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现代化 制造业与现代化



由15—16世纪意大利艺术家和科学家们发起的文艺复兴,激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开辟了人类理性思维的人文时代。先进知识界达成了共识,只有用观察、实验、比较、归纳、推理等理性的科学方法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才能得到知识、自由和幸福。此后300年,科技突破势如破竹,巨人辈出。20世纪以后,科学创造、技术发明日新月异。20世纪下半叶微电子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出现和迅速普及,使人类的生产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时代,极大地减轻了体力劳动,延伸和增强了脑力功能,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这一切都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人类有理由为过去400多年的科技成就和文明进步自豪。文学家们激扬文字,放歌而贺。未来学家以其非凡的想象力,畅想着瑰丽的未来。科幻作家创作了引人入胜的神奇故事。科学技术界也有人把酒临风,逐流舞墨,为作家们的畅想提供证据。文学艺术生动活泼地介绍科技成就,提高了人们的科技意识,功不可没。科学和艺术气质相通,矢志相同,从同源出发,各选隘路攀向高峰。

  然而,科学和艺术是有区别的。萌念和畅想能启发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但把艺术中的“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用到制定科学技术政策则要分外小心。科技工作者应该严格区分哪些是浪漫畅想和未经证实的假说,哪些是实际已经或可能达到的高度,从而制定合乎实际的政策和计划,倡导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和方向。这就是坚持科学精神。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引人瞩目的浪漫是关于未来人类物质生产的遐想。有人讲知识对经济的重要性时,断言“所有创造财富的资源中,知识可以取代其他资源”。“知识是取代自然资源的替代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是终极的替代品”,“目前有两种经济,一是朝阳经济,另一种是夕阳经济”,“多数传统产业已成夕阳,矿业、铁路、钢铁已被新技术革命所淘汰”。“现代经济的主要职能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分配,而不再是物质的生产和分配”。“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的各种经济活动过程都具有虚拟性,都不需要在现场进行,而是通过数字化的网络来完成”。于是“工业经济衰落”了,更有人说,今后的生产对象主要是“比特”,而不是原子,将出现无物质生产的社会。

  这些默换主题的浪漫、豪放,对发达国家也未必准确,应用到中国则更应该慎重。特别对工业制造业的历史地位、现在的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有符合实际的、科学的分析,从而正确把握自己工业化、现代化的建设方向,不至于随人短长,陷入迷津。这是本文不厌其烦辗转沉思的主题。

  一、制造业创造了人类

追察现代人的宗谱出身,都是从猿进化而来,科学界已没有争议。人与猿相分离,是由于人学会了双足行走和用手制造并使用工具,这是人类进化的关键一步。

考古学有证据说明,随着狩猎和采集技术的改进,人们制造的工具日趋精细,种类越来越多,出现了有组织的石料开采和加工,形成了原始制造业。还有证据表明,中国的元谋人(17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非洲人早在160万年前即开始用火。饮食的改善,有利于脑的发展。按生物学“用得多的器官进化快”原理,伴以营养的丰富,人类的脑容量逐步增大。200万年前的能人脑容量约为700毫升,100万年前的直立人脑容量约为1000毫升,50万年前增加到1200毫升。裴文中先生于1929年发现的57万年前的北京(直立)人为1050毫升。现代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450毫升。脑容量增长的同时,大脑皮层褶皱面积也不断增大,现代人为1700—2200平方厘米,是黑猩猩的3倍。

  使用工具、制造工具,即原始的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了古猿进化的改辙,驱引他们用脑思维,脑容量增大,经选择遗传而与猿类分离,变成堂堂直立的人类,从而迈上了艰难漫长通向文明的进化之路。这已是古人类学、进化生物学、社会学等科学界的共识。恩格斯说得好:“直立和劳动创造了人类,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动物所做到的最多是搜集,而人则从事生产。”

