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研究



 要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欧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竞相在世界各国建立分公司和子公司,掀起了国际直接投资的新高潮。为了满足跨国公司国际资金流动和国际结算的需要,各国的大型银行也跨出国界,在别国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开展全面的国际银行业务。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快,金融全球化、银行国际化也形成了一种趋势。在这期间,银行国际化的理论体系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完善,贸易引导论、投资引导论、区位优势说、规避风险说、国际生产综合论等理论纷纷提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更加迅速。随着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特别是90年代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的掀起,我国的国有专业银行开始商业化,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一大批股份制银行也相继出现,金融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面临世贸组织要求五年全面放开我国金融市场和外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哪些压力?面临哪些问题?是否拥有良好的国际化环境?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国际化道路?本文正是从以上方面入手讨论。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为理论部分,提出国际上银行国际化的各种假说并加以评论,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理论依据。接着从西方经济学角度分析商业银行国际化就是要实现收益最大化,第二章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行实证分析,依据邓宁理论,从所有权、内部化、区位优势三方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条件已经成熟。第三章在邓宁理论框架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国际化的具体操作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国际化,并建立了一个衡量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模型,指出银行国际化的动力因素是效益最大化。接着提出世界各种关于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理论假说并加以分析评论。同时,运用邓宁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国际化 商业银行 一体化 世界贸易组织

中间业务 

Abstract

In 1980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developed western countries and newly emerging Asian and European countries have been setting up subsidiaries and branches around the world. This led to a new boom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ctivity. At the same time, large bank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expanded their businesses beyond the boundary of nations and established branches and agents throughout the world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business activities, to facilitate the capital flows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ttlements. Large banks’ business scopes are international wide. In 1990s, with the trend of global integration of world economies, it is inevitable to globalize finance industry and internationalize banking industry of an economy. During these periods, theorie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banking were developed quickly and more completely. Among these theories are trade-orientated theory, investment-orientated theory, area-advantage theory and risk-avoidance theo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se theories, the globalization of banking progressed rapidly. In China, with the beginning of Open Door and Reform, especially in 1990s, nation-owned banks began their commercialization and their business activities were market-orientated. A batch of joint-stock banks emerged. The reform in finance industry was successful. In 2001, China re-entered the WTO and is required to open wholly the financial markets within five years. Facing this request and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we are considering their effects on our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on. What pressures are on our commercial banks? What issues we need to address? Whether we hav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How to internationalize our commercial banks? All these are what this paper is about to address.

There are four chapters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will analyze the issue by using western economies theory. To internationalize is designed to maximize profit. This analysis is followed by discussion of different hypothese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banks in the world, will discu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hypothese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is going to point out the indispensability and meaning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Will see to the trend in the world economy, the challenges posed after entering the W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verify the need to internationalize. In chapter 3, will analyze the trend of economy globalization, the basis of development of macro-economy of China, the entry of WTO of China, the experiences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gained in the Reform and Open Door, thus to prove that the domestic environment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re favorable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will focus on the problems and impedes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are facing when internationalizing. In chapter 4, after analyzing the conditions of branches of commercial bank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mediary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the comprehensive services and training of talents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will propose the method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The innovation in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ommercial banks from an analysis of western economics, establishing a model to measur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ommercial banks, pointing out the incentive for internationalizing commercial bank is to maximize profit, and then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theories and hypothes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ommercial bank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commercial bank, integration, WTO, intermediary business

目 录

引言

第一章 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基础理论述评

第一节 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理论述评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所有权优势分析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化优势分析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区位优势分析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对策分析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所有权方面的对策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化方面的对策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区位优势方面的对策

结论…………………………………………………………………(44)

注释……………………………………………………… (45)

参考文献…………………………………………………………(47)

致谢…………………………………………………………………(50)

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研究

引 言

所谓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指的是一国银行所从事的金融活动超越了国界,由地区性的活动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市场演进的过程。[1]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业务活动开始与其他银行的业务交叉互补,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资源在全世界分配,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具体说,商业银行国际化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市场的国际化。主要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融合,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循环和实现优化配置。近20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膨胀速度十分惊人,1973年,世界外汇的交易量为每天100亿美元,1983年为600亿美元,1992年增到880亿美元,到1995年则高达13000亿美元。全球国际借贷总量也从80年代的2560亿美元增加到今天的4.2万亿美元。[2]

2、业务的国际化。指银行的业务由单纯的国内转向国际,国际业务占到总业务比重的一定规模,其海外资产和营业收入成为该银行体系总资产和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IMF统计,美国跨国银行在国际的存款和贷款量占其总存贷的一半以上,国际利润也超过了总利润的一半;美国跨国证券交易量占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9%上升到1993年的135%,平均每年翻一倍。[3]

3、机构的国际化。指各银行在世界各个国家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形成一个在统一的决策体系下进行的经营、各实体间通过股权或其他形式紧密相连的网络。80年代,世界各国的金融掀起了一次自由化的浪潮,世界各大银行争相在国外开设分支行或代表处;90年代,跨国银行在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系和货币体系方面相互交叉融合,形成了一个吸引和辐射全球金融服务的机构。

商业银行经营国际业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纪。到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纷纷实行工业革命,通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代替封建主义社会,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作为资本主义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到19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在侵略和扩张本质的驱使下,帝国主义国家不断加强对外经济的扩张和掠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入得到发展。各国间频繁的经济往来和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结算关系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逐渐跨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活动,商业银行在国际范围内已经充分地开展了各项国际业务。[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两个因素促使银行国际化得到迅速发展:一是国际贸易的恢复和发展。美国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大发了战争财。战后为了建立其世界统治地位,美国采取各种措施帮助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先后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除了向援助国提供资金支持外,美国的企业大量向世界销售产品,这时的国际贸易主要是美国的单方面贸易,所以银行的国际化也主要是美国的银行在其他国家开展国际业务。第二个因素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出现。根据成本——效益分析法,国际直接投资不但可以享受到资源优势,降低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还可以逃避东道国各种壁垒和限制措施,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80年代,发达国家和亚欧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竞相在世界各国建立分公司和子公司,掀起了国际直接投资的新高潮。为了满足跨国公司国际资金流动和国际结算的需要,各国的大型银行也跨出国界,在别国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开展全面的国际银行业务。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快,金融全球化、银行国际化也形成了一种趋势。在这期间,银行国际化的理论体系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完善,贸易引导论、投资引导论、区位优势说、规避风险说等理论纷纷提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更加迅速。 [5]

概括来讲,促使商业银行国际化历史进程迅速的因素主要有:

