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成败关键在人 人事成败与《菜根谭》-德为事业之基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

   ○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

   ○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附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阴谋怪习、异行奇能,俱是涉世的祸胎。只一个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招和平。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度兴;若以权力得者,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

   ○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

  在个人修身自省的方面,洪应明十分强调德——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强调德才兼备而又以德为主导,认为德乃人生事业的基础,是个人才能的统率与主心骨。反之,离开了道德的建树,立业也就失去了稳固的基础,如艳丽一时而不可长存的花朵;缺乏道德的约束,个人的卓越才能还有走向反面的可能,会耗尽在鬼蜮的猖狂作为中……

  我们许多人都很熟悉“指鹿为马”的故事:

  秦朝末年,宦官赵高将一只鹿称为献给秦二世的“马”。糊涂的秦二世还不至于糊涂到不辨鹿马的地步,所以就笑着纠正说这是鹿而不是马。赵高却不改初衷,一口咬定那匹鹿是一匹“马”。

  对此,朝中大臣们中,有附和赵高的信口雌黄之言者,也有反驳赵高混淆鹿马的正直不阿者。结果,赵高在日后借故除掉了这些正直的大臣,秦二世也难逃杀身之祸,作为家奴宦官的赵高将秦廷秦国搅得乌烟瘴气,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幕家奴主事、宦官当政的闹剧。

  其后,类似的闹剧接二连三地出现在那些最黑暗、最腐败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那些因性别器官受到阉割伤害而导致精神心理失调变态的宦官太监们,一朝得势,就会竭尽心力地向社会报复,既毫无原则地欺瞒自己的主子,又借助主子的威势来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有鉴于此,封建王朝的那些明君贤王,都作出了不允宦官太监们干预朝政的严格规定,以保朝政的清明公正。

  显然,洪应明用家奴作主的事例来比喻那些有才无德者,是为了指出他们的危险性,因为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才干去营私舞弊、贪赃枉法、损人肥己,还可以恃权恃势来压制人才,对自己的错误作出万般诡辩……从而引致事业的失败、江山的丧失乃至个人的身败名裂。可见,才并不能主宰更不能取代德。而且比较来看,无德有才者较之无德无才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毒化,会更深更力。

  对此,唐太宗和魏征关于用人的一段议论可作佐证。

  唐太宗认为不可粗率地选择官员,用了一个好人,就会引来别的好人;相反,用了一个坏人,别的坏人也都接踵而来。魏征则进一步肯定了这种思想,认为在天下动荡不安时,主要是用人的才干,顾不得德行;天下已定,所用的人也就必须德才兼备。

   历史的经验之谈堪作借鉴。

 人事成败与《菜根谭》-德为事业之基

  企业家们在研读《菜根谭》时,德为才之主的智慧之见就很值得借鉴。同在一个企业内,道德乃造就职员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培养职员对企业的忠诚感与认真敬业地工作的基础。在这方面,企业要将对雇员的品德要求予以具体化、细则化。如诚实,就是金融证券公司对雇员在这方面的最突出要求,惟有诚实者才堪担当掌管钱财的财务工作。

  正因为强调了德才兼备,所以,在具体工作与职业培训中,大小不同企业都要创造种种便利条件,不仅要培养和发挥每个人的才干,也要提倡和发扬每个人的高尚品德,使职业道德真正成为本职工作的灵魂。

  当然,历史是复杂的。

  正如洪应明所看到的那样,历史上的不少品德道行的高洁者,走的是寂寞的人生之路。如人们熟知的贫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回;身遭流放而后自沉于汨罗的屈原;持节牧羊的苏武;坚持抗金而后血洒风波亭下的岳飞等等。他们不是政坛上的不倒翁,不是人生的春风得意者,但他们却是历史上的有德伟人,千百年来,一直具有一种人格感召的魅力。