总之,原始的工具制造是人类社会制造业的最早萌芽。

二、制造业是产业革命的主力军

18世纪的产业革命和接踵而来的电气化运动,从1765年瓦特发明蒸汽机算起已延续了240年。这场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伟大变化。在发达国家,水能、化石能、原子能和电力完全代替了人力、畜力,千万种机械代替了手工劳动,农业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批量制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大工业已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的积累速度和规模,形成了工业社会文明的主体。到20世纪上半叶这场革命已在一批工业发达国家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这些科学发现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对18—20世纪的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都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然而,历史记录也清楚表明,有悠久历史的制造业的进步是产业革命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推动产业革命的主力军,也为科学发现提供了最可靠的实验手段和知识源泉。

  产业革命的标志———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是在前人很多发明和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完成的。英国的制造业孕育和实现了瓦特的发明,后者又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瓦特并不知道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是凭技术经验懂得了蒸汽温度和压力越高,其能焓越大;出入口蒸汽温差越大,热机效率越高。关于卡诺循环的论文是50年后于1824年发表的。而热力学中确定气体温度、内能、焓之间关系的焦耳定律实验是1840—1843年完成的。克劳修斯发现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热能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处流向高温处”,以及关于熵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出现已是瓦特90年后的1850年。历史事件发生的次序说明,制造业和瓦特的技术发明推动了热力学理论的诞生,而不是相反。

  工业革命的第二个高潮———电气化发生在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电力照亮了城市和农村,为工厂和矿山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强大动力,成为生产、交通运输、通讯等全面转向工业化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常称19—20世纪的电气化运动为第二次产业革命。追溯电气化运动的进程,可以看到与蒸汽机类似的经历。磁、电、电池、电镀、电灯、电报、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等都是在电动力学系统理论出现以前就已经由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制造出来了。是制造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需要肇始了电的应用,而后才有了伟大理论———麦克斯韦电动力学理论的诞生。

  麦克斯韦电动力学一旦出现并为人们所掌握,对电磁技术进步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20世纪初开始的无线电技术、微波测量、雷达、合成孔径、微波成像、卫星通信、宇宙微波探测等等,都已须臾离不开麦克斯韦方程。后来,牛顿力学和电动力学又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指引了道路,导致了量子场论的创立。

  以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拉顿和肖克利发明晶体管,1958年制成第一台固体元件计算机为开端,晶体管的发明和微电子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创了全新的信息时代。短短50年时间内,信息技术使生产制造、科研开发、社会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全面转向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时代。信息产业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与过去两次有所不同,一开始就在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的指导下,器件设计和制造工艺并驾齐驱,相辅而进。拉单晶、掺杂、扩散、离子注入、外延、溅射、化学沉积(CVD)、光刻、表面贴装、自动化组装和纳米制造工艺等是制造业的伟大创造,都是在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研制和开发过程中创造并投入运行的。软件产业是在硬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推动着设计、开发和制造技术的改进和飞跃。软件产品也是制作出来的,是智力的制造业,赋予硬件以智能。由于逐步改善的人机界面,在机器上工作的人常常看不到硬件和软件制作过程,就像城里人从店里买面包和酸奶而看不见农业和畜牧业一样。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没有精密制造业就不可能把固体力学和量子力学知识转变成生产力,就没有信息产业。

三、浪漫与现实

工业是指开采资源并对其加工,从而为社会提供商品、服务或资源的生产部门总称。制造业是指对采掘的自然物质资源和工农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的社会生产制造部门。按已为学术界广为接受的阐释,“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那么传统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否已经开始衰退?今后,即使是遥远的未来,是否可能消失?这的确是一个重大的科学命题。

  200多年各学科的研究都表明恩格斯的科学论述是准确无误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不管科学技术取得多么大的成就,也不论我们的理想多么远大和高尚,人都是血肉之躯,只能遵守生物学规律,永远不可能摆脱生物的本性:摄食、消化、吸收、代谢、排泄、感觉、运动、生产和繁衍后代等一系列生命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实践论》)。只要这个地球上存在人类,农业和工业、服务业都将永远不会衰退和消失,只会也一定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提高和增长。

  化者,乃性质或状态的根本转变。实现工业化是指从农业和手工业全面转变到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研究表明,到20世纪末,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有64个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占人口80%以上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这些人口大国,都尚未完成这场革命,人们仍在为实现工业化而艰难地奋斗着。

