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全文 人事成败与《菜根谭》-撑天撑地靠气节



○……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缕一丝,勿容贪冒,便可……为天地立心矣。

  ○矫情不若直节之为真。

  ○君子而改节,不若小人之自新。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节而使人忌。

  ○事业文章,随意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时。群信不以彼易此也。

  大丈夫为人处世,最少不了那一段气节、直节。

  何谓气节?气节是为人所必需的志气和节操。

  何谓直节?直节是为人所必需的正直节操。

  遥想西汉时代,中郎将苏武受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遣,带着和平的使命,手持汉朝的使节(即代表朝廷出使的符信),率领副手张胜、常惠及百来个卫兵,出使匈奴。

  当时,双方才经过了一场经年累月的战争,处于或战或和的关键抉择之时。无疑,苏武此行的使命是不同寻常的。所以,到了匈奴后,他不以个人为怀,凡事都从有利于汉朝的立场出发,小心谨慎,却不意他的副手张胜,因急功近利而卷入了一场企图刺杀原为汉朝使节、此时已投降匈奴者——卫律的预谋中,事未办成,风声却先漏了出去。 于是,卫律和匈奴单于(匈奴族的最高首领)就将两种选择摆在苏武他们的面前:或投降,或被囚遭杀。

  苏武一闻“投降”两字,就大义凛然地对在场的所有人说:“作为堂堂大国的使者,却像犯人一样被人审问,这不是给朝廷丢脸吗?我已经有辱使命,倘再丧失气节,即使活了下去,又有何面目再去见人呢?”说完就拔刀往自己的脖子上抹去,即刻昏死过去,浑身是血。后经抢救,苏武虽醒转来,脖子却已受了重伤,而惹出事端的张胜却已在匈奴人的刀口威逼下,屈膝投降了。

  对于苏武的气节与作为,连匈奴单于也感到钦佩,从而就更想将他收归己用。于是,卫律奉主子之命,一而再再而三地劝降,软硬兼施的伎俩都想尽用完了,得到的只是苏武的蔑视和责骂。

  单于无法,只能将苏武关在地窖里,不供粮也不供水,想迫苏武就范,苏武却凭着那么一种气节与毅力,用雪和着毡毛来解渴充饥,顽强地活了下来。

  单于见状,又派人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苏联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让他放牧公羊,扬言到公羊生出小羊后,才准他归汉。在那里,苏武只能以田鼠野菜充饥,而他对人生的种种磨难坎坷都可以不以为怀,惟独忘不了自己作为汉朝使者的使命,忘不了自己手持的使节,他白天手持使节放羊,晚上则抱着使节睡觉。天长日久,使节上的穗子全脱落掉了,他依然把那条只剩杆子的使节视如命根。

  十几年就这样过去了,单于又派汉朝降将李陵到北海去劝说苏武投降。李陵先以苏武在此荒无人烟之处受罪,却无人知晓来劝说他不如归顺匈奴,以享荣华富贵。再告之自从苏武出使被扣后,苏武的兄弟被迫自杀、妻子改嫁和儿女下落不明的悲惨遭遇,欲断苏武的归汉之心。但苏武的回答依然是斩钉截铁的:“我生为汉朝之臣,不能对不起自己的祖宗和父母之邦,你不用多费口舌了。”毫不客气将李陵顶了回去,绝不以气节作为交易的筹码,绝不以气节来交换荣华富贵。

  如此过了十九年后,因匈奴发生内乱,匈奴新单于急于向汉朝求和,苏武、常惠等几人历尽波折磨难,终于回到了汉朝。此时,苏武的胡须头发全都白了,手里却依然拿着那条光杆子的使节交给汉昭帝复命。知道此事者,无不为之感动,直夸苏武是个真正的大丈夫。

