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中国国家科技战略--大变局的前夜



2004年注定是中国科技发展最不平凡的一年,也是酝酿中国科技战略大变局的一年。未来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将不再是一个其他战略的附庸,它有着庞大气魄和长远考虑。

文|房汉廷

  框架

  在一国国家战略中,科技战略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自明—科技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保护屏障,科技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科技已经成为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的基础。

  但是,反观2004年中国的科技战略及相应的科技政策,似乎并没有发现与以往更多的不同:863计划、973计划、攻关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计划等依然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的行政官员,各领域的首席科学家们依然紧张地在飞机和会议之间穿梭着,企业为获得一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依然需要不断跑步“钱”进,科研院所依然按着规定好的跑道爬行着……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既定的轨道上进行着。不过,只要注意到中国高层领导人以及科技主管部门领导人多次的重要讲话,就会发现2004年有一个最不容忽视,且将长远地影响着中国科技发展的大事情:“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基本框架已在2004年完成。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2003年启动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这也是我国第三次大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的规划,执行结果是建立了我国的基本科技体系;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规划,使我国的科学技术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着眼于2020年的这次科技发展规划,都将是决定未来15年或更长时期中国科技战略的决定性因素。

 2004:中国国家科技战略--大变局的前夜
  布局

  这次科技规划的重要性,已经在很多方面显现出来。

  一是规划参与程度的广泛性和内容的超前性,显示出中国要做科技大国、科技强国的决心。规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2003年8月到2004年8月属于战略研究阶段,2004年9月到12月属于规划纲要起草阶段。在第一阶段,前后调动了几千名科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社会学家、企业家等,共同参与20个战略研究专题的研究,所涉及内容包括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实用技术、区域发展、创新文化、科技法制、科技投入等多个方面。如此广泛的社会力量动员,如此广泛的关注视角,本身的战略意义就不同寻常,它是第一次系统地把科技与国家经济社会安全以及文化发展等综合考虑的一次科技发展规划。

  二是有关战略研究的成果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高度评价。在8月20日国务院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第一,进一步摸清了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家底’。规划战略研究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国情调查,从众多领域和方面对我国资源、环境、产业状况和科技能力等做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进行了国际的比较。第二,深化了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的认识。各个专题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从多视角、多领域提出了发展科技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第三,为搞好当前的宏观调控和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第四,锻炼了从事国家科技战略研究的队伍。”(参见人民日报8月24日第一版)。

  三是本次规划纲要的战略着眼点也已经明确。在同一次国务院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必须做到:第一,科技创新要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道路紧密结合。第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心筛选,突出重点。第三,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技术集成。第四,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第五,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第六,为科学家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第七,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时间表

  如果说,上述视角还只是看到我国科技战略酝酿大变局的一个轮廓,那么几位科技界领军人物的言论,已经把这个变局的基本内容和时间表勾画了出来。

  9月28日,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云南科技会议上,就《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战略》做了重要讲话。他说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思路只能是跨越式的以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这里提出的“跨越式”和“创新型国家”都是以往科技战略所没有的,也意味着以前我们所遵循的模仿、创新科技发展战略将被扬弃。

  为实现这一战略转变,徐冠华还提出了总体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到2020年科技创新能力从世界28位提到15位,2050年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强国,分三个阶段实现。2006年-2010年为调整、完善、落实阶段;2011年-2020年为提高、进入创新国家阶段;2021年-2050年建成世界前三位科技强国。

  在同一次会议上,另一位科技界领军人物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也强调:发展战略高科技已成为国家战略。他说“中国科技发展再也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模仿与跟踪,而必须具有实现跨越发展的胆识和魄力,增强做原始性科学创新、做世界一流技术创新与集成的信心和勇气。”

  承前启后

  当然,2004年值得回味和关注的科技战略变化还有很多。如2004年由国家科技部和地方科技部门联合发起了对地方特别是县级科技投入的调查,得出的结论可能将对我国未来科技战略产生重要影响。从全国2000多个县的科技发展情况看,我国的科技工作更多地是围绕着“科学家们”,而不是围绕着“全国人民”的需要,科技部、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基本都成了科学家的俱乐部。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惠及13亿人的科技体系,也将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关注点之一。

  再如,过去一直由科技主管部门兼管项目,科学家“跑龙套”的现象,在2004年已经有了悄然的改变。科学家、企业家和管理学家,在某些科技计划的实施中,已经成为绝对主角,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不但有2000人的专家评审队伍,还有由战略科学家为主组成的咨询专家队伍。

  2004年注定是中国科技发展最不平凡的一年,也是酝酿中国科技战略大变局的一年。未来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将不再是一个其他战略的附庸,它既要有“以人为本,自主创新”的科技自身部署,又要有“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庞大气魄和长远考虑。

