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宋庆龄 走下神坛的经济学家



“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摘自《易经》  

  甚至在三个月以前,“经济学家”还是一个让人高山仰止的称谓,会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诸如“渊博的学识”、“高深的论著”以及“学者的风范”等等字眼,当然,还有不请自来的政治支持和丰厚的经济回报。因此,“经济学家”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尊号,同时还包含了众多的经济、政治因素,从而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让人敬畏的特殊群体。在我们这些普通人看来,“经济学家”是知识和权威的化身,是悬壶济世的栋梁,更是为人师表的楷模。

  可是,这个美丽的神话被两个经济学家给破坏了,就在这短短的三个月间。

  一个人是朗咸平,这位精力旺盛的学者“不识时务”地就大陆经济学界“研究已久的问题”进行了激烈而公开的论述。他本来主要质疑的只是MBO风潮的合法性,有关产权改革的评论基本限于就事论事。可是,他好像触碰到了大陆经济学界某根脆弱的神经,一时间许多知名学者都群起而攻之,用语充满了热情和表现力,诸如“不懂”、“流氓”、“无耻”等字句不绝于大小媒体。大家开始还以为是媒体的恶意炒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悲哀地发现,这个声讨的基调是学界自己确定的,自此,我们决定抛开对“经济学家”的学术迷信,认真在证据中找寻真相。一段时间过后,我们这些白丁不得不接受一个丢人现眼的现实,许多“经济学家”多年来的文章和发言都是这么思考问题的。

  根据一些“好事之徒”的调查,国内专门从事经济研究的研究所和大学不少,这些年都是大气魄、高声音,把研究成果放在了救国救民的高度,背地里却是急功近利、滥竽充数,盲目追求虚名和利润,人为催生了了大量“学者”和“科研成果”,造成经济学界整体素质的良莠不齐,论文的质量更是惨不忍睹。笔者就亲眼看见一个经济学教授在宣扬自己的最新国家级课题时连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所谓“大教授骗国家、中教授骗地区,小教授骗学校”就是对此的辛辣讽刺。

  相反,郎咸平有数篇文章发表在国际经济学五大期刊上,国内有此成就的学者并不多,近几年风头正劲的张维迎先生就从来没有在真正的权威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只是在《Chinese Economic Review》上有一些英文论文而已,那些论文吓唬我们这些老百姓还行,在学界好像还不能大肆宣扬。更不用说那群吃了多年老本、没有新成果,每每只能做评论员的“经济学家”们了。

  既然在理论功底上就有差距,至少也应当有一些谦虚之心,了解清楚再做评论,真不知道那些脱口就指责朗“不懂”的人自己又高明在哪里。

  自认“不出门可知天下事”的李敖一生也最强调证据和调研,因为“我要说你王八蛋,就得找出各种证据证明你是王八蛋!”所以他写的文章事实清楚、难以反驳,地位也很高。很多学者在没有调查研究郎咸平原文的情况下就大放厥词,之后发现难以收场,只好将错就错,抓住朗以前的片言只语掘地三尺、穷追猛打,真是斯文扫地,最后当然是自取其辱,在同行特别是学生面前颜面无存。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为了保住颜面,声称郎咸平是哗众取宠,是迎合大众的口味而“做秀”。我就不明白了,凭什么他说话是做秀,你说话就是客观评论了?再说,研究大众关注的问题有什么不对?这些评论者自己不也是不愿意学习国外的一流学者,去研究纯理论吗,既然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就是要做投入产出比高的“理论研究”,那就得承认自己也必然是二流学者,也得以研究实际问题为己任。谁想要模糊、回避这一点,认为大众都是容易被煽动的经济盲,那未免也太瞧不起我们了吧。

  我承认经济研究不能掺杂个人感情的成分,张五常对此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但是这并不是说经济学必然缺乏人文关怀,经济学服务的对象必然是人类,这也是诺贝尔奖会设立经济学奖金的原因。就连最偏激的张五常本人,也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经济学的实证问题。所以二者根本没有矛盾。为大众服务为本,客观研究为辅是科研工作者的信条。如果经济研究也可以沦落到道德标准以下,这种研究对于人类还有什么价值?由此想到一些知名经济学家的“牺牲少女发展经济论”、“股田论”、“私有化救国企论”等等高论,不由让人怀疑这些学者是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太久了,以至于说的都是一些好似看客的风凉话!