  21世纪的工业化与18—19世纪的工业化内涵已有很大不同。信息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武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20世纪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使传统工业的面貌发生着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在创立新的产业,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赋予各工业部门以全新的内容。信息技术已经或正在把几乎所有的传统工业从机械化提升到自动化。设计、制造和运销管理都已经或正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和生产线代替或减少了劳动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加速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降低了成本。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超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实现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的合作与集成,逐步走向全球化。工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均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积累大幅度增长,从而导致国家实力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发端于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化运动,有人称之为“第二次现代化”,或“第三次产业革命”,反映了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对工业和社会各部门的革命性影响。

  发达国家的知识界试图素描“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和“知识经济”的特征,设想未来“信息社会”可能出现的新事物和新情况。这些论述鲜明地指出了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对人们理解这场信息革命对人类的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正像《中国现代化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有些论述常常是不自洽的和时序不清的,有些是超越现实的遐想。一切认真的科学研究,都不应该把这些论述解释为人类可以脱离或超越物质的工业化生产和消费这个经典的社会需求。还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国家的人们,现在似不必为“后工业”或“后现代”的遐想而过分激动,这至少还不是当前的急需,由未来学家们作为科学命题去研究借鉴足矣。过于迷恋,以遐想为凭去指导工作,有学步、效颦之虞而贻笑大方,甚至误导社会,造成损失。

四、可靠的现代化

从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出发,中国张开双臂迎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加入WTO,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契机。融入世界经济,加大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以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会新的生产方式,提高进出口贸易额,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我们这样一个封闭得太久的社会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只要充分扬其利,小心避其害,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并不可怕。然而,如果以为一个落后贫困的国家能平等地融入世界经济,能得到别人所有的一切,你的也是我的,则全然是幻想。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了一个新的评价国家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人类发展指数HDI),包括国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等。在这个新的指标体系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仍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据世界银行统计,1998年48个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为2.26万美元,其中98%以上都由他们自己消费了。中国2001年上升到900美元,约为1998年时日本的1/36,美国的1/32,德国的1/30,法国的1/28,英国的1/24,希腊的1/13,葡萄牙的1/12。中国仍然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社会的生产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现在通常把经济构成划分为第一(农业)、第二(工业)和第三(服务业)产业。前两项都是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按照约定,包括农业服务、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交通运输和仓储、批发和零售、餐饮业、房地产、科研、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传媒、娱乐和金融等。第三产业每年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有80%以上是对物质财富的生产、分配、运输和消费。金融流通中大部分是与物流相伴孪生的资金流。不管一个国家如何发达,她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有80%以上直接间接与物质生产和消费密切相连。越是不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越高。尚处于贫困中的国家几乎全部经济活动集中在为社会提供衣、食、住、行、药品等生产和消费部门。近300多年的世界历史告诫我们,在所有国家,工业化程度决定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工业部门中,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又占有中心地位。

  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国防等一切部门需要的装备的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都要靠制造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自动装配线,工业机器人等以信息技术驱动的制造业工作母机,也要靠制造业的工程师们去设计、制造、供应和运行。实现工、农、服务业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21世纪制造业光荣和艰巨的任务。

  2001年中国工程院组织了25位院士和40多位专家对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作用、地位及发展趋势和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了《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的研究报告》,已于2002年7月向社会公布,摘要发表。该《报告》以令人信服的国情数据,与世界各国比较分析,阐明了制造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为今后的决策提出了建议,受到国务院、各部委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报告》的结论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启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培养了数代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今天中国的制造业直接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占整个工业生产的4/5,为国家财政提供1/3以上的收入,贡献出口总额的90%,就业人员8043万。制造业体系的建立和已经取得的成就为中国21世纪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实力不强。经济建设和高技术产业所需的许多装备仍依赖进口。现在的状态不能满足21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目标的要求。《报告》建议今后10年到20年内中国应下定决心,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建立强大的制造业。