  (本文作者为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战略研究部部长)

  后WAPI时代的中国标准期待冲破牢笼,但破晓之日依然漫长

  中国标准进退

  本刊记者|陈亮

  用柳暗花明来形容中国的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I)最恰当不过了。

  2004年11月5日,由6人组成的中方代表团成员前往美国大使馆签证,准备参加8日即将在美国奥兰多市举行的ISO/IEC JTC1 SC6年会,结果包括4名主要的技术人员被拒签,只有2人成行。“这是美国方面故意设置的障碍,目的是想要扼杀中国WAPI标准实现翻身的最后机会”,一位标准工作组的人士忧心忡忡地表示,“IEEE802.11i有可能成为无线局域网国际新标准。”

  然而,就在WAPI通往国际标准的大门即将被掩上的一刻,曙光却重新乍现。中国代表团在ISO/IEC JTC1 SC6年会提出抗议,争得了发言机会,并获得了大多数参会代表的同情和支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JTC1 SC6全会最终形成决议:WAPI和美国IEEE802.11i提案将并行在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1 SC6内推进,并列入明年2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SC6 WG1(第一工作组)工作会议议程。

  在这场已经持续一年多的博弈中,依然没有彻底的赢家。中国的WAPI尽管经历了绝处逢生的喜悦,但是这次有明显人为阻拦色彩的事件,依然让中国的技术标准制订者们无法如释重负。尽管后WAPI时代的中国标准制订工作大有起色,但是破晓之日依然漫长。

  标准抬头

  如果不是因为上半年WAPI的风波,中国很多企业恐怕到今天还不能理解专利和标准究竟有多重要。中国的经济在继续向前直行,中国企业的实力也在稳步上升,并带动了出口额的提升,但是,国外的技术领先企业却成为种种趋势的受益者——依靠专利和标准“大棒”,它们轻而易举地就可以从依赖于大规模制造的中国企业那里分得巨额利润。中国的DVD企业对此体会尤其深刻。

  正是因为如此,在WAPI上半年受挫之后,中国的技术经济领域一个出人意料的现象就是中国标准的踊跃抬头。从数字电视到3G,从闪联到RFID,中国的技术标准制订组织非但没有缴械投降,反而更加紧锣密鼓地加快了各自的进程。

  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已经涌现了多名种子选手。日前,由清华大学开发的数字电视方案在河南进行了商业试播。而在此之前,上海交通大学也在沪成功进行了移动数字电视的实验。清华方案和上海交大方案的成功试播,为国家标准出台提供了基础。此外,广电科学院主持研发的地面标准也颇具竞争力。“这三大技术提案的各自优势将被有效整合,最终形成一个标准。”国家广电总局副总工程师杜百川说。

  在3C融合的潮流中,中国也希望通过制订标准把握自己在未来数字家庭时代的命运。闪联、e家佳已经吸引了诸多国内家电、IT厂商的身影。10月12日,闪联标准工作组在深圳召开了一周年成果汇报会,长虹正式加入闪联,联想、TCL、康佳、海信、长城和长虹分别发布了自己的首款闪联产品。闪联标准工作组组长孙育宁说:“我们的阵容在不断扩大。”

  在3G领域,中国的TD-SCDMA已经实现了主流化生存。由于在信息产业部3G外场测试中的不错表现,阿尔卡特1.5亿元入股大唐移动发展TD-SCDMA,华为和西门子最近也宣布明年中期将TD-SCDMA产品投入商用。目前,在TD-SCDMA联盟中,系统和终端的开发布局已基本成形,且每个环节上都有多家有实力的合作厂商。

  西电捷通的名字在人们脑海中渐渐淡漠,在新一轮中国标准演出中担任主角的是那些行业里的明星们,如联想、长虹、华为、大唐等,这为标准工作增添了人气和成功概率。同时,有了WAPI前车之鉴,新标准的制订者们也开始反思中国的标准战略,并试图找到温和的可行途径。“通过建立一种新标准造成新的垄断,使少数几家企业大量获益,不是我们的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新贵说。

  目前的新挑战

  以上都是好消息,但中国标准依然面临多重挑战。一项技术标准能否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提升标准本身的技术含量,更多时候是市场的争夺,包括政治的博弈。

  一些传统行业的企业依然对标准这颗王冠上的宝石视而不见。12月3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北京召开了“ISO物流标准与RFID识别2004工作会议”,宣布将率先在国际物流标准领域引用RFID技术,不过会议上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参加。本次会议的供应链应用标准主席Craig K. Harmon说:“中国的企业如果需要参与ISO的该次会议,必须事先正式申请,并征得我们的认可。”一些国内企业显然还没有意识到标准的能量。

