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直达31省市 中国31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报告



中国31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报告

服务业对于我国而言,可谓新兴产业。其实,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服务业通过其各种服务功能,有机联结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诸环节,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转,对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入世的大背景下,服务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势所必然,竞争格局初步形成,各主要行业外资进入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因此,定量描述各省市区服务业在全国的位置和优劣势,将有助于正确评价中国服务业竞争力,为提高服务业竞争力水平提供客观依据。

服务业通过其各种服务功能,有机联结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诸环节,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转,对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里所指的服务业指广义的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多个行业。

服务业竞争力是一个涵盖服务业本身以及有关要素、关系和行为多个方面的综合系统,对服务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应该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考察。从这一要求出发,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指标体系,从不同侧面综合反映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下简称省市区)服务业竞争力水平和态势;同时,通过这一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服务业竞争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定量描述各省市区服务业在全国的位置和优劣势,为了解其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高服务业竞争力水平提供客观依据。

一、 服务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服务业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系统,构建一个简明综合的地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如统计理论、经济理论等)为依据,以较少的综合性指标,规范、准确地反映服务业强省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2)系统性原则。指标设置要尽可能全面反映服务业竞争力的特征,防止片面性,各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形成有机整体,从不同角度反映一个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3) 动态性。提高服务业竞争力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因此,指标体系既要充分考虑服务业竞争力系统的动态化特点,又能综合反映服务业竞争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便于预测和管理;同时,又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不宜频繁变动。

(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方案,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数据,指标的经济含义要明确,口径要一致,核算和综合方法要统一,以达到动态可比,保证指标比较结果的合理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为合理评价各省市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在全国的位置,找出各省市区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本文从规模、结构、成长、创新和管理五个方面,构造了综合评价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共23个指标,见表1。具体指标如下:

1.规模竞争力

服务业竞争力首先表现在服务业创造增加值的能力上,而增加值则是通过各种总量指标来加以反映。这里我们从两个方面选择了五个经济总量指标来反映服务业的规模竞争力。其一从服务业的整体着眼,选择了第三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额加总)。其二从服务业的细分门类着眼,分别选择了衡量邮电业、贸易餐饮业和房地产业总体发展规模的三个总量指标:邮电业务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计贸易、餐饮业,其他行业的加以剔除)和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总规模。

2.结构竞争力

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规模的扩张,也表现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上。产业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指服务业(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之间的关系,即产业高级度。这里我们选择了三个指标来表现: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产业结构的第二个方面是指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关系。第三产业涵盖广泛、行业众多。一般认为,商业饮食业、运输、邮电和仓储业是传统第三产业;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科学技术及综合服务业是新兴第三产业。后者代表未来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其比重大小决定了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这里我们采取这三个行业增加值之和占服务业比重(称之为新兴服务业比重)和这三个行业从业人员占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新兴服务业人员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3.成长竞争力

竞争力成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则衡量了这种发展态势。这里我们分别选择了服务业内部五个主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和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科学研究及综合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来衡量服务业的扩张态势。由于增长速度年度间波动较大,为消除偶然因素的影响,采用1999-2001年的三年平均增长速度。

4.创新竞争力

创新能力代表了各地区服务业竞争力发展的潜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我们用新兴服务业增加值、金融、保险业人均增加值、房地产业人均增加值、科学研究及综合服务业人均增加值四个指标综合反映各省市区服务业的创新竞争力发展水平。

5.管理竞争力

发展服务业不仅要求数量上的增长,更要求质量上的提高。这种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管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高低上。经济效益由投入和产出的对比来衡量,这里我们选择了如下四个指标来综合反映:服务业人均增加值、新兴服务业人均增加值(即上述金融保险、房地产、科学研究及综合服务业)、资金产出率(资金采取上述固定资产投资额口径)和平均工资。

在计算方法上,我们采取IMD所采用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对各构成指标、各个评价要素进行打分、排名。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求标准化数据的标准正态概率分布;最后,对概率值进行加权汇总。在计算过程中,对有关指标做了同一化、规范化处理。计算所得31个省市区上述四大方面的得分以及排名情况见附表。

二、我国31省市区服务业竞争力优劣势分析

图1显示了采取上述指标体系对我国31省市区服务业进行定量评价的总体排名情况:第一名上海,79.30;最后一名贵州,29.30。

各省市区视排名情况来看,上海、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等以沿海省份为主的省市构成了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第一梯队,综合得分在60-80分之间;福建、天津、四川、辽宁、湖北、河北、湖南、重庆、江西、安徽、河南等以中部内陆省份为主的11个省市构成第二梯队,综合得分在40-60分之间;黑龙江、云南、广西、西藏、吉林、海南、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山西、宁夏、新疆、贵州等14省市区得分均在40分以下,构成第三梯队。