  《报告》指出,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和动力源,是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法宝,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舞台,是提高人均收入的财源,国防安全的保障,发展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没有先进的制造业去不断地、持续地武装、改造和提升各产业部门的装备和生产运行水平,实现对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就谈不上什么现代化。即使是局部地、在个别领域里达到了现代最高水平,对整个国家和全社会那还是空心的、不可靠的、没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有些人口少的国家,有可能依靠独特的资源、产品或服务业的优势参与国际交换,换来外国的先进装备和服务设施,实现社会活动的现代化。个别成功的小经济体的精神可师,经验可鉴,其道难循。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在现存的不平等、不合理的世界秩序中,没有自己的强大制造业,要实现工业化和可靠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五、安全的现代化

人类还太年轻,资历毕竟太短。地球年龄46亿年,生命诞生于30亿年前,人猿分手约200万年,产业革命至今不到300年。信息产业的出现好像是今天早上的事。人类不能摆脱求生存、求发展、求安全这些基本需求。生物学家们屡屡观察到现代人类中出现与远祖相似性状的返祖遗传现象。社会性动物群体内外发生争夺领地、领导权和生活资源的残酷斗争到处可见。人类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

  正如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所鉴: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工业发达国家,总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首先用于武器装备,加强军事实力。英国产业革命以后,集中工业力量,建设成强大海军,横行全球。彼得大帝18世纪初追学西欧的科学技术也首先用于武器制造。冷战期间以“相互确保摧毁”的军备竞赛著称。美国发展航天技术,公开要求建立天军,以控制全球乃至太空。

 制造业与现代化
  英国数学家和文学家罗素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大学讲学时就提示过:中国和各列强的基本利益是不一致的,一致的情况是偶然的。中国应该自己团结奋斗,不能依靠别人。

  我们还要记住希腊人融入寓言中的智慧:与强人打交道要分外小心。他可以随意伤害你,还说不是故意的。

  要求几百年前才开始理性思维并开始了解世界的人们在短期内都能懂得并接受“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前468—前376)这种美德是不可能的。爱因斯坦的观察值得注意:“有两样东西是无止境的,茫茫宇宙和人类的愚昧。但是只有后者我能肯定的确如此。”

  世事如大海,无日不风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稼轩)。世事诡谲,天灾祸福,不测风云,总会发生。中国的睦邻善远政策是真诚的。但很多政治家们都担心,21世纪世界人口将增至100亿以上,人均资源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还要增加,利益冲突仍然会继续,恐怖主义和返古的野性分子还会出现,局部战争还要发生。

  展望21世纪,为实现中国人民的百年夙愿,完成工业化,建成一个民主富强、人民幸福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建立巩固的,可信可靠的国防力量,才能预防和抵御可能出现的返古野性和愚昧,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保障奋斗目标得以实现。建成可靠国防的根本保证是建立自己强大的、先进的制造业。随着工业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当代武器装备和战争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继续加强高技术研究开发,提高精密制造能力,提升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以保证中国能建造各种飞机、舰船、航母、导弹、雷达、微电子、通讯等各种民用和军用装备,建立和保持可靠的国防力量,为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词的下阙末句是: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钺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扼腕浓情,喻世重托,今犹昔。

  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少一些浪漫,多一点实际;睦邻善远,不图对抗;赢得50年以上的时间,建成强大可靠的先进制造业,是中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02898.html

更多阅读

我的职业是父亲 早期教育与天才 pdf

他在父亲坟头立誓,“我身上要有一滴血冷下来,我就不是人”;他改名为“笑晚”,“不能在年轻时开怀畅笑,那就把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要让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他在家中行医看病,为的是随时关注儿女的成长,实施“早期教育”蓝图;他举家搬迁多次

15.学习文章:《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习惯的养成摘要: 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是知行统一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只有将幼儿道德行为的认识变成自觉的行为,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时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情感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

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强调着继承与发扬,其实在青春叛逆的时期,我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认为传统的文化在现今的社会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太浅薄,真要去干事情这些东西对我们的帮助是不大的,就拿孔子的最经典的学说,仁者爱人的思想来

声明:《教育与现代化 制造业与现代化》为网友淺夏詩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