  好在现在的老百姓也成熟了,知道与时俱进,不再人云亦云。郎咸平事件过后,大家对于国内的经济学研究水平也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以往谁说中国出不了诺贝尔经济学家还要背上洋奴的骂名,现在呢,除非是白痴或者混蛋——谁还会相信这种一厢情愿的鬼话?  

  另一个将“经济学家”请出神坛的人是陆德明,这位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的经济学家,因为嫖娼而声名狼藉。让我啼笑皆非的是,许多网站上都出现了声援陆德明的帖子,声称陆的被捕是一个学术斗争的阴谋,我本来以为这个阴谋指的是陷害,没有想到读下去才发现大家的意思是说品行不端的经济学家太多了,那么多人都没有出事,何况身居高位的陆德明?因此判定陆的丑闻肯定是学校没有走关系才被曝光的。

  更有一群“人性论”者认为,大凡聪明人,都有一点与众不同的癖好,经济学家也是人嘛,只要有学术成果,私生活的事情不应当干涉。拥护者们还说,如果陆教授出生在国外,那这件事情就是“各取所需”的正常事等等。为此,他们又举了某位知名经济学家作为例子,说明教授风流乃是风雅,不是罪过,意图将这个丑闻稀释,让我们这些小人物着实艳羡不已——原来做学者还有这个好处啊。

  论坛上的这些发言义正辞严、群情激奋,很有天妒英才的意味,但是我不知道经济学家们知道这些言论以后究竟是该感到温暖,还是该感到耻辱。

我还发现原来最喜欢就社会问题发表评论的大陆经济学界突然沉默了,不知是不忍落井下石(好像每次出现某个CEO下台,或是某个知名企业破产的时候,总有一些学者现身评论,事后还要做成案例,广为散发,很有批倒批臭的激情,这次怎么……);还是惺惺相惜(可是不久前经济学界批判郎咸平的时候,怎么就不顾念同行呢,怎么说来着,“我爱吾师,我尤爱真理”嘛),或是另有隐情?

  既然要把话说清楚,我们索性抛开“不忍落井下石”和“惺惺相惜”,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说这个“隐情”吧。

  我想,弥漫于经济学界的功利主义已经使得一些经济学家不能再妄谈道德,更没有资格再评论他人的道德。

  坦率地讲,哪位出名的经济学家不是腰缠万贯,他们成名之后,讲课费、咨询顾问费、稿费、私人项目费等等收入都是滚滚而来,银子赚的那是海了去了。可是,所有这些收入是否都是在不影响教学、研究和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获得的?也就是说,这些钱究竟是不是该拿的呢?

 走下神坛的经济学家

  肯定很多人要说了,经济学家也要吃饭嘛,是的,学者也要吃饭。但是他们早就有饭吃了,而且是住在大房子里面吃海鲜。有的知名经济学家都是自己有公司、有豪华车,子女也有企业,老早就过了温饱阶段了。国家这些年将教育产业化,让许多家长省吃俭用换来教师生活水平的提高,试问现在还有哪位经济学家是迫于生计出去赚外快的吗?

  又有人说,经济学家都是优秀人才,出去赚外快也是向企业输送先进知识,造福于民嘛。我想,这些对于国家前途慷慨陈辞的人既然那么爱国,为什么不能免收或者少收一些费用,而让国家的企业和学生减轻一些负担、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呢?我只听说他们这几年的讲课费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水涨船高,好像还没有谁生活好了就降低收费的哦。

  反驳者马上要说我强词夺理,说如今是市场经济,有需求才有供给,市场供求决定市场价格,我说你就别来这套了,当初国家培养知识分子的时候都是公费,当初养活这些经济学家的人都是如今要被他们“牺牲”的“缺乏竞争力的劳动者”,国家现在也没有秋后算账问这些自己培养的经济学家要回投资,他们回报社会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真不知道他们哪里来的特权和优越感就可以伸手要钱?再说了,大家看过这么多经济学家赚外快,有谁听过他们主动为此缴税的?缴税总是所有国民应尽的义务,他们在这时候怎么就不那么爱国了呢?