1、跨国公司加强对外扩张。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美国1970年私人对外投资存量为755亿美元,到1986年就增加到了1599亿美元。跨国银行的借贷业务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跨国公司的利润留存、折旧基金和其他从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流动资金成为数额巨大的存款来源,国际资本供应充足;二是跨国公司为了逃避本国对资本输出入的限制也愿意向境外的银行借款,形成了对国际资金的巨大需求。同时,跨国公司的资金调拨、现金管理、代收代付、外汇交易、咨询和保险业务又为跨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国际贸易的发展。自商品出现以来,国际间的商品交易就一直繁荣昌盛,从早期的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中介的贸易再到今天的信用贸易,国际贸易的发展都带来国际结算业务和国际信贷业务的剧增,并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GATT的成立并向WTO的转化为世界各国进行国际商品交易和国际资金流动提供了一个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客观上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3、欧洲市场的迅速崛起。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低迷导致许多非美元国家特别是海湾地区石油输出国把大量的石油美元纷纷从美国银行撤出,存放到欧洲一些大银行里。美国和前苏联的冷战促使前苏联把大量美元也存放在欧洲的大银行里,这两种美元在欧洲银行的存款构成了所谓的“欧洲美元”或“欧洲货币”。所谓“欧洲美元”就是指存放在美国以外的银行的美元存款。而国际资本的证券化又促进了欧洲证券市场的形成,欧洲货币市场和欧洲证券市场的出现促使欧洲市场的迅速崛起。这一国际性金融市场超脱了任何国家的政府管制,资金的流动完全取决于市场因素。之后“亚洲美元市场”、“美洲美元市场”也相继出现。所有这些离岸金融市场的崛起都为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操作空间。

在我国,改革开放前,一直是实行大一统的财政政策,银行只是国家财政的出纳,没有独立性,更谈不上进行国际业务。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银行的独立性得到提高。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专门从事中央银行业务,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则专职商业银行业务,初步形成了我国的金融体系。不过那时四大专业银行的分工很明确,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和国际投资相关联的国际业务只有中国银行才能操作,中国银行的国际业务也只是简单地满足我国国际贸易中结算的需要,并没有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在世界范围内融通资金,获取利润。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经济和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金融系统也不断的完善,四大国有专业银行正向商业化迈进,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证券公司雨后春笋般出现,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来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金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而金融的完善又为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写作本文,旨在运用西方经济学中公司利润最大化原则,介绍当前国际经济金融中关于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有关理论假说,通过比较分析外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指出我国实行商业银行国际化无论是对商业银行本身还是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在具体操作上,本文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四大措施,指出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战略过程。在文章结构上,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为理论部分,从西方经济学角度分析商业银行国际化就是要实现收益最大化,接着提出国际上银行国际化的各种假说并加以评论。同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理论依据。第二章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行实证分析,依据邓宁理论,从所有权、内部化、区位优势三方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条件已经成熟。第三章在邓宁理论框架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国际化的具体操作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写作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市场经济下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提高市场效率。全球经济一体化就是要让竞争跨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让资源在全球进行分配。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环节,其掌握的资金引导着市场资源的流向,是市场经济的血液,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实行商业银行国际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早日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对于商业银行本身来说,国际化也有积极的意义。我国的商业银行脱胎与计划经济的专业银行,改革开放中虽然实现了市场化和商业化,但在体制上还不完善,经营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国际化把我国的商业银行推向国际,使我国的商业银行直接面对外国大型商业银行的竞争,也让我国的商业银行直接接触外国商业银行完善的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制。在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将面临全面向外国开放的严峻挑战,金融业也不例外。对银行业,离全面开放只有四年时间,所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是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调整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大好机会。本文正是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化提出有针对性的战略措施,以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章 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基础理论述评

任何经济活动都有一个基础理论做支撑,从经济数学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商业银行将遵循一个基本模型,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生产要素运用来实现这个目标。当前世界经济和金融领域内关于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基础理论主要有:引导效应说,从贸易和投资方面分析银行国际化的动因;区位优势说,从东道国拥有的区位优势和提供的优惠条件分析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原因;规避风险说;银行综合优势说和参与银行体系重整说等五大理论假说,每种假说都从一方面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国际化的驱动力,但每种假说又都有其不足之处和片面的一方面。

第一节 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理论述评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为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从商业银行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特性。商业银行与企业一样,拥有自己的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金,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独立的财产、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商业银行是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经营并必须按照公司法中的规定程序设立的经济组织,其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既是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一国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与其他一般企业一样,都是市场的组成部分,都应该按照市场规则行事,商业银行就是企业。因此我们分析商业银行的国际化首先要从分析企业的国际化着手。商业银行在外国资本直接投资/跨国企业理论方面不存在任何特别的问题,不需要专门的外国资本直接投资-跨国企业理论。尽管我们期待着开始更多的商业银行研究并得到成效,已有的理论在稍加限制和详细阐述后可适用于商业银行。

二、商业银行国际化理论综述

国际上流行的关于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理论主要有:引导效应说;区位优势说;规避风险说;银行综合优势假说和参与银行体系重整说以及国际生产综合论。

(一)“引导效应”说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国际化经营学说。这一假说认为银行跨国经营战略是由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所引起的。此假说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贸易引导型”和“投资引导型”两种。

1、“贸易引导型”。这一假说最早由Aliber[6]提出,他认为跨国银行的主要发展动机是配合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如果一国在自己主要的贸易伙伴国设立分支机构,就可以使两国的贸易结算和支付更为便利,从而减少贸易成本,提高本国出口商的竞争能力,银行则可以通过为两国提供结算和支付便利,从经营中获取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银行这样做的比较利益在于可以扩大方程(1)中的业务量Qnt ,同时,由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获得更多的Qnt ,从而提升净利润NRnt 。早年的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假说。Goldberg和Saunders(1981)发现,外国银行在美国分支机构的数量同该国与美国的双边贸易量具有明显的统计相关性。历史上,鸦片战争以后,第一批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开展业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进出口提供结算便利,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验证这一假说。

2、“投资引导型”。这一假说又称为“追随领导型”假说(Follow the leader),Grubel和Aliber[7]都认为,银行国际化的目的在于为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继续服务。他们认为,国际直接投资(FDI)规模的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直接刺激了跨国银行业务的发展,由于这些银企有着密切的联系,跨国公司的扩张就带动了银行网络的扩大,以适应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国际化的需要。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和莱文(Levine)[8]进一步研究认为:跨国银行通过跟随跨国公司来扩张网络,它反过来又能够引导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进一步发展,即银行的角色是双重的,既是“跟随者”(follower),又具有“领导者”(leader)的功能。

