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成功之后,有些人能继续成功,直至攀上成功的巅峰;但有些人却遭遇瓶颈无法突破,只能固守在原来的成功之上止步不前。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他们之间巨大的差距呢?
2000年,耶鲁大学请曾经就读于该校的埃尔森(Larry.Ellison)回校为2000年的毕业生作毕业演讲,希望能让这位IT界的巨子能给即将走出校门的学子们打打气。然而,富有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埃尔森带来的,并不是期待中的祝福和鼓励,反而是让毕业们沮丧的预言和让校方震惊的劝谕:
在期待和祟拜的目光中,埃里森向2000年的毕业生预言:“你们已经被报销了,已经永远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永远不可能攀上成功的巅峰,因为您们没有象我、象盖茨一样退学,你们已经有了‘内置’的帽子。你们最多只能干那些20万年薪的工作,而工资单是由你们辍学的同学签字开出来的。”在一片瞠目结舌中,他又发出了劝谕:“我是寄希望于眼下还没有毕业的同学。我要对他们说,离开这里。收拾好你的东西,带着你的点子,别再回来。退学吧,开始行动。”
埃里森把退学视为攀向成功巅峰的必要前提,这当然偏颇。然而他的话,却实实在在地引出一个极能发人深省的问题——
在成功之后,有些人能继续成功,直至攀上成功的巅峰;但有些人却遭遇瓶颈无法突破,只能固守在原来的成功之上止步不前。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他们之间巨大的差距呢?
在对比分析一般成功者与顶级成功者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经历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了三点相当有启示性的原则:
一、 正确对待过往的成功不能正确的对待过去的成功,是一般成功者无法持续成功的重要原因。他们或者是因为过去的成功而居功自傲,弱化了自己吸收新知识能力,使他们的继续成功缺乏动力支持;或者是被他们以前的成功困在一个领域里,无法突破,无法找到成功的“持续增长点”。
批判性的对待自己的过去成功,是持续成功的前提。那如何“批判性的对待自己的成功”呢?在比尔·盖茨和孙正义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更具体的启示:
比尔·盖茨和微软的第一次成功来自Windows操作平台,而其此后所有的成功都与其第一次成功紧密相关:1996年微软把IE浏览器捆绑到Windows 95上后,把占有浏览器市场近90%的Netscape挤出市场了;Media Player7在Windows Me和Windows 2000上的捆绑,又洗掉了RealPlay相当的市场份额;在Windows XP上捆绑的MSN又必然使微软在即时传讯领域轻松成为巨头……虽然业界对比尔·盖茨和微软的这种“捆绑战略”恨之入骨,但从经营角度来说比尔·盖茨的成功是无可否认的。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批判性对待过往成功”的具体做法,就是将过往的成功而取得的竞争优势扩展开来,成为下一个成功的基石。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成功都可以这样扩展。当过去的成功无法继续扩展时,要想争更大的成功就必须先放弃原有的成功,走出那个被原来成功圈定的狭小空间。亚洲第一首富孙正义的抉择,正是这个法则的最好见证。1978年,还在加州大学就读的孙正义就拥有了自己的公司——UnisonWorld,而且经营得相当不错。但在1980年,当孙正义从加州大学毕业时,他却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公司回到了日本。因为他相信“Unison World 只不过是学生时代打工的工具,正式成立公司之前的预演罢了”。实事证明了孙正义选择的正确——在回日本一年半后,孙正义精心筹划的“日本软件银行”(Softbank)成立,几经发展最终成为日本第一大的软件公司,实现了孙正义“软件业的大荣”(注:大荣,日语,中文意思是“巨人”)的心愿。
二、 批判自我的双环学习知识管理理论将学习分为两种:一是按自己的方式与方法去吸收新的知识,以解决问题;另外一种是对自己的吸收知识的方法与处理事件的原则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前者称之为单环学习,后者称之为双环学习。