  让人愤怒的是,谁说这些副业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研究工作?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业余时间放在赚外快上,教育出来的学生和研究出来的成果怎么能够优秀?治学最讲求心无旁骛,用作老板的态度来做学问,是拿国家的资源和纳税人的钱给自己谋福利,损害的必然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些“学者”和侵吞国家资产的“蛀虫”或者“不学无术”的骗子本无二致,只是披着“经济学家”的外衣道貌岸然、畅通无阻罢了。

  另外我还要谈一谈学者的操守问题。我不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就能不要操守了,更不相信什么经济学家就可以放纵的谬论,至少我们都没有听说哪位诺贝尔经济学家会自甘下流,以堕落为荣。即使学者不愿意将工作带入生活、希望按照自己的爱好过日子,也要遵循社会的伦理道德、爱惜声誉,对家庭和学生负责。基督教也强调仁爱和家庭观,西方世界旺盛的性服务主要针对的也是单身者,同时对于服务的资质和内容都有严格规定,完全是在政府的监控下处理,可以想象如果哪天科斯被发现乱来会有什么后果!某些人的所谓“人性论”不如说是打着人性旗号的“纵欲论”而已。

  由此我们又对经济学家的道德素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经济学家和经济学不同,前者是实际的人,后者是严谨的学科。某些经济学家的道德水准并不比咱们老百姓高——也是饮食男女,也要功名利禄。他们多读的那些书,多写的那些字并不能与他们的个人修养划上等号,他们在超出研究范围的具体问题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放在和他们对等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在价值观和道德法则上,我们老百姓并不是弱者!  

  从此以后,我们决定把“经济学家”请下神坛,代之以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评判。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尊重知识,但是对于具体的人,还是那句老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头衔和资历不能说服我们,要想获得大众的认可,请您用成果和品行来说话!  

  后记:

  这篇文章我酝酿了很久,因为各种因素一直没有动笔,直到我有幸目睹了“朗”、“陆”两场事件,让我下决心把一些压抑已久的话说出来。更幸运的是,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可以轻易查询到各位学者的经历和著作,而学者又绝不屑于批驳我的话。这样既增加了我查证和思考的时间,又避免了很多麻烦。另外要强调的是,我写这篇文章并无任何恶意,只是想与所有从事经济、教育工作和研究的各种“家”们共勉:在工作、学习、生活的时候,请自重一些,这么做不光是为了自己,还为了很多热爱经济研究的人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03052.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目前的经济学家 中国最早的经济学家

中国到底有没有合格的经济学家?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哪些经济学家已经跻身世界主流经济学家行列?由华尔街电讯(wswire.com)编制的2006年(第二届)《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家》排行榜于2月24日正式揭晓,张五常教授继续名列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中国没有真正的经济学家

在奥运会前,所谓的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群体曾预言后奥运经济是多么的繁荣,又预言通涨的压力是如何如何的大,建议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结果奥运以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这一切使所有的滥语充数的所谓经济学家们大跌眼镜,不过他们跟风很快,

奇葩的经济学家汪丁丁 经济学家眼中的美容

 说起美容,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理发,其实这只是蓬勃发展的美容业的沧海一粟,美容业所包含的内容比我们能够想到的理发、化妆、皮肤保养、整容等还要大出很多很多。     四位年轻的经济学家何帆、钟伟、巴曙松、赵晓最开始对

罗伯特·莫顿:比索罗斯更会赚钱的经济学家

他的父亲是“马太效应”之父、著名社会学家莫顿;他师从经济学大家保罗·萨缪尔森;他本人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人称罗伯特·莫顿是“最会赚钱的经济学家”,另一些人则叫他“徒有虚名的诺奖得主”。 2007年底,第一次来华访

声明:《走下神坛的宋庆龄 走下神坛的经济学家》为网友爱恨都已倾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