贸易是经济发展最早方式之一,在商品产生和出现社会分工之后,商品交易成为必然,随着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得到发展。为满足贸易和投资的需要,加强社会分工,出现了专门为贸易和投资服务的中介机构,这些机构为国际贸易提供结算便利,为投资提供资金流动和资金融通。“贸易引导型”和“投资引导型”从最基本的经济层面出发,指出银行国际化的原动力是为了满足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需要,两种假说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认为服务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可以给银行带来更多的海外业务量Qnt ,从而在国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可以使净利润(NRnt)得到大幅提高。这一假说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基本理论,但是假说只是简单的从贸易和投资角度出发来分析银行的国际化,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对银行国际化的影响,而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不仅仅是简单的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服务,而是从自身经营出发,通过业务、服务、营销、文化等各方面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二)区位优势说

这一假说是指东道国能够给予外资银行独特优势如管理体制、市场利率、税收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或是东道国的经营环境好于跨国银行的母国,从而东道国对跨国银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引起银行的国际化。具体分析,这一优势体现在:

1、税收优惠。如果东道国政府给予外资银行以更低的税率,则公式(1)中的T被降低,而T的降低有助于提高NRnt ,跨国银行为追逐更高利润则会进入。例如我国对境内外资银行征收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仅为15%,大大低于国内其他银行33%的水平。

2、存款利率低或贷款利率高。存款利率低表明银行资金成本PKnt低,贷款利率高,即金融产品的价格Pnt高,二者都可以改善银行的NRnt ,以刺激跨国银行的进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成本一般用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LIBOR)来衡量, 而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展水平和货币政策的差异导致存贷款利率水平差别较大,在一些国家特别是那些实行金融管制的发展中国家和宏观经济严重萧条的国家,存款利率都很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引诱着跨国银行进行海外融资。

3、存贷款利率差大。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贷款与存款利率差是决定银行利润率的根本因素。马克思指出:资本输出到国外,并不是因为在国内已不能使用,而是因为在国外能按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银行业在西方国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竞争,近年来利润率已十分微薄。据《银行家》杂志的统计,世界大银行资本收益率(ROE)70年代约为20%,80年代中期约18%,而94、95年则仅为13.2%和12.4%。据摩根保证信托公司的统计,70年代后几年间,西方发达国家利差由0.96%降至0.59%,而除欧佩克以外的发展中国家的利差则由1.64%降至0.91%,但总高于前者0.3至0.7个左右的百分点。据IMF(1998)的统计,92年至97年末,OECD国家借款人平均贷款加权利差在0.5%至0.8%之间,而非OECD国家平均在0.9%至1.3%之间,二者差值维持约0.4—0.5%。[9]发展中国家出现较高利差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抑制”或专门为银行体系创造的“租金”的存在,这些因素都会为跨国银行的进入带来丰厚的利润。

4、市场容量大。银行业务在某一国家的容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人均金融资产、人口总量、银行资产在金融总资产中的比重。一国或地区的银行业务容量为三者的乘积,潜在容量则取决于三个因素各自的上升空间。经济发展越快,人口越多但银行系统不发达的地区越可能成为对跨国银行构成诱惑的地区(这也是通过使金融业务量Qnt提高来实现NRnt的增加)。这一点也可从八、九十年代外资银行格外垂青东亚和拉美国家的事实中找到映证。

5、监管环境宽松。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发现,东道国在银行业的监管中经常会出现“严内松外”的现象,其监管制度不健全为外资银行的运作降低了成本,即减少公式(1)中的лnt的值,从而提高了外资银行的经营效益。以离岸金融业为例,非居民的国际交易往往不存在利率和信贷限制,且没有准备金要求,这可以在极大程度上降低离岸银行的运作成本。Decchioli (1983)认为,离岸银行的成本优势等于ir/(1-r),其中r为准备金比率,i为国内市场借款利率,如果r=10%,i=5%,则成本优势就是0.56%,仅此一项就接近OECD国家借款人平均利差的水平。相对而言,母国的监控一般都较严,如美国就存在两道“防火墙”法案和“Q条例”等。这种反差必然驱使银行更热衷于拓展海外业务。

6、其他优势。比如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可以降低PLnt从而降低营运成本),或东道国政局更加稳定、金融体系更为安全(可降低θ值风险系数)等均构成区位优势,从而形成比较利益,构成了银行国际化的推动力。

区位优势假说从区位经济角度出发,指出东道国的各种优惠的政策条件是吸引外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原因,表明优惠的条件可以减少银行的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因而银行愿意跨国经营。这一假说是从政治政策方面来分析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动力的,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为研究银行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觉和界面。这种假说也有其不足,东道国的优惠政策条件是外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一个直接推动力,但这种优惠是暂时的,在东道国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往往是经济发展的早期),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国际资金和资源,一国会放弃某方面的利益而给予外国投资者更多优惠的政策支持和便利的投资条件,如税收、土地、利率,财政等。当经济发展趋于成熟时,优惠政策和条件往往会逐渐消失。所以区位优势说是一种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短期行为分析,从长期看,在失去优惠政策条件下,商业银行为追求自身经营目标,在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仍然会实行国际化经营。

(三)规避风险说

美国经济学家托宾(J.Tobin)和马柯维茨(H.Markowitz)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在50年代建立了国际间接资本流动理论。提出在假定信息充分的前提下,资产持有者的效用决定于预期收益和风险的组合,即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为:

其中rp=证券组合的预期收益;Xi=证券i在组合中的权数;ri=证券i的预期收益。

资产投资组合的风险为:

式中 σXiXj=证券i和j收益的协方差。这个资产组合理论说明,只要在资产组合中的不同资产收益率变动不完全正相关,则资产多样化或分散投资就可以降低同等收益率下的风险(主要是非系统性风险)状况。托宾(Tobin)和马柯维茨(Markwitz)建立的资产选择理论[10]可以证明银行国际化战略会有效降低银行资产组合中的θ值(公式(1)中的风险系数),从而提高净收益NR=nt。

近年来,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力地支持了资产国际化可以规避风险的假说。赫斯顿(S.L.Heston)和罗温豪斯(K.G.Roumanhorst)在1995年的研究中发现:(1)国别先导组合追踪误差平均大于行业先导组合追踪误差,(2)同一市场内不同行业的证券相互替代程度高于同一行业但不同国家的证券,从而推出了“国际化资产选择的国别先导战略收益高于行业先导战略”的结论。因此银行资产在不同国家的分布可以有效规避国别风险从而确保收益的稳定性。

风险是金融领域永恒的话题,商业银行是金融的核心,其自有资本极其低下,所运用的资金大部分来自负债,是一种负债经营,所以面临的风险比一般的企业公司更大,可以说收益和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两大主题。规避风险说从商业银行的经营主题出发,分析在规避风险的驱动力下,商业银行要实行国际化经营,并用数学模型论证这一假说的有效性。这一假说存在两方面的不足:(1)模型分析要有一定的假设条件,而现实经济与假设条件往往不符合,导致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约束性,不能充分解释现实现象;(2)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两种风险,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11][12],对于非系统性风险,“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经营理念就像假说中模型论证的那样,是有效的。而对与系统性风险,假说则无法解释。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无法说明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有效性。事实上,国际化经营和业务的交叉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一国所发生的金融危机的传导,加大风险的程度。