各梯队服务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平均值及人均GDP见表2。各梯队服务业要素竞争力得分情况分别见表3及图2。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各省市区服务业竞争力的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地区分布上有如下特点:

1.由于我国31省市区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各省市区之间服务业竞争力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东强西弱。从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梯队地区均为沿海东部省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平均得分为73.57,显著高出第二、三梯队的得分(49.44、34.65分)。三类地区在服务业上的梯度差异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来衡量)的差异一致。我国31省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得分具有较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78。这说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强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必定高。

2.图2直观显示了三类地区在综合竞争力五个要素竞争力方面得分的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在成长竞争力方面三类地区差异不大之外,其余四个方面(尤其是规模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方向也和综合竞争力完全一致,即这三个方面均是第一梯队得分大于第二梯队得分,第二梯队得分大于第三梯队得分。这也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一些结果:各省市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差异相对较小,但在发展规模和管理方面差距显著,与各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是基本对应的。

三、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区域竞争分析

根据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我国31个省市区服务业竞争力五大子要素的区域分布及其差异特点。

1.规模竞争力

从各省市区服务业发展规模来看,见附表,广东得分99.92分,排名第一,以较大的优势领先于第二至五位的浙江、江苏、上海和山东(得分在80至90分之间);排名前五位的省市其规模竞争力得分均超过其综合得分,这说明我国服务业强省在其产业规模上已形成绝对优势。排名最后的是海南、青海、宁夏、西藏,得分均低于20分。服务业规模明显地呈现东强西弱局面,排名最后的西藏得分只有广东的15.24%,由此可见,我国各省市区之间服务业发展规模差距很大,这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从表4所列出了上述三类地区在规模竞争力具体指标得分平均值,从得分来看,三类地区在规模竞争力上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第一梯队的六省市规模竞争力平均得分为84.63分,远远高出第二、三梯队的平均得分(46.47、27.00),各指标平均值差异也是非常显著,第二、三梯队之间差距小于第一、二梯队之间差距。第二、第三梯队地区大力发展服务业规模是提升服务业竞争力的基础。

2.结构竞争力

从服务业结构竞争力得分排名来看,北京以99.48分的显著优势领先于其他省份,上海、天津、海南、广东列第二至五位,得分分别为85.72、65.52、63.11、61.36分,海南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属于第三梯队省份,但其服务业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北京和上海的服务业产业结构竞争力优势明显;大部分省份得分在35-60分之间,贵州、河北和河南得分排名在后,得分均不到30分,排名最后的河南得分仅26.42分,只有北京的四分之一。新兴服务业比重各省市区差距尤其显著,排名最后的内蒙古得分只有7.33分,只占第一位北京99.83分的7.34%;上海该指标得分99.76分,列第二位,排名第二至六位的分别是山东、江苏、甘肃和江西,得分78.98、76.70、75.82和73.44,与北京和上海仍有较大差距,由此可见,北京和上海在金融保险、房地产、科学技术及综合服务业方面的巨大优势。

从表5显示的各梯队服务业结构竞争力指标来看,第一梯队地区各指标以较大的优势领先于第二、第三梯队地区,尤其在新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指标上,差距更大。第二、第三梯队地区各指标值差距不大,在新兴服务业人员比重上,第三梯队地区高于第二梯队地区,但后者创造的增加值比重却高于前者,这反映出第三梯队地区在新兴服务业人员素质、产出能力和经济效益上的差距。

3.成长竞争力

见附表:四川发展速度排名最靠前,得分74.40分,第二至五位的依次是浙江、内蒙古、广东和北京,得分均高于60分;排名最后的是江西、吉林、云南、新疆、山西和海南等省份,得分均在40分以下。四川、内蒙古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分别属于第二、三梯队,但在发展速度上却分别为第一、三位。成长竞争力是竞争力五个要素中各梯队差距最小的一个要素,这也说明中西部省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

由表6可见,各梯队地区之间发展速度差距不大,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方面各地区之间得分相近;在房地产业方面则是第三梯队领先于第二、第一梯队地区;在金融、保险业和科学研究技术咨询业两方面,各梯队之间差距显著。这也反映出在经济发达地区新兴服务业发展速度快,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在这方面差距显著。

4.创新竞争力

上海以90.14分列各省市创新竞争力第一位,排名列上海之后的依次是山东、江苏、广东、北京、福建、浙江、天津等东部经济发达省市;河北、湖北、四川、重庆等中西部省市处于第二梯队;西藏、海南、新疆、宁夏、贵州和内蒙古列最后,得分均不到30分。服务业创新竞争力也是呈现明显的东强西弱梯度差异,东部地区在金融、保险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并且其在这方面的发展速度也是遥遥领先,这预示东西部地区的服务业竞争力差距还将继续扩大。

