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柯尔会不会是德隆第二?《IT时代周刊》特约记者/王谷良 王金元(发自北京)439人浏览! 《IT时代周刊》是一本以信息产业为平台,以新闻为导向的商业杂志。高起点、国际化。第一时间报道信息产业界的重大事件和人物。《IT时代周刊》以调查见深度,以分析见独家,以商业故事见功力。还原新闻真相,追求新闻理想。一流记者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西安、成都等地。80%的文章来自记者第一线的报道。《IT时代周刊》的读者群是企业的CEO、CIO、CFO以及关注新经济的有识之士。
新春伊始,“郎顾”恩怨退居其次,而顾皱军及格林柯尔的命运如何才是令人关注的。
“郎顾”恩怨并未随顾雏军起诉郎咸平而终结,年初,所谓中间人(宋秦)及股票被盗卖事件的浮出水面使事态更具戏剧化。郎咸平和顾雏军之间的恩怨扑朔迷离,但顾雏军及其格林柯尔处境和命运才更值得人们关注。提及格林柯尔,我们不禁会想起曾名噪一时、轰然倒塌的德隆。尽管格林柯尔不是德隆,但与德隆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曾是郎咸平重点研究对象;尽管顾雏军不是唐万新,但与唐万新同是胡润排名的资本控制第一人;德隆系倒了,唐万新可能被判无期徒刑,而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系会不会跟着倒下呢? 同样是神话,同样遭质疑2005年1月20日,顾雏军登上了第2届“胡润资本控制50强”名单的榜首,替代了上届榜首德隆唐氏兄弟。 1989年,在英国,顾雏军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英国)有限公司;1992年,在加拿大成立了格林柯尔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2月,顾回国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2000年“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01年至2004年,格林柯尔相继收购科龙(000921)、美菱(000521)、亚星客车(600213)和襄轴(000678)。昔日很短时间内,德隆就达到了番茄酱产能世界第二、杏酱世界第一、重型汽车在国内进入前几名,与德隆有关的股票莫名其妙地暴涨,其规模的增长速度令人咋舌,而今格林柯尔规模的增速不减当年德隆。2003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颁奖词中说到:他(顾)将竞争对手变成了自己的合作伙伴,并购科龙,控股美菱,他用10亿元的资本杠杆撬动上百亿的企业。他是制冷专家,更是投资“赢”家。同样是神话,同样成为了香港学者郎咸平的重点研究对象。新疆德隆是郎咸平2004年以前的一个重点攻击对象。就在新疆德隆全面垮塌的时候,当初对郎咸平指责的反击言犹在耳。到底是郎咸平一语成谶的杀伤力结果,还是新疆德隆自身百孔千疮埋藏下的祸端?随着三驾马车在2004年的先后崩盘而水落石出了。岁月轮转至2004年,“郎监管”的重点研究对象也跟着转移至顾雏军和其格林柯尔了。到底谁是谁非?为何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会成为郎咸平的研究重点?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其中两家公司的财报情况。科龙电器(000921):1998年获准发行11000万股A股,发行价9.98元每股;1999年7月13日上市,首日开盘价20元每股,最高25.40元每股;2002年4月18日股东股权转让公告,科龙集团20477.5755万股法人股转让给格林柯尔。格林柯尔拟出资5.6亿元收购科龙20477万股,首笔款为1.5亿元,其余款项在2001年12月23日开完临时股东大会后按协议到位。而在2002年4月25日,科龙宣布2001年巨亏超过15.55亿元,每股亏损1.57元,这使顾雏军的出价也顺理成章地变为每股1.70元,合计转让价款减少为3.48亿元。顾雏军说:“科龙冰箱连续9年全国第一,它同时也是空调巨头之一,在行业内根基深厚,更重要的是科龙是个水分比较少的企业,这是我做出选择的原因。”可2001年的巨亏又是怎么回事?当年花3.48亿元人民币买的科龙,如今顾愿意以100亿美元出让值得研究。我们再看看亚星客车(600213)的财报:1999年8月31日上市,发行价6.38元,发行数量6000万A股;2000年年报每股收益0.20元,每股净资产3.21元;2001年年报每股收益0.28元,2002年年报每股收益0.12元;2003年年报每股却亏损0.7766元(值得研究);2004年前3季度每股收益0.0582元。2003年12月15日董事会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江苏亚星客车集团有限公司将所持公司11527.25万股国家股转让给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亿),已于2003年12月10日签订了股权转让合同书,2004年4月30日已办理股权过户手续。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公司2003年第3季度报告中可以看到,前3季度三项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合计为5889万元,而在2003年年报中三项费用合计为15148万元,可见2003年第4季度一个季度的三项费用就达9259万元之多,与郎说的很相符。