(四)银行综合优势说

在研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时,美国学者海默(S.H.Hymer)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使跨国公司形成其垄断优势,而东道国企业并不具有这些优势,所以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是有利可图的。后来,英国里丁大学邓宁教授(J.H.Dunning)综合了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等成果的优势,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这些理论都可以从银行的综合优势角度来解释跨国银行的行为。银行的综合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

1、声誉、经验等无形资产的所有权优势。跨国银行通常历史悠久,业绩稳定,信誉可靠,并具有丰富的运作经验,这些都构成了银行的无形资产,有的银行还形成了相当的品牌效应,比如美国花旗银行的著名品牌———Citibanking。银行对这些无形资产的占有,可以使其实施跨国战略时能以更低的成本搜寻到顾客群体,有效减少信息成本和竞争费用(即公式(1)中的л值),从而提高自身的获利能力。

《亚洲货币》杂志1999年4月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亚洲1998年最佳外汇业务银行前10名中除新加坡发展银行等3家亚洲银行外,7家被欧美跨国银行占据;而最佳衍生金融商品交易银行排名中,前5名也基本为花旗、大通、高盛等欧美银行包揽。[13]这充分说明了欧美跨国银行在声誉和某些特别业务项目上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2、规模经济的所有权优势。跨国银行的规模经济主要体现在资产存量和银行网络规模上。表现为:(1)由于银行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因而如果资产规模大,则可以通过分散投资抵御风险,提高利润率,而且规模在边际上的拓展带来的报酬往往是递增的。根据美国《机构投资》杂志2000年1月公布的1999年度世界前100家大银行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按照总额排名的前10名银行的平均资本收益率(ROE)达17.25%,资产收益率(ROA)达0.91%,而前10—100名的90家银行该两项均值分别为15.25%和0.49%,明显逊于前者。(2)拥有遍布全球的银行网络是跨国银行规模经济优势的另一体现。网络覆盖面越大,银行办理全球结算交易越便捷,就越能吸引客户。全球最大的跨国银行无一不是利用这种优势取胜。如美国花旗银行到1996年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500余个分支机构,广泛的全球首屈一指的网络系统使每个国家的客户都能随时获取来自各地的金融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网络系统才是未来信息化时代跨国银行实施全球化战略的第一优势。从基本模型出发考虑,银行的以上两种优势都是通过扩大边际产量(Qnt的增加)和节约交易成本 (лnt的减少)来实现的。

3、内部化优势。这是指银行通过可控制的交易内部化来取得利益。其实现途径有资金的调拨定价、广泛的客户联系、广大信息网的建立等等。各个跨国银行都可以通过境内外合理地设置分支机构、合理地配置业务和人员、建立内部信息处理中心等方式达到优势共享和内部资源配置优化、节约成本的效果。

银行综合优势假说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分析跨国公司的品牌、声誉、垄断、内部资源、人力资本等,运用边际产量和边际成本(交易成本),指出商业银行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具有垄断性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实际是一种对外直接投资,通过这种投资,商业银行可以在全球内建立广阔的经营网络,实现规模经营。假说以商业银行为本来进行分析,有很强的目标性,运用和垄断和规模经济分析拓宽了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研究的角度。但假说中所包含的综合优势只是商业银行内部的各种资源,没有考虑所在国和东道国的宏观环境,有一定的局限性。

(五)参与银行体系重整说

大多数新兴国家银行体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良资产偏高,资本充足率低,流动性差,服务质量低等问题。银行体系的改革和重组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转轨中国家都面临的问题。世界银行认为,对国内银行体系的改革有三种思路:一是放宽准入的方式,即准许新的银行自由成立,并对外资银行开放市场,多数金融体系落后或初始金融条件恶劣的国家(如俄罗斯和拉美各国等)应选择此种方式;二是整顿和复兴方式,即对现有银行系统进行改良,多数原有银行体系完好且公众信任度较高的国家(如波兰和匈牙利等国)应选择这种方式;三是混合方式,即放宽准入与整顿复兴并举方式。这些方式都是东道国政府所要考虑的。

对于跨国银行自身而言,更多要考虑的是如何参与银行重整以获益。一般而言,在发展中国家,跨国银行的进入受到各国法令的严格限制,所以它们会静观其变,等到东道国发生经济或金融危机后,相关金融改革措施出台、市场开放之际,它们就利用收购、兼并等手段强行进入,这样可以利用原有的银行体系,节约交易成本,因为此时进入不仅不会存在严格的限制壁垒,而且可能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市场机会。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后,外资银行大举进入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通过收购国有和私人银行并以此占领相当的市场份额。[14]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IMF以援助为条件,迫使各国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花旗、渣打等跨国银行率先抢滩,收购了泰国的几家银行。1997年巴西雷亚尔危机之后,借巴西中央银行改革之机,跨国银行争相进入,到1998年9月,跨国银行已取得了巴西银行业股权的18%。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各国对本国经济的保护也有加强的趋势,如何渗入东道国的经济体系是一门艺术,公司并购与重组是当前对跨国公司经营的最新、最热门的研究。[15] “参与银行体系重整假说”从并购角度来分析商业银行在东道国存在保护的情况下,通过收购、兼并等重组方式来渗入,以实现国际化经营。实际上,并购与重组更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一种手段,而非其国际化经营的驱动力。所以这一假说没有从深层次来分析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更像是一种方式论证而不是假说。

综上所述,现代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理论的各个观点都暗含了理性经济人假说,而且有一些还运用了跨国直接投资(FDI)的理论去分析银行业寻求海外发展的动机,虽然并未形成独到的完整理论体系,但在一些方面均具有较好的说服力。我们在研究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商业银行的内在动力,也要考虑商业银行面临的外在压力,既要分析商业银行的内部综合资源优势,又要分析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只有全面的分析才能对商业银行国际化有一个整体的论证。

(六)邓宁的国际生产综合论

在上述各流派的理论分析中,我们看出各个流派关于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理论都侧重于某一个方面的分析,而缺乏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综合理论分析。在这方面,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邓宁教授提出了国际生产综合理论,运用一种综合性的理论去分析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经济行为。他指出在商业银行国际化中对外投资活动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1、所有权优势。又称为垄断优势或厂商优势,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技术、规模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技术方面,包括专利技术、技术诀窍、销售技术、驰名商标以及生产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2)管理方面,包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丰富的管理经验;(3)资金方面,既有巨额的自有资金,又有多渠道低成本获得的外来资金;(4)规模方面,包括公司规模越大,研究、开发、创新能力越强;公司规模越大,产品成本越低,竞争力越强。

