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虽比不上“金九银十”,但对于国内车市而言,仍算得上是一个传统的销售旺季。再加上前不久上海车展掀起的车市热潮,假日期间的各地车市呈现了火爆的局面,甚至有些区域出现了部分车型供不应求的现象。有了如此好的开局,后半年的车市应当不会重蹈去年的惨淡之路。而车价将如何变动,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那今年的变化趋势到底是什么呢?
车价——稳中求降
王洪亮 杨 洋五一长假,虽比不上“金九银十”,但对于国内车市而言,仍算得上是一个传统的销售旺季。再加上前不久上海车展掀起的车市热潮,假日期间的各地车市呈现了火爆的局面,甚至有些区域出现了部分车型供不应求的现象。有了如此好的开局,后半年的车市应当不会重蹈去年的惨淡之路。而车价将如何变动,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笔者认为“降中求稳”当属05年车价的一大变化趋势。
稳——降价潮不再重演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2004年的车价,“泻肚”应该算得上是绘声绘色了。从去年五一之前的厂家主动小幅降价,到五一之后的厂家被动大幅降价,汽车价格就像吃坏了肚子一样,一泄不止。而国家的贷款紧缩,消费者的持币待购,更是给“泻肚”的车市狠狠地加了一味泻药,使2004年成为汽车厂商和经销商不堪回首的一年。根据网上车市的统计,2004年12月和2003年同期价格变化幅度为14.4%,国产车13.8%,进口车15.6%,各类品牌的价格一路飘绿。
深究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汽车厂家对车市的盲目乐观和反应迟缓。经过2003年的“井喷”,各大厂商都对2004年的车市给予了过高的乐观估计,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产销量增长预测。2004年春天,市场开始显露疲软征兆,汽车销售不畅,造成各厂商的库存成本节节上升;在车市寒潮趋势不断加剧的时候,各大厂商并没有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低产量,而是快马加鞭地向着自己梦想的历史新高冲刺;直到最后一个季度,降价招数不再奏效,销售前线一路告急,大多数汽车厂商才纷纷恍然大悟,意识到已无力回天,纷纷减少产量。但此刻为时已晚,到2004年末,全国轿车库存高达50万辆。如果以10万元/辆的单价计算,那么整个汽车市场就有500亿的资金被牢牢套住。由于银行实行强硬的风险控制,这笔资金基本上是由整车制造企业和经销商共同承担。眼瞅着汽车卖不出去,现金压力与日俱增,企业随时面临着现金链绷紧甚至是断裂的危机。为了生存,无论是汽车制造企业还是汽车经销商,都无一例外继续高举降价的大旗。
2005年则不同。经历了2004年的惨痛教训之后,各大厂商纷纷调低了对产销量增长的预测值,产量增幅有了较大减少。国内主要的轿车生产企业均制定了比较稳妥的发展方案,销量同比增长预计在15-25%之间。这种措施很快就显出了成效。年初,一些区域市场出现了有价无市的局面,部分地区的轿车价格也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由于各大厂商从一开始就稳健出击,从最初的新车定价到各种降价优惠活动都在精心策划之中。企业合理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较大程度上减弱了经常性降价带给消费者的心理冲击。而政府的“无为而治”,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厂家以支持,推动今年的车市发展一路平稳。
降——价值链还有“水分”
车市的稳定,并不代表车价的稳定。新春伊始,各大厂商就纷纷打出“降价牌”,对车市进行轮番轰炸。虽然钢材价格的上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汽车企业的利润空间。但总体来说,汽车厂商在价值链各环节仍然可以降低不少成本,因此车价下降必将是大势所趋。而企业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挤出产品中存留的“水分”。
节流——补好漏洞降成本
如今,各大厂商在销售环节上已打得不可开交,价格战相当激烈。为了在降价幅度上获得更大空间,企业需要在价值链的其他各个环节降低成本。采购和生产当属最主要的两个环节。
采购。对于一辆轿车而言,平均60-70%的成本来自于采购。因此,采购成本的下降往往能更有效地促成整车成本的下降。几年前,企业很少会真正关注这一块。在新华信接触过的企业里,很多仍然选择和企业某些人有着或多或少关系的小型供应商。而单位采购价格小幅的下降,往往带给企业的是上亿甚至是数十亿的成本下降;相应的,这部分下降的成本将给企业带来不小的降价空间。目前,一些企业已开始关注采购环节的治理和完善,甚至有的企业通过IT技术的应用,实现采购物流环节的现代化。
生产。随着合资合作的不断深入,国内很多汽车生产企业都引入了日式的精益生产管理理念。再加上国内推广的ISO9000认证,汽车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已经实现快速提升,生产效率也得到明显提高。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要领。一些企业往往在ISO9000通过之后就把相关的资料存放在档案室中,根本没有应用在日常工作中,更不用说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低效率就意味着高成本。目前国内车价与国外相当,很大原因在于生产效率低下抹杀了低劳动成本带来的优势。近期,很多企业家正在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希望在通过ISO9000时咨询公司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提升”,把先进的经验真正落到实际操作中,从而向管理要效率,向效率要成本。
开源——打通下游利润点
除了在采购、生产两个环节打算盘之外,企业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想办法。汽车后市场有可能成为汽车企业下一个前进的目标。对于成熟的汽车行业而言,后市场本是产业链中一块不小的市场。一方面,与其说汽车市场是卖产品,倒不如说是卖服务。消费者购买汽车后必然会对自己的爱车多加保养,花在保险、维护的费用也相当高。因此,汽车企业可以通过业务渗透从这方面获得不少的收入。现如今,很多国际汽车公司纷纷涉足汽车金融、汽车保险等汽车后市场,在这些市场占有一片新的天空。另一方面,进入后市场给企业带来的还有品牌推广价值。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丰田通过开办汽车驾校来培养自己的客户群,从而很快提升了自己的销量。但是,在我国,汽车市场的活跃不过是近两年的事情,后市场的运作更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后市场是一块投入早回报晚的市场,很多企业还处于疲于销售的环节,根本顾不上对后市场的开拓。不过,这将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延展到这一市场,虽然无法直接给企业带来成本的下降,但作为一种“开源”手段也从另一方面支持了企业的“节流”。
和前几年不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汽车厂商已经无法坐享丰厚的市场利润。近年来,各大汽车厂商在强攻销售的同时,纷纷加强内功的修炼,力求通过采购、生产等成本的下降提升产品的价格优势,并逐步渗透到下游市场挖掘新的利润来源点。
平稳的价格走势也好,降价的必然趋势也罢,“降中求稳”将对2005年的车市提供一个良好的缓冲空间。对企业而言,这种环境将给企业一个反思的机会,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更客观地审视市场,并在原有基础上寻找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新的市场突破口;对消费者而言,这种环境也让购车一族更加理性,面对车市的剧烈变化和产品的不断丰富,用一种更加平和成熟的心态选择自己的爱车。
(作者系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顾问,任何发表、转载须先得到许可,联系方式:010-58671818-29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