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是traffic jam的缩写,意为塞车、交通堵塞之义。TR理论是笔者对塞车这一现象的思考,也许它不是一种理论,但笔者暂且或假设把它看作一种理论,并试图运用这一理论对企业管理乃至社会上的有关现象进行解释。有些观点可能有失偏颇,但如果能对管理界产生一些启发,那么我的这番思考也就算没有白费了。
一、何谓TR理论?
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堵车。如果我们把交通不堵塞,车流有序叫做“秩序”,那么在这种状态下,各种车辆都能够遵守交通规则,道路设施也足以让每辆车保持通畅。为什么会发生堵车呢?基本上有两种原因:一是秩序内的因子(即每辆车)出现反常行为,如闯了红灯,违规停车、违章行驶等等,我们把它叫做秩序内的问题。二是导致交通堵塞的原因来自秩序外,如上下班时间的变化,适逢集市或开展什么活动等,我们把它叫做秩序外的问题。
上述两种诱因都可以导致交通堵塞,一旦出现了堵塞现象,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秩序规则的打破,这时候交通警察及时赶到,采用了反规则与反秩序的办法疏通有关车辆,这时候既定的规则被打破,红灯不起作用,其他标识也不起作用,一切都按交警的指挥进行。
道理很简单,交通警察通过反秩序的手段,使混乱的局面重新恢复了平静。在这个过程中,交警充当了事故调解人的角色。单看这个过程并无特殊的意义,关键是他采用的是一种反常规的手段,是一种打破原有规则重新建立新规则的办法,这对我们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在企业管理中我们时常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处理模式,但这个事故调解人碰到如此问题也许来不及认真分析,就必须迅速做出决断。
可见笔者提出的TR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解决问题的反常规性,即采用的规则是与原有规则背道而驰的。
二是解决问题的及时性(或暂时性),即问题解决后,还要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
三是解决问题的创新性,要求事故调解人另辟蹊径,有所创新。
二、TR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TR理论解决的问题是一种突发事件,或者这种问题虽然不是突发事件,但具有某种突发事件的倾向,一旦任其发展将会对某一事物产生危害。这些事件包括:企业危机事件、制度失灵、人际纠纷等等。
TR理论在应用上往往与管理艺术、逆向思维、欲擒故纵等词语联系起来。其比较典型的例子要数医疗上的一个常见现象:一个人得了暗疮,这时候医生可能会提出两种建议,一是服用抗生素进行消炎处理,这种方式你可能会很容易接受,但他的另一建议却让你感到恐惧,那就是顺其自然,等它成大有了脓胞再处理。恐惧归恐惧,但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医生的建议是正确的。
下面笔者再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我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某个企业为了员工考勤问题费尽了心思,先是让员工打卡,但时间长了员工还是不能杜绝迟到,甚至出现员工代人打卡的现象,曾一度使管理陷入混乱。后来没有办法就改用了签到,这样代人考勤的问题杜绝了,但由于考勤员的不负责任,迟到的员工也可以补签。后来,在一次加强工作纪律的会议上,企业老总(可以把它视为事故调解人)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在会上开诚布公地对大家说,公司对每位员工报以充分的信任,公司将不再进行统一考勤,但他希望每位员工能够提前到岗,只要不贻误工作就行了。结果公司的运转并未受到丝毫影响,具反映一些经常迟到的人反而变得遵守纪律起来。
在人际传播中有很多例子,也能更好支持这一理论的建构。比如两个人因在某些方面产生分歧,时间拖得越久对工作越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时候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矛盾公开化,使组织领导能够更好地了解真相,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为组织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保障。
在企业管理中,很多企业是反对非正式组织的(俗称“小团体”),事实上小团体的存在有利于工作之间的互相配合,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企业的管理上,变限制“小团体”存在为鼓励小团体的发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危机公关中,在事件及有关舆论还不是太明朗的情况下,静观其变往往是一种主要策略,如果及早地下结论,或采用遏制的办法,往往会适得其反。从过往的经验看诱导舆论比遏制舆论要好得多。
三、关于事故调解人的素质要求。
在TR理论的应用中,事故调解人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在企业他可以是企业总经理或某一方面的负责人,在政府他可以是单位一把手或某一方面担任重要职务的分管理领导或项目负责人。他也可以是一个职业人士,甚至是一个与某个事件相关的普通人。
事故调解人须具备以下素质:
一是熟悉有关法规制度,但在处理事件中又从不拘泥于现有的法规制度。
二是思维敏捷,具有随机变应的能力。
三是敢于承担决策责任与风险,或者具备承担责任与风险的能力。
四是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