2、内部化优势。当一个企业在所有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时,往往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来利用,一是将自己拥有的优势特别是无形资产方面的优势出售给别的企业使用,二是使用这种优势以内部化。内部化优势指企业为避免不完全市场带来的影响,二是把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邓宁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优势可能会逐步消失,因而企业本身存在使企业优势内部化的强大动力,只有把市场上的买卖关系变为企业内部的交易关系,才会使企业拥有的优势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当企业把这种内部化优势跨越国际界限时,就形成了国际直接投资。

3、区位优势。企业是否要跨越国界去扩展自己的内部化优势,还要看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是东道国能为外国厂商在本国投资设厂提供的有利条件,区位优势不同于前面的优势,它是跨国公司无法控制的,只能去熟悉和利用。邓宁的区位优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素禀赋性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以及价格等,二是制度政策性优势,包括政治经济制度、贸易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的建立和执行、行政机构的效率以及对外的优惠条件等,如东道国实施严格的贸易保护措施和推进进口替代政策时,跨国公司向该国推销产品显得很难,但对该国进行直接投资则比较有利。因为这一时期,东道国政府往往会以各种优惠措施吸引外资,借助外资发展自己的进口替代产业。

生产折衷理论的贡献在于:(1)能融合各种学说之长、使人们可以综合地探讨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2)该理论吸收了过去国际生产和贸易理论的精华,排除了传统贸易理论中众多的限制性假说。因此这种理论更加丰富,更能解释现实国际企业经营行为的多样化;(3)这种理论除适用于发达国家外,也能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海外直接投资现象;(4)它有效地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不足在于:它所研究的范围仅局限于国际企业内部的经济要素,而忽略各国际企业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无法揭示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对国际企业的影响,尤其对某些结构复杂的国际企业无法给予清晰的解释。

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邓宁教授的国际生产综合性理论还是当代影响最大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生产综合性理论是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国际直接投资的通论,该理论既继承了海墨的垄断优势理论的观点,又吸引了巴克雷等人的内部化的观点,并借鉴了区位优势的概念,构成了兼并收购的综合理论,它能够解释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三种形式,即对外直接投资、商品出口和许可证贸易。这种理论从现实生活出发,揭示了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运动周期,使人们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规律有一个明晰的了解。运用该理论我们能很好的分析和论证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经济活动。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理论依据

虽然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性质,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企业,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服务企业,与一般的生产企业有较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1)商业银行经营内容的特殊。一般企业经营的是一般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从事包括货币收支、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相关的或相联系的金融服务。(2)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关系特殊。一方面工商企业要依靠商业银行办理存、贷款和日常结算,而商业银行要依靠企业经营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资金,增加资金来源,并向企业贷款以获得利润;另一方面企业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基础,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素质的高低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3)商业银行与社会的关系特殊。一般企业经营的好坏只影响一个企业的股东和相关人,商业银行的经营好坏则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4)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理特殊。因为商业银行的这会影响的重要性,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理要比一般企业严格得多。

由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它的国际化也就不同一般。一般认为,服务企业是明显的区域导向企业。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但是一些服务业企业也要求消费者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到生产过程中。换而言之,这些企业也是为区域限制的。然而,在服务业中的区域限制性并不意味着唯一地或更显著的本地导向,因为这些服务也可提供给非本地居民。CASSON将跨国企业定义为“一家通过在一个以上的国家经济中进行生产以增加自身价值”(1983a,第34-35页)。因为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为了增加价值,而增加价值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所有发生在企业中的活动,无论是采矿业,工业,商业,金融业等行业,其本质都是一种“服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企业都是“服务”企业并且所有跨国企业最终都是“服务跨国企业”。因而,尽管邓宁理论是以生产企业为基础的,但它同样适用于我国商业银行业。

一、基于国际生产综合论的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解释

国际生产综合论又称国际生产折中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邓宁教授于1977年提出的,用于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邓宁认为:以往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各流派都只是从一种主观因素去分析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动因,虽然各有自己的道理,但缺乏全面性。而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是多重的,因此需要一种综合的理论去分析。他指出,决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三个基本因素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基于上述三个基本因素,邓宁对此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分析了三个因素对企业参加国际经济活动方式选择的影响。他指出企业参加国际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进行国际直接投资、从事商品出口和许可证贸易。如果企业只所有权优势,则参加国际火攻的最好方式是进行许可证贸易,把技术专利转让给国外厂商使用;如果企业不仅具有所有权优势,又有内部化优势,该企业最好选择出口商品,因为企业的内部化优势可以用在国内生产中,通过商品出口获得利润,所以企业不要在国外盲目建厂,也不要把专利技术转让,以失去企业优势;如果企业 同时具备了三个优势,则可以选择直接对外投资。公式表示为:

所有权优势=许可证贸易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商品出口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国际直接投资

在对67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内在联系的研究的基础上,邓宁提出了企业国际化中投资的发展周期理论。指出投资的发展周期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既无对外直接投资,也无外国对本国的投资。因为这时国家的经济水平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对外投资的优势,本国基础设施和政策、法律环境欠缺,无法吸引外国投资。第二阶段为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因为本国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提高,区位优势开始显现,吸引外资的环境得以改善。第三阶段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在不断吸引外国投资时,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原因在于本国某些行业具有所有权优势。第四阶段为直接投资净流出阶段,此时吸引外资的投资额明显少于对外直接投资,经济发达国家一般处于这个阶段。投资周期发展理论向人们揭示了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该国经济活动中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弱,并进而决定该国在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中的地位。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基本模型分析[16] [17]

我们首先假定:(1)银行和厂商一样,是具有有限理性的“经济人”;(2)银行占有的生产要素有限;(3)金融市场由国内和国外两部分组成;(4)金融市场的类型是非自由竞争的,即市场包含以下几点:a、要素流动受限制,要素报酬在国家间差别化;b、金融产品流动限制,金融产品价格在国家间差别化;c、各国税负、技术水平、风险系数不一致,且不同市场均存在信息成本;d、有些国家存在金融管制,产品价格(如利率)并非市场出清水平。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银行,和其他企业一样,其经营行为应服从利润最大化原则,用公式表示即为:

maxNRnt=∫0∞e-rt [(PntQnt-PLntLnt-PKntKnt-лnt)(1-Tnt)(1-θnt)]dt. ……(1)

其中,NR=净利润,n=i+j,i=本国,j=外国,j=1,2,3…n,r=平均贴现率,t=时间,Q=产量,P=产品价格,PL=劳动力价格,PK=资金价格,L=劳动力数量,K=资金数量,T=税负(税率),θ=风险系数,л=其他成本和费用。

某一银行在国内和国外要素投入的过程可以描述为:

