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标“榜”的胡润推出2005年“中国内地慈善家排行榜”和“中国内地慈善企业排行榜”刚过半个月。“官方版”慈善排行榜便粉墨登场了。近日民政部下属三家机构发布了“2005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暨十大慈善家”,黄如论等135位慈善家榜上有名。(4月27日,新京报)
有人说如今是一个玩转“注意力”的年代,并亲切地称“眼球经济”成了一种“经济新时尚”。比如各种各样排行榜的出炉,在媒体爆炒和公众口水的“包装”下,几乎变成了一种“公共娱乐品”。然而,在关乎社会公益事务的慈善榜面前,我们心头涌动更多的应该是一份敬畏感。特别是从这次排行榜的“边缘地带”,笔者读到一份超乎排行榜本身的东西。
首先,前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获奖发出的“慈善无身份之分”的信号值得关注。人们长期以来总觉得,企业家赚了老百姓那么多钱,捐一些出来搞公益事业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我们常常关注排行前几位是哪些企业家,却忽略了“普通人”特别是政府公务员支持慈善事业也应成为一种“自觉”。就像现在,钱其琛其捐赠的70万元稿费,与企业家黄如论9571.5万元的捐赠额相差甚远,但他正以一件举手之劳“小事”示范政府工作人员不能忽略社会公益事业,即使只是“微薄”的一点儿“小钱”,也值得去做。
其次,画家范曾和作家冯骥才两位文化界人士上榜发出的“慈善无产业之别”的信号不容忽视。房地产业是如今中国产生慈善家最多的一个行业。此次进入榜单慈善家中,就有41位主要从事房地产和建筑行业,而在排名最前的10位慈善家中,有7位主要从事房地产业,“暴利行业嘛”人们或许会做出这样的感叹。然而,范、冯两位文化界人士的举措告诉人们,慈善事业无身处的产业无关,与是否否处于暴利行业无关,而只与你的价值观有关。
再次,一直致力于为“弱势群体化缘”的澳门专业慈善家林东获奖发出的“慈善与弱者同行”的信号具有“普渡”意义。近些年来,许多人对慈善的理解变得愈加狭隘,认为慈善就是捐钱,捐完了就了事。这事实上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慈善行为。真正有爱心的人,他们对慈善的理解是“自下而上”“由里到外”的,先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然后才是考虑捐赠之类的事情。林东先生的行让内地的“慈善意识”得以升化与纯净。
我国的慈善事业正“在路上”。任何一件不太成熟的事务,如果过多地“热炒”,可能会导致社会公众理解的偏差。在所谓的“主流分析”之后,再加上从“边缘化”角度对慈善榜的冷思考,或许才是社会各界最值得做的。退一步来说,慈善榜排行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其真正意图在于促使“慈善意识”成为一种社会自觉。正如67岁的画家范曾所说的“三心”一样——对祖国和父母要有感激之心,对人类文明和经典文化要有敬畏之心,对社会弱势群体要有恻隐之心,“一个人如果有了这三心,就是一个成熟的人,就可以缔造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