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来,库存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电子业的难言之痛。不幸的企业是相似的,因库存管理不善引起的企业效益低下、周转困难、资金流危机、甚至破产清算屡见不鲜。相对而言,也有一些成熟企业一直对存货管理比较重视,在速度、成本、效率等方面做得很好,避免了相关损失。存货问题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棘手和注目,因此有必要对库存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研究了近年来产业发展的一些特征变动,这里归纳了如下几个可能因素,与大家交流,不到之处,欢迎指正! 一、 中国市场步入超级竞争时期、部分中国企业应对不足。
随着中国入关和世界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04年来中国市场实际上已经步入超级竞争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市场持续扩大、世界级品牌云集角逐,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一个战略市场。激烈竞争带来的后果是很多行业迅速进入买方市场并开始衍生变异,这里存在三个特征:
1) 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象手机等行业已经出现产品的市场周期短于设计周期的现象;
2) 细分市场迅速形成和发育壮大;
3) 传统产品完全进入过剩时代,需求放缓,供应过多,商品流速减慢,矛盾开始放大。
面对以上三种中国商品经济的三种市场特征,国内一些电子企业认识领域内对产业的分析和把握上不够深入,基于比较优势理念的战略趋同性严重、产品同质化、品牌缺乏个性和明确的定位,大家都在把同样的产品在相同的区域内卖给相同的顾客,规模至上论泛滥,通过大量的生产来降低成本获取优势,把竞争的焦点只是放在了微笑曲线中的生产环节,所以价格战频发也就不难理解,事实上这样的经营策略只适合于一些传统成熟的行业,而忽视了很多细分的新生市场,这种漠视商品经济时代新的规律、缺乏创新的经营思路必然会遭遇碰壁,而04年底凸显的库存问题只是放大了背后支配的经营思维理念的不适合性。
二、 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的架构臃肿和厂商协作问题。
顾客是唯一的利润中心。顾客经济时代要求企业以顾客的实际需求为中心来组织生产、销售和产品创新,而一些企业的组织架构和渠道设置仍然是出于自身管理需求出发,层级过多、效率不够,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面前显得有点后知后觉,无法及时把市场前端的信息反馈回来进行针对型的生产组织,这种组织架构上的臃肿导致生产惯性的增大,加大了生产的盲目性,也是导致库存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随着国美、苏宁的上市,商业资本开始越来越深地影响产业链的各种行为,在整个产业链条上,事实上形成了以TCL、海尔等为代表的产品品牌和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终端消费品牌,二者交叉着影响消费者行为,后者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本应有助于整个商品流通的加快,但目前而言这些超级家电连锁日常管理中经营策略上过于注重低价格,本身的神经系统—信息化管理能力发育又不完善,这对产品线宽度和深度大大加深的厂家而言是一种矛盾,从而限制了这种能力的发挥,厂家和超级连锁间争端不断,互相争夺市场的支配权,象格力与国美、三星与国美的争夺都是这种不和谐因素的反映,没有完全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协作关系,也是库存问题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遗憾之处。
三、 宏观调控影响。
因经济发展过热,国家04年起执行的宏观调控政策,银根缩紧,也是导致库存问题显现的一个间接因素。象空调等行业本身是个资金密集的行业,众多厂家资金实力不足,所以出现了“淡季打款、银行承兑”等金融行为,维持正常的产销运转,而宏观调控下的银根紧锁开始对这种短期平衡形成不利影响,下游单个经销商行为更加谨慎,进货缩小,商品流通的管道变细,把压力推向厂家,造成厂家的产品积压现象,放大库存问题。
四、 基础性原材料上涨的附加影响
04年来各种石油、钢铁等金属原材料持续上涨,导致企业正常的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作为缺乏核心技术的国内企业无法完全消化这种因素影响,象冰箱、空调等行业很多企业已开始或明或暗地上调产品价格,这种行为等众多二、三线品牌产生很大的压力,一方面以往价格战培养了一些对涨价敏感、降价麻木的消费者,另一方面这些品牌缺乏品牌影响力支撑,在这轮上涨趋势中,这些企业出现消费者离弃的现象,产品出现积压。
五、 核心技术缺乏,产品创新不足的固疾。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国内的手机企业产品持续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向上拓展无力,而外资品牌利用高端产品获取利润、用低端产品打击对手生存基础的策略不会改变,导致国产品牌非常重视通过经营规模来获取成本优势,过多生产能力和资金被压缩在一个很窄的市场面内竞争,库存压力加大,向04年报显示的国内波导等领先的手机品牌存货均在10亿元以上,给后续经营蒙上了很深的阴影。
六、 市场管理存在漏洞,一些非正常经营行为扰乱市场。
手机行业的水货问题、牌照管理方面的一些混乱想象,都使得那些正常生产的企业在应对激烈竞争的同时,还面临一些意料之外的冲击,这些非正常行为扰乱了市场,损害了正规厂家的正常销售,也是库存问题显现的一个直接因素。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