MRi=αIi+bi ; MRj=βIj +bj ;

s.t. m<0,n<0, TR=Ri+Rj, I=Ii+Ij

这其中,MR为边际收益,I为投资量,TR为总收益,R为收益,则

maxTR的一阶条件为: dTR/dIi= MRi=MRj=0;

由于市场是非自由竞争的,m≠n,bi≠bj,

α≠β

则MRi=MRj=αIi+bi=βIj +bj

∴当βIj <αIi +bi -bj 时,Ij >Ii

也即,当银行国外业务比国内业务存在超额利益(收入更高或成本更低)时,银行投资国外就更有利可图,可以实现净收益的最大化,从而产生国际化经营的动机。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实证分析

根据邓宁理论,企业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种优势共同作用,驱使企业走向海外,并以此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运用该理论对商业银行经营国际化进行分析,所有权优势是指本国商业银行所拥有的,而其化国家商业银行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优势。所有权优势越大,商业银行经营国际化的能力也就越强。内部化优势是商业银行将自己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加以内部使用所获得的比较利益优势。商业银行内部化优势的判别标准是比较利益,比较利益愈大,内部化优势愈大,其最终获得的利润也就愈大。区位优势是商业银行设立海外机构时在区化选择上的优势,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直接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形成的区位优势。如稳定的政治环境,对外国银行的优惠政策,利润率高,有世界金融中心等。间接区位优势是宗主国的某些不利因素形成的东道国相对区位优势。如存贷利差小,利润率低,宗主国对资本国际移动限制等。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所有权优势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是从专业银行转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很长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过程。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更是起步晚,发展落后。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世界市场在各个国家融合,国际一体化趋势不可避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发展起步晚,要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参与世界经济是大好机会。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又是我国实现经济飞跃的又一个机遇。在这样一个大好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化经营,无论是对商业银行自身还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客观的必要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完善,我国银行基本实现了商业化和市场化,为国际化经营准备了条件,其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在:

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90年代中期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后,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稳健的势头,每年经济发展都不会低于7%的比率,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拉动了国内投资和消费,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消除通货膨胀的保障。几年的国有企业改革,把企业推向市场,提高了企业的效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失业人员提供了生活的保障,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金融市场得到发展,利率和汇率正逐步实现市场化,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的利率和汇率日益形成;金融体系越来越完善,中央银行的职责更加完善,金融监管加强。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制度的完善给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后盾支持。

2.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性优势的进一步拓展,是加快银行业务经营国际化进程的基础。纵观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现代商业银行业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并在金融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与自身所具有的优势直接相关。一般来说,这种优势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银行内生性的体制比较优势,包括明晰的银行产权制度和完善健全的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以及银行经营扩张的内在冲动;另一个层次则是银行经营业务的比较优势,具有表现为银行已取得的国际声誉和财力、业务专长、经营规模、信息服务优劣等。[18]体制性优势是业务优势得以展开的基础,而业务优势是体制优势的外在表现形式。

我国经济金融改革是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的改革。尤其是近年来在转变专业银行传统运行机制的同时,发展和新建了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商业银行。虽然起步晚,但一开始就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体制模式构建,因此在业务经营、金融创新等方面显示了强大优势,也更易于与国际金融市场及其业务经营运作规模接轨。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体制的基本特征是股份制,其资本结构和形式以国家、地方和企业出资为主,由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利益的多元化要求,因而对加速银行资本积累和实现市场化经营起到了积极作用。从长期来看,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不断加强和完善规范经的股份制改革将是今后我国商业银行工作的重点。实践证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资金实力,经营规模虽然还不足以与国际上的跨国银行、国内的专业银行比美,但只要产权关系得以明确界定,责权利真正落实,就能从根本上保证银行经营的高效化和灵活化,使商业银行广泛开展国际化经营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专业银行商业化的加快步伐,我国银行业携手走向世界也不是遥远的事了。

也应当承认,实行国际化经营,有一定风险,但风险不只是国外有,国内也有。在一定意义上,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和外资银行的全面冲击,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家银行都面临风险和挑战。[19]风险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没有风险和压力,也就没有动力,就是最大的风险。应当正视风险,驾驭风险。唯其如此,才能克制和防范风险,赢得成功。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化优势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地位,决定其内部化优势较强,实现经营国际化目标明确。《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后,我国商业银行以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为目标,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从事经营管理的地位。由于当今世界各国对资本的国际流动还有许多壁垒限制,国际银行业利润未实现平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将会以追寻比较利益,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把自己的所有权优势进行内部化使用。因为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实行跨国经营,利用这一优势所获得的比较利益肯定大于用其他方式所获得的利益。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日益强烈的今天,入世对中国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WTO提供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1)最惠国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也给予所有缔约方。在国际贸易中,最惠国待遇是指签订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的一方在贸易、关税、航运、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任何第三方的减让、特权、优惠或豁免时,缔约另一方或其他缔约方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待遇。(2)国民待遇原则。国民待遇是指在贸易条约或协议中,缔约方之间相互保证给予对方的自然人(公民)、法人(企业)和商船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同等的待遇。就是把外国的商品当作本国商品对待,把外国企业当作本国企业对待。其目的是为了公平竞争,防止歧视性保护,实现贸易自由化。(3)无歧视待遇原则。无歧视待遇原则又叫无差别待遇原则,是WIO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它规定缔约方一方在实施某种限制或禁止措施时,不得对其他缔约方实施歧视待遇。无歧视待遇的原则要求每个缔约方在任何贸易活动中,都要给予其他缔约方以平等待遇,使所有缔约方能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贸易。(4)互惠原则。互惠是指两国或多国之间在贸易利益或特权方面的相互或相应让与。互惠原则体现在关税、运输、非关税壁垒方面削减和知识产权方面的相互保护等。(5)关税减让原则。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是国家管制进出口贸易的两种常用方式。与名目繁多的非关税措施相比,关税的最大优点是它具有公开性和可计量性,能够清楚地反映关税对国内产业的保护程度。在WTO中,关税是惟一合法的保护方式。不断地降低关税是WTO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目前,关税的总体水平,发达国家大约在4%以下,发展中国家约为10%左右。(6)取消数量限制原则。数量限制是非关税壁垒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政府惯用的手段,常被用来限制进出口数量。WTO倡导贸易自由化,主张取消任何非关税壁垒。数量限制的主要形式是:配额、进口许可、自动出口约束和禁止。(7)透明度原则。贸易自动化和稳定性是WTO的主要宗旨,而实现这一宗旨,有赖于增强贸易规章和政策措施的透明度。因此,WTO为各缔约方的贸易法律、规章、政策、决策和裁决规定了必须公开的透明度原则。其目的在于防止缔约方之间进行不公平的贸易。透明度原则已经成为各缔约方在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中应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涉及到贸易的所有领域。WTO的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包括金融在内的所有服务行业。根据这些原则和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的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中国承诺加入WTO五年内使外资银行获得充分的市场准入: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外币业务将立即开放到中国居民;加入WTO两年后,外资银行的本币业务开放到中国的企业;加入WTO五年内,外资银行业务经营的地域限制要取消;加入WTO五年后,外资银行的本币业务开放到中国的居民,外资银行获得国民待遇。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很好地适应并利用这些原则,走向海外,将这些原则内部化为自身优势。

