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1:
国际融合之难
如果说2001年,华立集团收购飞利浦CDMA手机芯片设计及整体解决方案设计部门仅仅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开始,那么2004年中国跨国运作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先是TCL收购汤姆逊,接着2004年12月联想宣布以17.5亿美元的价格购买蓝色巨人IBM PC业务。
对完成并购的TCL和联想来说,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并购以后的国际融合。“进行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将面临两大难题,第一是有效的沟通障碍,第二是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取舍。”华盛顿大学商学院公司治理和人力资源终身教授陈晓萍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
沟通的障碍
在陈晓萍看来,包括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中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以及普通员工之间的沟通,都是跨国并购后沟通的难题。比如原来新联想如果用英语做官方语言,所有的母语不是英语的员工将立刻感受到沟通的困难。如果每个人讲话,写报告翻译不到位的话,会引起很多误解。
“沟通的另外一个障碍来自于两个国家文化的差异。”陈晓萍说。如中国文化是一个高语境文化,很多时候表达含蓄,要他人根据讲话的当时环境以及其他非言语的线索(如声调、表情、动作)去揣测文字背后或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而美国文化恰恰相反是一个低语境文化,沟通时候强调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除了语言和语境之外,陈晓萍还认为两个国家员工之间另外一个沟通的挑战是彼此口头交流形式的差异。比如在正式场合美国人的对话的理想形式是你一句我一句,中间不留空歇。而中国人之间的对话形式会比较悠缓一些,我讲完一句的时候,你不一定得立刻接上,可以停顿一下。
对于跨国并购后企业采用何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陈晓萍建议同时使用中文和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的语言。“我不十分赞成将新联想的官方语言变成英语的举动。”
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取舍
除了国家文化的差异外,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并购后应该通过两种文化的融合来生成‘第三文化’,即取两家所长所形成的新文化,而不是简单用一种作为主导。”陈晓萍说。“比如对于新联想,应该用联想原来的优势核心文化去冲击IBM的相对低效的文化,而非反之。”
在选择推行什么样的核心优秀文化时,陈晓萍建议高管层需要遵守6字原则:坦诚、尊重、妥协。
当然除了这两大挑战之外,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还面临着其他的挑战,比如跨越文化团队建设,外派人员如何应对文化休克现象,如何培养自己的跨国管理人才等等。
难题2:海外品牌保卫战
海信商标被博世——西门子抢注在2004年被吵得沸沸扬扬。事实上,海信并不是商标被抢注的唯一受害者。据统计,至少有15%的企业商标在海外遭抢注。有专家称,这种情况至少将持续5年。北京未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于永超律师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认为,最容易被抢注的首先是知名品牌的商标,其次是中华老字号商标,而目前的重点则是有发展潜力的新兴“未驰名”品牌。
从行业来看,电子产品、日用化妆品、烟酒茶以及传统文化等中国特色商品(包括服务)的商标备受青睐。从国家来看,发生频率比较大的有日本、韩国、美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澳大利亚以及欧盟国家。而从手段上看,不拘泥于在同类商品上抢注相同商标,而更多地在关联商品上抢注,或者在同类商品上抢注相类似的商标。
三大失误
“中国商标海外被抢注,首先反映了中国企业商标国际保护的意识不强。”于永超说,“有的认为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还不够,不急于在国外注册商标;有的认为办理商标国际注册程序繁琐、费用高,不愿在国外注册;更有甚者认为自己的品牌足够知名,无需注册。”
其次,他认为中国企业在商标国际保护的方案策划上不够完善。其一,往往忽略商标防御性注册,如只注册一个商标,但没有考虑他人可以在其他类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者相类似的商标;或者忽略了类似商标被抢注同样影响已注册商标的商业价值。其二,往往忽略驰名商标战略,以至于被抢注后不能获得驰名商标保护。
最后,中国企业在商标国际保护的操作方法上不够恰当。比如,有的制定了完善的商标国际保护方案但操作不及时,坐失良机;有的不分重点进行注册,造成浪费;有的则根本就是对商标注册国的法律不了解,以致不能有效保护自己的商标。
防御性反击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商标注册应当先行。”于永超说。首先,他建议在实行先使用原则的国家,即谁先使用谁就拥有商标权,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应当尽早使用商标,并注意收集和固定在这些国家使用商标的证据,包括合同、广告、宣传材料等等。“如果该商标被人抢注,可以通过商标异议程序或者诉讼程序夺回商标。”
其次,在实行先注册原则的国家,即谁先注册谁就拥有商标权,如日本、韩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应当尽早申请注册。
第三,尽早申请商标国际注册。
第四,培养驰名商标,避免他人抢注商标。
第五,申请优先权。
第六,注册防御商标,即注册与使用相同或相似的一系列商标。
第七,委托目标国家的代理机构监测该国商标公告,及时就他人正在申请注册的商标可能发生抢注的形成采取救济手段。
难题3:反倾销大棒更加迅猛
2005年1月25日至26日,美国和其他54个国家的纺织品服装产业参加了一场峰会,试图在“后配额时代”对中国纺织品采取新的配额管理。这是中国制造业遭遇国际抵制的又一个缩影。
反倾销2005年可能达到高峰。
而在所有的抵制措施当中,反倾销越来越成为贸易摩擦的焦点。谷辽海律师所律师谷辽海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认为,2004年反倾销的特点:第一,案件的数量猛增。据统计,2004年是我国的制造业自1979年以来在海外遭遇反倾销数量最多的一年。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案件57起,涉案金额共12.6亿美元。
第二,涉案的国家和地区增多。除了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外,在印度带动下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明显增长。第三,化工产品、轻纺产品、服装、鞋袜、农产品、钢材是遭遇国外反倾销的重点行业。第四,高新技术产品逐渐成为国外倾销重点。
“考虑到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创新能力弱等原因,2005年海外对我国的反倾销在今年可能会达到高峰。”谷辽海说。
他认为首要原因是根据入世承诺,2005年中国大多数企业都有外贸经营权,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会达到一个高潮;其次,中国制造业产品升级换代的高峰大致也在今年;第三,今年全球关税、非关税都要降低到一个新的水平。国外要采取各种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设置障碍。
积极反击
谷辽海认为,考虑到公司被反倾销后放弃应诉,则意味着被诉公司将可能在一段时间(至少5年)甚至永久失去对该国的此类商品出口,而且一旦被裁定构成倾销,还可能在其他国家引起连锁反应,“所以中国企业应积极应诉”。
应诉时企业要了解反倾销法的基本程序。同时,为了提高应诉的成功率,谷辽海建议企业首先寻求政府帮助,如中国商务部、商会或是中国驻外使馆经商处等;其次是充分发挥进口商,尤其是一些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进口商协会的作用。
“做好反倾销防范应诉工作的同时,中国企业应在源头上防止反倾销的出现。”谷辽海说,“一是要规范出口企业的经营秩序,二是要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三是在案件发生时,要积极组织企业应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