  在技术方面,尽管中国的公司和机构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要达到成熟标准,仍需付出更大努力。以数字电视为例,早在去年,中国工程院就对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的数字电视传输方案进行了评测,认为它们是最有竞争力的两个方案,但两方案的融合依然存在难度。

  新标准的产业链也需要尽快锤炼。在今年中国国际通信展上,人们注意到,部分TD-SCDMA产业联盟内的终端厂商并没有做出真正意义上的TD-SCDMA手机终端,有的只是展出了其TD-SCDMA手机模型。终端研发生产能力的不足会给TD-SCDMA将来的商用带来很大的困扰。

  在国内标准尚未成形的情况下,国外标准则加紧暗渡陈仓。上海、北京一些机构已经开始进入移动数字电视市场,其它一些省市也在考虑上马移动数字电视项目,但由于国家标准迟迟不能出台,目前使用的都是国外标准。这一趋势如果持续下去,新的中国标准诞生后能否顺利被市场接受将存在巨大疑问。

  不过,中国的老百姓现在已经有理由抱谨慎的乐观态度了。不少中国的企业已经注意到了这种变化。北广传媒下属的北京移动电视公司总经理江洁红说:“我们的移动电视系统虽然是采用欧洲的标准,但却预留了更改的空间。我们期待着国家标准的早日出台。”如果中国的企业和各级政府能够普遍增强标准意识,并持续改进标准技术,越来越多的人将对中国技术经济的前景感到放心。而对于技术形象不佳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有可能成为它们实现超越的一个拐点。

  华为和思科的诉讼反映了国内科技企业在面对世界级企业竞争时的短板,但除了积极应对,他们别无它法

  专利:强者的武器

  本刊记者|陈钢

  2004年是不平静的一年,争执与诉讼此起彼伏:有华为思科案的落定;有台积电在美国起诉中芯国际;也有国内的朗科诉讼索尼。这一年,中国的科技企业在面对强者的挑战中已经逐步学会了思考,在屡屡被人以专利大棒敲打之后,他们是否正在走向成熟?

  华为的“灰指甲”

  任正非将此次纷争做了一个精辟的比喻:灰指甲。任正非说思科起诉之初,一些人认为华为全身上下都是黑的,洗洗后又成了灰的,后来大家帮帮忙,结果是并非全身上下都是灰的,只有一个脚指甲是灰的,最后这个灰指甲华为自己拔掉了。

  从战术上讲,华为的应对非常成功,结果也不错,交了一定的专利费之后,双方和解。但在任正非看来,现在并不是华为打到思科老家的最佳时机。虽然华为是目前国内专利申请最多的公司,但相对于像思科这样的公司而言仍然处于弱势,当华为刚把脚迈到美国市场时,一不小心就被抓住了“灰指甲”。

  曾任华为法律部部长并兼任知识产权部副部长的张旭廷是此次官司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为美国公司对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视程度和高水准操作所震撼,“一个有持续竞争力的公司背后必须要有一个成功的知识产权战略。”他表示。“在诉讼结束后,华为所有的高层都参加了两次专门的知识产权培训,聘请外国律师事务所的专家上课,从最基本的知识产权概念讲到知识产权战略。后来华为所有的中级以上干部也都参加了这种专门的知识产权培训。这么多老总专门坐在一起听律师讲知识产权,这在国内其他企业里是绝无仅有的。经过培训,以前散见于各个方面的知识产权政策正在慢慢的变成一个体系,从不自觉的、事后的、片段化的对策走向自觉的制度化。”

  在张旭廷看来,对于高科技企业,技术就是作战武器,必须根据专利制定自己的作战地图。如果没有专利地图,你就不知道敌人是谁、在哪里、用的是什么武器,这样怎么可能打赢战争?

  专利风暴山雨欲来

  应当清醒看到的是,思科诉华为只是专利纷争的冰山一角。2004年专利方面的纷争,一种是和华为类似的案例,另一种则是和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遇到国内企业强大的阻击有关。

  拿日本企业而言,许多在华投资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置法律或知识产权部门,由法律和专利技术专家专门负责追查和应对中国企业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像松下、日立、东芝、索尼、日本电气、夏普等9家电子电器生产厂家以及其他10多家制造业企业已经在中国当地设立的公司内,设置了类似部门或配备了专职技术人员,防止专利技术被侵犯。

  像佳能、奥林巴斯等数码相机生产厂家也加强了对中国同行的监测和调查。一位日本企业技术产权室人员认为,日本企业对中国数码相机企业提起专利诉讼已是迟早的事,中国产的低价数码相机大都未经授权采用了日本技术。