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开设了大量的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中心的活动。就中国银行来说,已经在全球16个国家的地区开设了40多家分支机构,其海外机构的总产值、存款总额、放款总额都比80年代初增加了20多倍。[18]

我国证券融资的发展也日趋国际化,国内金融机构多次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这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走上了筹资证券化的渠道。

汇率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市场化趋势加强,改革了外汇管理办法,建立了外汇调剂市场,为商业银行国际化提供了市场便利。

我国的银行还加入了一些国际性金融组织,加强了与国际金融组织、外国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联系。比如中国农业银行就参加了亚太地区农贷协会和国际农业信贷联合会;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参加了世界万事达卡集团。此外,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还与许多国外大银行建立了相互代理关系。

分析我国当前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我们可以运用邓宁教授的对外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根据该理论,我国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800多美元。正处于对外投资发展模型的第二阶段,即吸引外资大于对外直接投资。从1980年到1990年的10年,我国吸引外资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对外直接投资,1995年,我国吸引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东盟国家的平均水平。近几年随着外资的进入,我国的企业通过与外商合资生产经营,学习了不少先进的管理经验,有些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也建立起来了,即使那些没有直接与外商合资合作生产的企业,也在外资的压力下提高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外资客观上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经营潜力。[20]因此,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明智之举。而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外资直接流入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带,因此这些地区应该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当前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活动,参与国际直接投资,走上国际化道路,是可行的,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优势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誉,决定其区位优势较明显,实现经营国际化待遇优越。改革开放十余年来,我国已逐步放开对外国银行进入的限制,外资银行在我国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按照国际对等原则,凡是进入我国的外国银行,其宗主国也应允许我国银行进入其国内,并给予至少等同于他们的银行在我国获得的优惠待遇。目前进入我国设立银行机构的国家主要有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和港澳地区等,它们一般都是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而且还有一个或几个大的国际金融中心,这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都是直接区位优势。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各种金融管制、限制都会放松,并直至取消,这虽然使商业银行的间接区位优势缩小,但却提高了我国的经济金融开放程度,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誉,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国际化。

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国际经济金融理论与实践表明,一国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中的实力地位不仅与自身的境况有关,更重要的还取决于这个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以及为银行开展国际化经营创造的条件。这是因为“国内银行金融市场历来是各国政府干预和管制最多的产业之一” [21],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就一国而论,影响其参与能力的因素主要有:(1)对外贸易和投资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地位;(2)拥有足够的或必需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信息等高质量的专业服务;(3)拥有奉行经济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4)自由兑换的货币和符合国际规范的企业与会计制度。[22]

我国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外向度也大为提高,已开始具备上述要素中的基本成份;尽管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已使我国的银行业走出国门成为可能。

首先从市场条件看,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积极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沿边首市一直到内部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加入WTO,开放局面更加扩展。金融市场以及其他要素市场的成长、发育也进入大规模、广辐射、规范化、网络化的新阶段,一种国家宏观调控下的以市场运行为基础的经济体制正在形成。[23]同时,通过对外开放,不仅引进了众多先进设备和技术,引进和利用了大量的外资,而且对外贸易规模也迅速扩大。我国银行业推行国际化经营是适应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从物质条件看,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有了扎实的物质基础。与此相应,我国的银行体系不断完善,一些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沈阳、武汉、重庆已成为资金、商流、信息的交汇中心。此外,由于我国资金市场初具规模并已逐步呈现买方市场,且需求弹性快于供给弹性变化,也就使银行投资、融资实现国际化经营具有物质保障。

再次从政策条件看,金融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构筑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金融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实现银行利率的市场化、业务品种的多样化、经营管理的科学化、业务经营的国际化、宏观调控的间接化、运行机制的灵活化。当前,我国的金融改革以及其他领域的配套改革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新阶段。外贸、外汇、财税等项改革正在付诸实施,同时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了境外投资和境内开放外资银行、金融机构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改革政策和措施的陆续到位,将大大促进我国经济与国际惯例接轨,为我国金融国际化提供政策保证,这也就说明我国银行实行国际化经营的宏观政策环境越来越好。

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具有独特的人文优势。华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目前在海外居住的华人约有5500万之多,他们手中的流动资产达2万亿美元,其从事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产值规模更不容忽视。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效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要求到祖国来旅游和投资,一部分海外华人还要求回归故里,到大陆来定居。[24]海外华人手中资金在中国的流入和流出客观上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尽快实现国际化,和国际接轨,以更好地为海外华人提供服务,也为我国经济、民族的发展服务。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对策分析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所有权方面的对策

(一)变革产权制度

经济进步的取得来自于找到一个更好的行动组合或一个更好的协调机制即产权制度。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说,产权制度是人类的创造,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经济绩效的决定性因素。产权制度是统一人们思想与行动的工具,[25]产权关系明晰是一家银行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一个企业制度建立的基本前提。[26]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国有独资公司是针对少数特殊行业而言的,商业银行属于竞争性行业,不必采取国有独资股权,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不存在法律障碍。国有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在各自系统内选择几家条件好、市场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分行先行包装上市,将其改造成总行控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银行,然后在条件成熟时,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的股份制改造,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二)改革经营机制

主要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和人才创造机制。在国有商业银行总分行管理层,实行以责任工资为基本的分配机制。就是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和每名员工的职责范围,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责权对称、各负其责。在经营部门,要以利润作为主要考核目标,考核结果真正与个人收入挂钩。[27]同时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做法,为全行员工设计战略性培养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多层次地为员工提供定期培训和岗位轮换机会,通过市场配置专业性人才,逐步建立人才创造机制。

(三)推动并购重组

积极推动商业银行通过并购重组,培育国际化的大银行,在巩固和发展国内银行业务市场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银行业竞争,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当前,在商业中仅中国银行的国际化程度较高,但与国际银行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应通过扩充资本实力,以国际并风和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扩大服务领域,增强其跨国经营能力。中国商业银行也应通过各种形式,拓展海外金融市场,逐步发展为以国内市场为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超级国际银行。[28]

