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流通企业(连锁运营体制)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农村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在这一波市场竞争的狂潮中,有的企业倒下去,而又有新的涉农企业站起来,一浪接一浪。总观目前中国这种新兴农资流通模式,失败的企业居绝大多数,从严格意义上讲,还没有一家成功的企业。当然,一种新兴事物成长过程中,困难重重。失败原因固然很多,笔者认为,发展战略缺乏科学性、前瞻性是一个重要失败原因。 笔者曾服务于某省一家涉农连锁流通企业,该企业2002年下半年成立之初,对外宣传在省境内开发200家连锁店,全国范围内发展30000家,雄心勃勃,欲坐中国农资连锁行业第一把交椅。而事实上直至笔者日前离开该企业,省境内的连锁门店仅为四百余家,更谈不上拓展全国市场。销售旺季的财务状况也不是很好。
自2003年10月份后,该企业抛弃了单打独斗的模式,不断尝试与境内供销合作系统合作,利用、改造其完善、便利现实的网点,销售农资产品。经营战略的调整,才遏止了加盟店退约速度。经营逐步走上了正常轨道,与上年同期相比,销售收入增长20%。
经营战略(思路)的调整后带来的气象,使笔者看到了中国农资连锁企业走向成熟发展的闪光点,这是非常值得赞赏和推广的作法。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
一、传统农资流通体制与模式,新形式下难以发挥其服务于“三农”的功能,这与中央、国务院关注“三农”政策不相适应。
国家传统农资流通体制、模式中,诸如省、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供销合作社,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有其时代局限性,它的存在是与土地集体集中使用,农村经济没有搞活相对应的。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农村经济放开搞活情况下,私营、个体进入农资流通渠道,象许多国有、集体企业一样,农资公司,供销社也同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经营不断滑坡,部分企业名存实亡,仅仅保留了一块招牌。值得庆幸(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供销合作社网络尚还存在,只需稍加修补,整合,便能重新运作。
建国五十余年,国家建设总是寓于改革之中,旧事物总是被新事物所代替,弃旧扬新,乃改革应有之义,与时俱进,是时代的要求。旧形式只有赋于新内容,才能重新焕发生命力,爆发第二次生命。无论是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还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只是注入民营资本,管理理念等现代内容,才能重新上路,再创辉煌。
二、民营资本涉足中国农资流通领域,乃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资流通领域的特殊性昭示:外行做内行的事情,为山九仞,功亏一匮。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迅速,而对其作出重大贡献的,当推中国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盈育了充足的民营资本。根据经济学理论:资本总是寻求增值(利益最大化),相应的一部分民营资本,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进入了农资流通领域,不断的体制创新,试图用商业零售流通中的先进(成功)业态,连锁经营统领农资流通业,在民营资本家富有前瞻性战略眼光下,一味的盲目扩张,圈地布点,抢夺市场份额,表现在经营操作层面:不加筛选(或粗选),只求数量、速度的建设直营(加盟)店,这是导致店铺的生命周期特别短的原因。而民营资本急欲盈利的短视行为,表现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又不断调整(加盟店)直营店的数量、质量。这种经营思路的不稳定性(或者说缺乏一致性)导致连锁经营这种新兴业态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优势。从而本末倒置,使外界看来,涉农连锁企业,不致力于经营,而只关心店铺开张数量。仿佛小学生只会做加减运算,而不会计算乘除。
笔者认为,把民营涉农连锁企业从上述怪圈解放出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不外乎让内行从事(干)内行的事情。中国传统农业流通行业五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储备了一批业内精英人士,拥有了一批优越的网点,享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与认知度。民营企业只需注入资本、先进经营理念及部分精英人力资源,在科学合理框架下合作,成功也即将到来了。
三、资源整全,优势互补,民营资本与传统涉农流通企业携手合作,乃中国农资连锁企业必由之路。
某省涉农连锁企业走出困境的经验揭示:只有优势互补,整合资源,两种经济成份(主体)携手才能成就中国农资连锁企业。笔者认为:仅看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两种经济主体如何合作,才是更值得思考与关注的,这是更深层面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
1、发展战略决定于价值取向,而价值取向决定于合作成功与否。
经济体制改革二十年了,市场经济已趋向完善,暴利时代一去不返,市场竞争进入微利时代,资本不断游弋在各产业之中,试图寻觅较高的回报。国家重视三农问题,表现在产业政策上予以倾斜,因而民营资本进入农业流通领域内,民营企业的决策层要慎重,检讨自身的发展战略:要短期效益,还是要发展成熟的网点网络资源,以便在外资进入农业领域,增加讨价还价的本钱。在经营战略判定论证中,寻求两种经济主体合作的共同点。
科学前瞻的发展战略,决定了合作的价值取向,从而也制约着两种经济主体合作的成功与否。
2、认清形势,思路创新,体制创新,重铸农资流通行业辉煌。涉农连锁企业要认清形势,抓住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重大机遇,坚持思路创新,体制创新,眼光放长远,不能斤斤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拿出十分诚意,推出科学、合理、务实的合作框架,通过各种形式整合传统集体资源,把涉农连锁事业做大做强。而传统涉农流通行业的经济主体,更要抓住机遇,伸出橄榄枝,利用双方合作的机会,走出计划经济转轨后所处的困境,实现企业自救。只有两种经济成份携手合作,才能共同抵御外资介入农业流通领域后带来的冲击,重铸农资流通领域辉煌。
3、政策扶持,加强协调,规划引导,政府作用不可抵估。
两种经济主体携手进入农资流通行业,除了双方的经营战略制约,政府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充当红娘,牵线搭桥,也非常重要和必要,尤其是连锁企业跨区域发展时,更需要政府信息等资源的协助。同时,规避连锁企业经营失败后带给社会经济的冲击,政府更要合理规划,加强引导,稳步推进,从宏观层面消除市场配置资源负面性影响。
当然,涉农连锁流通模式,是一个全新事物,发展时间又很短,成功的企业几乎没有。因而也没有现成的经验与固定模式,诸多企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处在不断探索前进中。笔者也无成熟的经验,只想就曾服务企业经营中的一点启示,与诸多同行分享,本文仅为一家之言,难免偏颇,请大家批评指正。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