  相反,类似赵高、秦桧之流,生前趋炎附势,虽可享尽荣华富贵,前呼后拥,不可一世,却也免不了被押上历史的审判台,经受着凄凉万古的审判,遭人唾弃。

  据此来论,富于高见的哲士达人们能够超越世俗的短暂功利,摆脱尘情的诱惑,注重品德的修养与修行,这似乎是世外玄虚之事,但却能时时体现在人生的实处。一个人即使无权无势,他也可以竭尽己力,造福于社会、遗德于黎民百姓,这样,他的自得自足感也就是无可比拟的。只要一个人的荣誉富贵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的,那么,一切就如山林的自然盛开之花,繁衍不息,是建立在功业或权力基础上的富贵名誉所不可企及的。

  这种思想,可追溯到《左传》记载叔孙豹所论及的“君子三立”:立德、立功和立言。在这三项不朽的事业中,立德是居于首位的。

  还应明确的是,洪应明虽未能从封建社会的实质来揭示那些品德高洁者是如何为封建社会所不容的,但他却明确地不推崇那些苦行修德的行径,认为那些超过一定限度的苦行,并不适合于正常人性的发挥,难以使人获得舒畅怡乐的心情。这是一种力求将德行与情趣统一起来的意识,具有浓郁的禅意。

  时代在发展,道德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就在这种发展变化中,中华民族传统中的优秀美德更显露出蓬勃的生命力,诸如天下为公、以民为本、融入社区、敬业负责、勤俭持家、诚实待人、敬老爱幼、保持和睦的人际关系等等,今天依然有弘扬的必要与价值。同时,还要把这些美德具体落到实处,如在选拔干部时,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在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中,注意遵守社会公德……

  说到底,道德的要求在客观上伸张了社会的正气,在主观上则使个人无愧于人类的良知。因此,在为人处世的问题上,我们每个人都不可放松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更不可恃才失德,这不论是对于我们的立身处世、应酬交往,还是对于保持我们的内心宁静,都是至为关键的。

  还值得一提的是,道德与道德评判是重要的,但道德与道德评判并不是万能标签式的。

  在古代传统社会中,因法制不健全,人治大于法治,因此,道德评判也就成为了归纳性、类型化和终极性的评判,以至有泛道德主义的倾向。流风所及,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相应的判断与影响依然存在,如将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评价为道德的,将没有礼貌的人说成是缺德的,在读大学生出现了怀孕、考试作弊等事情,校方也习惯性地使用“道德败坏、品质恶劣”之类的评语,等等。为此而引起的口角、争斗乃至官司,也就屡见不鲜。

  因此,我们活在现代社会,较之古人,还要进一步明确道德与法制、道德要求与游戏规则要求等的区别。最近,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新修订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禁止以“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等语来评价大学生的怀孕、考试作弊等,明确用法律用语来取代容易引起歧义的道德评价,显然就是一种进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02980.html

更多阅读

李景星与《四史评议》 四史

李景星与《四史评议》李景星(1876-1934),字晓篁,又字紫垣,费县民主街人。清末民初著名文史学家。自幼聪明颖悟,记忆力绝佳,有过目不忘之才,能把《十三经》倒背如流。他参加沂州府试,名列第一,取为廪生。山东学政视察沂州,看了李景星的文章,大加

池莉与《不谈爱情》 不谈爱情 池莉

池莉与《不谈爱情》--刘荣秀一、池莉作品简析:读池莉的作品,一个强烈的感觉是—真、实在。她写的都是些琐碎的生活片段,可她一样把你带进去读,让你感动。《不谈爱情》是池莉“烦恼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烦恼人生》和《太阳出世》。

我与《燕都晨报》 燕都晨报电子版

我与《燕都晨报》王中原加入“燕都晨报编读往来”QQ群之后,我经常在群里发言,且不乏咬文嚼字挑三拣四之语。这难免惹人误解,认为我和报纸过不去。其实,我捍卫晨报的力度也值得一说。比如有人说,晨报净错字。我立即说:“请举一例!”一句话

声明:《事业成败关键在人 人事成败与《菜根谭》-德为事业之基》为网友善感不多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