该股最高价15.10元,2005年1月7日收盘价只有3.87元,跟000921科龙一样,给小股东带来的是亏钱,巨幅亏钱!面对顾雏军的神来之笔,郎咸平2004年8月9日在复旦大学的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一次演讲中,指责顾雏军在收购国内4家上市公司时,均在账面上大幅提高企业运营费用,从而导致公司账面大幅度亏损,压低收购价格;完成收购后,又将公司的运营费用比例降到零,制造接手后即大幅扭亏的假相,强化了外界的“民企神话”。自郎咸平向顾雏军发难以来,郎顾之争高潮不断,参与讨论者涉及官、商、学等社会各层面,阵地从媒体到法庭,已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非曲直一时着实让人找不着北了。格林柯尔会重蹈德隆覆辙吗?然而,事实胜于雄辩,纸终究包不住火。在德隆问题上,著名学者郎咸平是这样分析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德隆透过“类金融控股公司”结合产业与金融资本的发展模式和多元化经营策略的失误。资金链条的紧张是其发展模式和经营策略的必然结果,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始于2003年下半年的银行信贷体系的调整只是德隆问题爆发的催化剂而已。德隆的战略目标无疑和其他民营企业一样,是要“做大做强”,其模式是以产业和金融为两翼,互相配合,共同前进。但是,实业与金融毕竟性质不同,产业整合效益的速度,总体上说无法跟得上金融扩张的速度,因此就产生了结构性的差异。风险的把握,完全在于其两者之间的平衡。如今格林柯尔的状况如何?正可谓事故频频,流年不利。2004年5月31日,格林柯尔收到股票经纪代理公司香港新鸿基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的对账单,发现格林柯尔旗下两个子公司所持有的科龙及国信华凌的部分股票未经授权就被盗卖了。格林柯尔随即同新鸿基方面交涉并向香港警方报案。新鸿基对此事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两笔分别价值524.3万港元及529万港元的股票系时任新鸿基股票经纪人宋秦(Sung Chun)盗售,同时宋已将所得款项转入他所控制的银行账户,并在随后转到加拿大,宋本人也已逃到加拿大。到了1月14日,此事再起波澜。宋秦向香港高级法院提起诉讼,称这1000多万元的股票系顾雏军要他邀请郎咸平为其撰写正面文章而应得的酬劳。讼状中还提到,2000年11月,顾通过他以Greencool Concord Holdings Ltd.的名义在新鸿基开户,买卖科龙的股份;后来顾又指示他改用格林柯尔另外两家全资子公司买卖科龙股份,直至2001年10月顾入主科龙。因而,顾雏军在此前购入科龙股份的动作存在着违规内部交易的嫌疑。而此前3天,香港联交所发出公告,公开谴责格林柯尔科技公司及主席顾雏军、首席执行官兼总裁胡晓辉在内的6名执行董事。理由是该公司与天津格林柯尔工厂2001年的违规关联交易。2001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格林柯尔科技向天津格林柯尔工厂预付了2.3亿元人民币购买制冷剂的货款,而天津工厂在双方交易协议规定的45天付款期限内并没有交货,公司在2002年3月22日才通知联交所此事,也没有对股东进行信息披露,更没有事先取得股东的批准。由于交易中的有关行为已经超出了联交所授予的在关联交易上的豁免条件,违反了创业板上市规则。从这些事件上让我们看到顾雏军并不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公司管理的合理性也值得怀疑。而这些怀疑与去年香港学者郎咸平质疑格林柯尔的内容十分相似。而且,被顾雏军收购的4家上市公司的业绩,2004年前三季度科龙电器每股收益0.2085元,美菱电器(000521)每股收益0.0489元,ST襄轴(000678)每股收益0.0180元,亚星客车(600213)每股收益0.0591元。从这4家上市公司的业绩情况来看,很一般,根本就看不到什么高速增长。 诸多事情凑在一起,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立即在舆论中陷于不利的境地,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对此,顾雏军回应说:“格林柯尔不是德隆,格林柯尔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复杂,都是简单清楚的,公司的战略也很清晰,我始终认为只有简单的事情才有可能成功。”格林柯尔到底会不会成为德隆第二?顾雏军是扭亏明星还是超级骗子?目前虽然还不能百分之百肯定,但随着这些事件一步步水落石出,相信不用太久它会让我们就能看得清清楚楚。2001年底,国内知名杂志《财经》就曾揭发顾雏军控制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公司涉嫌巨额造假,与银广夏简直是一路货色。对于大众股民来说,就是把德隆系的唐万新枪毙一万次也抹不平他给股民和股市带来的伤痛。如今面对这个纷争四起、事故频频的格林柯尔,顾却说:这是我个人的事,即使破产了也不关别人的事。你控制的是上市公司,你应对你的千千万万公众股民负责,岂止是你个人的事,这怎能不让千千万万的股民担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