  不过,今年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好现象,像朗科起诉索尼和河北节能诉讼苏州三星,尤其是后者,河北节能在认定苏州三星产品侵犯了自身拥有的两项专利后,提起诉讼并获得胜诉,反映了国内企业在专利方面的觉醒。

  估计到来年,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争端将依然不会在少数,国内企业应该能更积极的面对,在争端中觉悟、成熟。

  无论你翻开哪一个国家披露的计划、战略、部署、蓝图,那些对核心技术的渴望,已经到了不能只让它们停留在纸面上的关键时刻

  核心IT技术急需突破

  本刊记者|陈琼

  曾有多位院士直言:“技术依赖远比资金依赖、市场依赖更加深刻和难以摆脱”,“日趋严重的对外技术依赖局面,已经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在IT领域,国内企业似乎有着看起来还算相对不坏的市场战果,但现在来盘点“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成败还为时过早。不过从科技部在11月底公布的国家“863计划”在信息领域内2004年第一批新立项课题的清单上看,TD-SCDMA、CPU系统芯片、桌面操作系统、新型网络服务器系统、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继续被“863计划”重点关照。

  超级计算的超级梦想

  联想和曙光在超级计算机研制方面的比翼齐飞,似乎能给人这样一个印象:我国的高性能计算已经能够发出自己还算响亮的声音。无论是去年年底“四万亿次”的联想深腾6800,还是今年6月“十万亿次”的曙光4000A,都已经在最近三期的全球TOP500超级计算机排行榜上取得了“突破性”的好名次。

  名次和计算速度之类的数字也许显得比较空泛,但高性能计算对于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却绝对非同凡响。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曾在多种场合表示,“高性能计算机是世界的第三只眼睛,实验、理论、模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很重要的手段,是最先进的第一生产力。”

  重要的是,这些“大块头”的制造首先就以应用为前提。未来的中国国家网格将由8个部分组成,其中的两个主结点分别设置在北京和上海。联想的深腾6800和曙光4000A就是以“国家网格”一北一南两大主结点的身份,分别落户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上海超算中心。

  表面上看,我们的努力一方面是要突破国外巨头们曾经的计算力垄断,另一方面也要借此累积和建立自己的技术竞争力。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孙凝晖博士告诉记者,在4到5年之内,计算所将可能会推出新一代体系结构的计算机,同现行的机群系统相比会有明显不同。而“现在这项研究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来说,也只是刚刚开始。”

  龙凤双芯

  继2002年曾经轰动一时的国内首款CPU“龙芯1号”之后,“龙芯2号”也在2003年12月推出,据称其性能已经超过了P3处理器。

  今年9月,同样由中科院计算所承担研发设计的我国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解码芯片“凤芯一号”也在宁波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研制成功,并且有望在年底之前实现量产。

  尽管在通用CPU和集成电路(IC)领域,林林总总的专利和标准已经把后来者前进的道路几乎封死,但这两款有着浓郁中国特色代号的芯片仍然顽强的突出了重围。在突围的道路上,龙凤双芯都选择了“从兼容起步”的策略,“在龙芯的研发上,我们不放弃在标准方面的追求,但这不是现在要做的事。”曙光公司总裁历军告诉记者,“现在要做的事,是做出自己的产品去和现行的标准兼容。”

  与Linux一起成长

  “当前最急需的是掌握IT的核心技术,其中软件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又是重中之重。”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这样说。

  幸亏有Linux。正是因为有了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的存在,我们似乎也找到了难得一见的突破口。

  2004年11月中旬,首个标准化Linux版本Asianux1.0展开了大规模政府级别的跨国合作。“我们终于有一种足以依靠的标准、获认证的Linux版本Asianux,其将为亚洲地区带来重大的改变。”中科红旗新任总裁赵晓亮表示说,今年四季度将实现中科红旗的首次盈利。或许,这将是个好的征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02857.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8大上市公司 中国航天万源国际集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中国十大军工集团之一。2006年,作为唯一一家军工企业,集团公司被列入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并在2008年获得了“创新型企业”称号;日前已有8家上市公司: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118中国东方红卫星

无尾厨电:海尔开放式创新践行国家科技战略

     一款没有尾巴的小家伙——搅拌机,在德国柏林IFA展上吸引了来自国际媒体的专题报道和深入解读,并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开启的全球家电业引领性科技创新成果。  这正是来自中国的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海尔,立足用户需求创新给全球带

魏新:中国为何没有几家像三星这样的公司

魏新 方正集团董事长 我曾经说过,我说中国到现在为止,有几家像三星和现代这样的企业呢?其实中国条件要比韩国好得多,因为我们有这么大的市场。在IT信息产业里也一样,有自主产权的企业寥若晨星,太少了。所以如果我们要走中国创造,核心就是

声明:《2004:中国国家科技战略--大变局的前夜》为网友对饮三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