表7显示了三梯队服务业创新竞争力各指标的得分,新兴服务业增加值方面三梯队差距尤其显著,第一梯队以92.03分的巨大优势领先于第二、第三梯队(47.98、23.91),这也显示出三梯队服务业竞争力差距继续扩大的倾向。第三梯队地区创新竞争力各指标得分只有30分左右,预示着其竞争力发展潜力不足,而且短期内很难改变。

5.管理竞争力

排名第一的是上海,得分92.02分;北京、广东、江苏、福建排名分别为第二至五位,第一梯队省份服务业管理竞争力得分除浙江(69.31分)外,其余得分均在70分以上,反映出这些省份服务业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二梯队省份服务管理竞争力得分除福建和天津外,大都得分在35至55分之间;第三梯队的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和贵州等省份排名最后,得分均在30分以下,贵州得分仅16.23分。由此也可看出第三梯队省份服务发展水平的整体差距:总体规模小,新兴服务业比重小,经济效益差,发展潜力不足。

从表8显示的各梯队管理竞争力指标清楚地表明了各梯队之间的显著差异。在新兴服务业人均增加值指标上,各梯队地区间差距更加明显。第一梯队省份各指标得分均在80分左右,各指标发展均衡;第二梯队省份除资金产出率得分较高外,其余指标均不理想,新兴服务业人均增加值只有36.43分,甚至低于第三梯队省份,大力提高服务业生产率是第二梯队省份今后的重要任务。第三梯队省份各指标得分均比较低,资金产出率仅23.97分。经济经济效益差是第二、三梯队地区服务业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31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报告
四、我国服务业发展主要问题

1.本文依据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从5个方面选择了23个指标建立服务业指标体系,来对31个省市区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地区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为我们全面理解、评价服务业竞争力的现状和发展、找出自己竞争优势、劣势提供了一个有现实操作性的框架,为各级政府进行相关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2.我国31省市区服务业竞争力排名以及分类结果显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各省市区之间服务业竞争力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距是全面而非局部的差距,是发展规模上的差距,更是经济效益上的差距。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这种差距目前并没有减少,还在扩大。对第二、三梯队地区而言,如何遏制这种差距扩大化的不利发展势头而迎头赶上,切实提高其服务业竞争力的水平和素质,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3.从各梯队服务业要素发展均衡度来看,第一梯队省市服务业在规模、创新和管理方面处于较高的水平,服务业结构和成长方面相对落后;第二梯队省市服务业各要素发展比较均衡,得分均在50分上下;第三梯队省市服务业成长速度和结构与第二梯队省市相近,但规模、创新和管理都有较大的差距,这是导致第三梯队省市服务业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

4.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整体发展仍处在产业演进的初级阶段,第二、三梯队地区尤其明显。总体来看,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仍然多有不合理之处。这种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传统行业比重大,新兴行业相对不足;劳动密集型行业多,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少。金融保险、房地产、科学研究及综合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代表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其比重大小决定了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近年来信息网络业的迅猛发展,对产业升级和“新经济”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金融保险、房地产、科学研究及综合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在服务业中所占份额太少,表明第二、三梯队地区服务业中知识性行业相当落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投入和产出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由比较可见,这些省市区服务业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滞后、内在结构失衡的矛盾,致使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02236.html

更多阅读

2014中国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测评 2015中国钢铁企业排名

一、竞争力测评的基础说明(一)范围参与测评的对象范围是全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排除一些数据不全、失真的企业后(2013年数据),共有73家企业纳入本次竞争力测评范围。(二)竞争力测评框架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综合生产力和服务能力的直接体现,影响企

200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报告 长沙最具幸福感城市

瞭望东方周刊2010001期封面200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报告经济增长与否、经济增长快慢并不能完全代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程度,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社会总体幸福感的增长文 | 黄琳《瞭望东方周刊》发起并主办的“200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

消费趋势 中国汽车年度消费趋势调查报告(2012-2013年)

     近日,益普索(Ipsos)携手全国发行60万份的老牌汽车杂志《汽车之友》发布了《2012-2013年中国汽车年度消费趋势调查报告》。该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但消费依然强劲  据益普索中国区(Ipsos in China)董事

it行业人才现状 中国IT行业人才现状调查报告(3)

编者按:IT业的从业者总有说不完的骄傲,也有说不完的烦恼……这次阿里巴巴创业论坛网友“吟游诗人”为大家带来一篇《中国IT行业人才现状调查报告》,如果你也是IT的一份子,那么就看看吧。 关键词八 薪酬分布    从整体来看,月工资在30

声明:《火车直达31省市 中国31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报告》为网友爺傷風敗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