和技能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生存能力、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广泛建立的赠地学院为人力资源成功转变为人力资本,促进当时美国工农业迅速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862年是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的第二年。处于战争环境下,美国当时的经济和全民教育等并不发达。在那种情况下,美国政府找到了全面举办赠地学院,培养国家建设实用人才,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这启发我们,在当今时代,对于经济和教育仍不够发达,农业仍占主导地位,属于农业大国的中国,在农村广泛建立传授农业和各种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机构,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仍不失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可行之路。只要政府支持,高校参与和群众拥护,这条道路,是完全可以走通的。

  三、建立农村社区学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江苏农村人力资本增长最佳途径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立传授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机构,需要一定的经济和物质条件作支撑,需要一定的文化教育基础作铺垫。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江苏经济发展迅猛;物质资本积累丰富;教育水平、文明程度普遍提高;人们思想解放,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强;在生产活动和经济交往中,农村广大农民增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要求迫切。所有这些都表明,江苏走在全国前面,率先在农村普遍建立面向社区,服务社区,为当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农村社区学院,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创办、发展农村社区学院,符合江苏实际,是快速、有效增长人力资本的新途径,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不遗余力推行之。

  第一,农村社区学院教育定位为非学历教育,是一种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实用专业知识教育。农民在社区学院学习不再是为了获得文凭,而是为了习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素质,以适应向前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在这里,自觉自愿参加培训学习成了人们不断提升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农村社区学院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中继站和加油站。

  农村社区学院的教学自始至终与社区发展相关连,以培养人才,发展社区生产和加快社区经济建设为最终目的,学文化、学技术与农村发展融为一体。学习方式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可以短期培训(1—6个月)、也可以系统提高(1—2年)。教学方法应根据农民的基础、生产特点,采取有别于普通高校的授课方式。开设课程应以适用和高效为原则,如:种植、养殖、渔业、经济、管理、医疗保健、园艺花卉、艺术设计、服装裁剪、理发美容、摄影摄像、裁培、手工艺、家政、法律知识以及工业科技知识等等,做到学以致用。

  社区学院还应该利用自身学科、技术、知识、人才、设施、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身体力行,直接参与农村综合改革与发展过程。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上,通过共同创办农业技术产业区,通过产学研结合,不断探索、发现、开辟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在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上,给农民起带头示范作用,作他们科技致富的引路人。

  第二,江苏历来重视基础教育,大部分农村比较早就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那些没有上大学,走上社会就业道路的青年,他们的文化程度绝大部分在初中水平以上。这部分人现在和将来都必定是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他们有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文化基础,适合在社区学院里进一步学习。经过学习培训,这部分人的人力资本将极大地得到丰富。农村社会发展主战场的一大批技术员、农技师、农业经纪人和适应未来农业工厂化生产的工人将在他们中诞生。

  第三,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提高了检测标准,设置了许多技术壁垒,交易受阻情况时有发生。这就需要对传统农产品和传统农业生产劳作方式加以改进。人们需要在农村社区学院里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时了解国际农产品新标准和发达国家通行的对农业生产过程加强质量控制的先进做法,掌握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如此,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中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目前,我国劳动力分布现状不合理,直接从事原始农业劳动的人员过多。这些务农人员,经过在农村社区学院的学习培训后,内在质量会得到提高,从而带来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减少直接务农人员。这将有利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合理流向产业部门,扩大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例。这是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进军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此外,政府优先培训城镇下岗职工,提升了他们的人力资本,增加了他们再就业的适应能力,客观上造成了不少农村外出到城市的打工者,在城市难以继续找到工作的状况。这些人返乡后带来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同样需要社区学院培训他们,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一个国家直接从事农业劳动力的比例下降,是国家正在进步和文明程度正在上升的标志。这也正符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要求。

  第五,计划生育国策实行后,江苏人口增长率降低,全日制小学、初高中学生生源减少,县乡村都不同程度存在不少空置的校舍、教室,可以用来作为社区学院的教学场所,充分利用现有闲置教学设施,建立社区学院,既物尽其用又可以少花物质代价而办成大事,真乃一举两得之举。

  第六,江苏高等教育资源非常丰富,13个地级市都有正规高校。如:苏北城市徐州市内就达8家之多。服务当地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高校对社会有较大的辐射和影响力。高校能够也应该为农村社区学院建设出力;农村社区学院建设、办学中,也需要当地高校的指导和支持。可以预见,象徐州市那种高校资源丰富的地方,将来农村社区学院发展得也快。那里现时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只是暂时的,农村经济腾飞,指日可待。

  1999年高校大扩招,2003年将是大学扩招后首届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的高峰年,城市就业竞争激烈,压力很大。过去许多农家子弟上大学是为了跳出农门,现在当城市就业阻力增大时,他们会回头把目光转向农村,重新审视和认识农村,走向农村社区学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是他们的选择目标。大办社区学院,吸收大学毕业生参与,既解决师资问题又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也促进了国家人才培养体系进入良性循环机制。

  第七,发展社区教育已经列入了政府议事日程,2002年8月7日,江苏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民政厅和文化厅四家联合颁发了苏教职[2002]34号《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意见》文件,对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经费来源、管理体制、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等作了原则规定。该文件对发展农村社区学院同样具有指导、促进作用。可以说,现在发展农村社区学院,开发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本,是社会发展需要,国家鼓励,政策扶持,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大实事。农村社区学院必定会有灿烂的明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大力发展经济,要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这条主线,抓住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并积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现阶段,政府投资理念应从重点投资发展物力资本转向重点投资发展人力资本,即投资教育上来,在江苏重点投资建设一批农村社区学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化社会,开发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本,这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具体可行策略。能否实施,关键要政府下决心加大投资力度。过去美国能成功举办“赠地学院”靠的是政府投资,现在江苏要创办农村社区学院开农村社区教育之先河,同样离不开政府投资。果能如此,则江苏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00614.html

更多阅读

共同期待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标准是什么? 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中国特

小康及小康社会恩格尔系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

小康及小康社会2011年11月19日 恩格尔系数下的“小康”定义 ——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贫富的标准  “民以食为天”,在所有的消费资料中,食物是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因此,消费结构一般用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百分比表示(食物支出金额÷

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的心得

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读十八大精神(一)曹凤岐按:2012年11月27日,我在北大光华新楼阿里巴巴报告厅作了《解读十八大报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讲座。可容纳300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有

声明:《小康资本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有效增加江苏农村人力资本之途径》为网友月下残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