为了争取更大的成功,人们往往要走进新的领域和经历角色变换,这时候人们会发现自己的价值判断的法则似乎与周围的新事物格格不入。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进行双环学习就成为了能否继续成功的关键。
微软中国总裁唐骏之所以能从一个成功的程序员变成一个成功的顶级管理者,让中国的微软走到最光辉的时代,正是缘于这种敢于批判自我的双环学习。唐骏作为昔日Windows NT的核心程序员,有着很强的技术情节,性格里有着明显的程序员特征——少话、理性、讲究逻辑……但自从唐骏登上微软中国总裁的宝座后,人们发现本来理性得有点刻板的唐骏变了感性了——在与员工出行的专列上,他带着员工讲小段子,唱抒情歌曲,甚至为此专门聘请了一位吉他手随车同行。聪明的唐骏很清楚:他要当好总裁,必须增强自己的亲和力,而原来的性格特点必然是一个障碍。于是,他选择了积极的改变,选择了向他的上司巴默尔学习。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唐骏却能这样勇敢的自我否定,对自己的性格进行重塑。他的继续成功,当然是意料中事。
否定自我与重塑自我,并不是批判自我的唯一结果。批判后的重新自我肯定,同样是能给人带来持续成功的动力的。搜狐的CEO张朝阳就给我们提供了例子:199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的张朝阳,在美国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回国创办了中国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的搜狐网站。其张扬外露的个性、不区一格的衣着、富有创意的“眼球经济”理论,使其成为网络经济热潮下的一个时尚风向标。2000年,网络经济的泡沫开始破灭,在Nasdaq上市的搜狐股票也应声下跌,一度成为垃圾股,搜狐的经营和张朝阳的价值判断标准面临着极大的考验。经历深刻的自我批判后,张朝阳发现自己与搜狐的“秀”能力仍是不可改变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关键是“秀”到盈利上。于是在大力开辟盈利通道的同时,搜狐依然“秀”个不停——世界杯、版权案、攀珠峰……但和以前不同的是,搜狐的年度财务报告和股票市值是越来越亮丽了。
三、 永不磨灭的冒险精神“高风险,高收益”这是企业经营的基本知识,而这个法则也同样适用于经营个人。获得过成功的人,很容易产生一种偏安和害怕失败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人们会下意识地归避风险,只去做那些自己绝对有把握的事。殊不知,拒绝了风险就等于拒绝了收益。
郭士纳之所以能成为“最有价值的CEO”,完全因为他在二十年前——在那个是否加入IBM的抉择时刻,选择了与风险握手。1991~1993年,IBM连续3年亏损,当年的亏损额高达80亿美元,再加上股票继续下跌,内部机构臃肿。不少专业人士都认为,IBM的倒闭是无可避免的了。那时的郭士纳虽然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商界奇才,但缺乏IT知识的他要接手这份工作,其风险之高也可想而知。面对巨大风险,已经有相当成就的郭士纳没有退却。在充分估计风险和筹划风险控制方案后,他欣然接手这份被媒体称之为“美国最艰巨的工作之一”的工作。凭着高超的商业智慧和惊人的魄力,他终于扭转乾坤,使IBM的年度盈利达到了60亿美元,公司的股票上涨了1200%。而郭士纳本人也从这二十多年的“风险博击”中获得了过亿美元的个人收益,达到了一般人不可企及的巅峰。
顶级成功者不但要有冒险精神,更要有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点连PC销售巨子戴尔也是从惨痛的经历里才得到的经验教训。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Dell公司经历了最为高速的成长期——其年度销售增长率高达97%,而净收入增长率更是高达166%。成功的喜悦冲淡了戴尔的风险控制意识,他没有注意到公司以过高的价格买进了过量的储存器,更关键的是这些存货正被市场所淘汰。于是戴尔经历了成功后的第一次大挫折,公司巨额的流动资金被一些过时的存货给套住了……虽然戴尔最后还是浴火重生,但其付出的代价绝对是沉重的。
“成功之后,就忘了自己为什么成功,也失去了成功的特质”,这也许就是大多数人无法持续成功,无法攀上巅峰的最佳的概括。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持续成功的路上也长期无法突破,那么也许你就应该根据这三点原则开始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