   从苏武身上,我们看到了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骨,看到了他的气节中所体现出的民族尊严和人格化力量,看到了气节如何具体地落实为生命的信念、生存的力量和精神的支柱。苏武在历史上并没有做出轰轰烈烈、沸沸扬扬的丰功伟绩,但他确实是一个具有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的顶天立地者,令人难以忘怀。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高尚的气节者,不在少数。岳飞、文天祥、林则徐……不详述其事迹,仅开列名单,亦不可尽数。“在命运的颠沛中,最易看出人们的气节”(莎士比亚语),他们每每在国家与民族的历史面临生死存亡或大抉择的关键时刻,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苟且,不退缩,经受了种种艰苦磨难的考验,以自己的气节和敢作敢为谱写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悲壮剧。

  正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褒扬人之所以为人的气节,正如南宋的陈俊卿所认为的那样:“人才当以气节为主”。

 人事成败与《菜根谭》-撑天撑地靠气节

  结合以上挂一漏万地列及的历史事例与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洪应明为什么将气节视为撑天撑地的柱石,也就是将人的气节强调到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

  据此,就较易理解和接受洪应明关于气节的一系列思想,即认为:君子为人处世时,不贪图一缕一丝不应得的财利,那么他的气节就无愧于天地;平时,一个掩饰真情实感(矫情)者,必缺乏具有正直的操守者们所特有的率真;对于已有君子之誉者言,倘如他抛弃了气节,那他就甚至不如一个知错能改、改过自新的小人;在平日的人际交往中,以放弃原则的曲意逢迎来讨别人的欢心,还不如坚持正直的节操而令别人有所忌惮。

  总而言之,气节精神所体现出的人的尊严与崇高情操,不像个人的事业文章那样,往往随着个人生命的自然终结而终结;也不像个人的功名富贵那样,往往随着时势的不同而有所转移。气节精神能超越时空的樊篱,光耀千秋,万古常新。有气节、坚持直节者的精神境界是崇高的,气节与直节,毋须自我标榜,却总会在他们的言行一致中表现出来。

  对于生活在一个相对平和稳定时期的我们来说,气节与直节也并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话题,虽然我们中的许多人或许不会有面临类似苏武所面临的外交场合与大变故之时,但就是在日常的平凡生活与工作中,比如在与外国人交往时,要做到不卑不亢,不做任何有辱国格人格、有损于民族尊严与利益的事,就离不开气节的引导。再如,在工作中,要坚持原则,克己奉公,不充当墙头芦苇般的角色,不随风摇摆,不放逸自己,也必须以气节作为基础。在生活中,几十年前,类似著名学者朱自清在饥饿贫病时,还因抗议美国实行扶日政策而签名拒领美援面粉,也同样是民族气节的一种崇高体现……

  人活着,必须有一种精神支撑着。

  气节,正是这种精神之根之源。

  气节能使人时刻不忘根本,使人不忘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则,使人能够不忘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使人能够保持人格的尊严……

  这些,也正是我们今天依然重视气节,将气节视作我们为人处世时所必需的一项主要修养的缘由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02979.html

更多阅读

李景星与《四史评议》 四史

李景星与《四史评议》李景星(1876-1934),字晓篁,又字紫垣,费县民主街人。清末民初著名文史学家。自幼聪明颖悟,记忆力绝佳,有过目不忘之才,能把《十三经》倒背如流。他参加沂州府试,名列第一,取为廪生。山东学政视察沂州,看了李景星的文章,大加

池莉与《不谈爱情》 不谈爱情 池莉

池莉与《不谈爱情》--刘荣秀一、池莉作品简析:读池莉的作品,一个强烈的感觉是—真、实在。她写的都是些琐碎的生活片段,可她一样把你带进去读,让你感动。《不谈爱情》是池莉“烦恼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烦恼人生》和《太阳出世》。

浅比较《薛刚反唐》与《呼家将》 评书呼家将刘兰芳

以全家被害,子孙复仇的书,有《伍子胥演义》、《薛刚反唐》、《呼家将》还有《曹家将》几部书,最有名的是《薛刚反唐》与《呼家将》。下面我想随便谈谈这两部书,依据的本子是刘林仙的《薛刚反唐》和刘书琴的《呼家将》:1、主人公:《薛》书

声明:《菜根谭全文 人事成败与《菜根谭》-撑天撑地靠气节》为网友手觸時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