(四)创新业务品种

现代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迅速,占其业务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国际业务包括对进出口商的贸易融资、外汇买卖,国际债务的承销、对境外企业或境内外资企业贷款以及在国际短期货币市场的交易等。商业银行组织机构的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强。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创新国际业务品种,将业务范围扩展到全球,冲出国门,走向世界。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国际银行的传统业务,如参与外汇市场交易、国际贸易融资、银团贷款等,其获利空间日益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侵占,竞争优势越来越重要。为此,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大国的银行家们纷纷致力于业务战略的调整,其明显标志是国际银行业的业务日趋多样化和全能化,即在银行、信托、证券等业务领域里界限日益消失,银行既可从事银行业务,又可经营信托、投资、证券等更广泛的业务。我国在跨国经营方面也应积极进取,大胆进行业务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目标是建设成现代跨国银行。现代跨国银行开展的业务很全面,主要有:(1)零星存款业务,由其遍布全世界的分支机构吸收当地存款。(2)货币市场业务,是跨国银行投放剩余资金和筹集贷款资金活动场所。(3)贸易融资业务,是商业银行为公司开展对外贸易提供资金和各种金融服务。(4)公司贷款和政府贷款,即是对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和某些国家的政府提供贷款。(5)外汇业务,是办理外汇买卖和代客户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各种抵补活动。(6)投资业务,是商业银行承购和配销国际债券的业务,包括为客户(含政府)发行债券提供咨询服务。(7)信托业务,是商业银行受客户委托,代客户管理资金和进行资金的投资,或代客户将其存款进行国际贷款,风险由客户承担。在跨国银行的业务中,最重要的是经营国际辛迪加贷款,辛迪加贷款可以满足一些国家的政府和跨国公司对巨额资金的要求,且可以分散有关商业银行的风险。[29]

我国商业银行进入国际市场,可以根据需要和具备的条件适时开展各种业务。从我国经济情况看,今后五年的主要业务有:

1、开展在海外筹资的有关业务。根据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海外筹集资金,相应开展一些银行业务:一是组织和参与国际辛迪加贷款,为国内建设项目筹措相当规模的资金,同时可以学习更多更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并建立与国际同业间的协作关系。二是进入国际债券市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筹措中长期建设资金。三是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市场,开展中短期商业票据和同业拆借业务来筹集中短期建设资金。四是同时开办为上述筹资活动分散风险、规避风险的各种配套金融业务。

2、开展为国际贸易服务的有关业务。在有关民办贸易中心城市和周边贸易国家城市设立的分行,要积极为中外贸易服务,这些业务有[30]:一是为进出口提供融资,开展进出口押汇、出口打包放款、进口信贷和出口信贷。二是为进出口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开办国际托收,跟单信用证、保函、国际保理、福费庭业务。三是为进出口商提供金融信息咨询业务,利用汇率和利率进行套汇、套利、互换、套期、掉期交易业务。

3、开展对外投资服务的有关业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要在积极利用外资的同时,从战略的高度推动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从日本等国银行、公司国际化的经验看,现代跨国银行不仅仅是为跨国公司提供传统的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融资、结算、担保等业务,而且是积极的参与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经营活动。其提供的金融服务有:提供跨国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所需的短期资金贷款,提供跨国公司大中型项目投资和收购兼并所需的中长期资金贷款,代理发行和买卖跨国公司的各种有价证券,提供跨国公司所需的各种金融信息咨询等等。[31]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融合,将是立足于国际经济舞台的重要举措。

(五)强化科学管理

有了科学的管理,企业才会形成有机的整体,形成整体合力,产生最大的竞争力。通过科学的管理,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是使全员把握共同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每个人的奋斗目标应是通过一定的付出而可以达到的,否则将会在人们心中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二是能够使已有制度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科学的管理实际上是制度实施的前提与保障,通过科学的管理落实制度,要对制度实施产生的后果进行周密分析,最大限度地避免消极影响,发挥制度的最大功效。在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由于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动荡与复杂,管理的作用也就更加突出。

(六)创造和谐氛围

高能的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是要在一定的环境下施行的,需要人们主动地去接受制度的约束,适应管理的要求,否则,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制度与管理强加于人,二者均不会产生预期效果。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最为迫切的,与国外银行相比,毕竟还存在许多缺陷,以和谐的氛围表现出的“人和”将对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塑造以共同理想与追求的企业价值观念来凝聚人、团结人,要坚持以事业发展、提高福利待遇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有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形成健康向上的凝聚力,我国商业银行事业发展就有了基础。

(七)树立四大动态理念

(1)新的发展观——研究市场定位,取得局部优势;注重开发业务,向全能化过渡。新的形势、新的压力下,树立新的发展观,实现观念变革,增强竞争实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增强自身实力,在金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增强自身实力首先必须尽快实现经营观念的更新。传统业务的获利空间越来越有限,要实现以往注重存款客户而忽视贷款客户、重视传统业务而轻视新兴业务的固有观念向存款与贷款并重、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并举的新型经营观念的转变。[32]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迅速提高“两率”,一是经营效率,二是市场占有率。要提高这“两率”就要根据自身的明确定位,坚定地加在力度走下去,并迅速在短期内取得局部优势,首先在市场立足,否则没有市场便奢谈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单一业务的经营模式不可能有生命力,全能化经营应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当然,全能化经营在银行业发展史上既创造过辉煌,也曾伴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因此,实现全能化经营需要度体量身,合理定位与选择,根据自身条件与监管要求分步推进。

(2)新的资源观——运用新技术,创造名品牌,注入新理念。我国商业银行要对技术、品牌、资产有新的认识,认识到技术、品牌是资源,资产也是资源,在实践中对这一认识逐步加以深化并最终得以运用。资源是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时代,大力开发运用新技术无疑将对自身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创造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金融工具。我国商业银行要赢得企业与社会公众广泛的认同,除了要改变落后的经营设施与经营环境外,还必须在培养优势产品、特色服务方面下更大力气,最终创造出知名品牌,深植企业与公众的心中,释放出更大的潜能。

坚持资产是重要资源这一新观念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遗留的资产质量不高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优化资产存量,改善资产质量是应成为发展的新理念。经营规模的扩大是当前发展的基础,结构的合理与优化是未来长远发展的先决条件,在扩大规模、增强资金实力与竞争能力的同时,商业银行要努力做好自身资产存量的优化工作,以此改进资产质量,为未来发展增强后劲。优化资产存量的核心是压缩无效资产规模,增加盈利资产规模,要加大不良资产的消化、转移工作,为提高自身资金运用效率、增强获利能力创造有利条件;要根据资金来源情况合理确定资金资源配置,同时增加信誉度高的债券资产持有量,既可以在安全的基础上增加收益,又可以作为流动性储备,确保流动性需要。

(3)新的竞争观——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坚持既竞争又合作。现代金融竞争是全方位的,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商业银行要全面参与竞争,首先要找准优势,既要认识亚当.斯密指出的绝对优势,也要准确把握李嘉图提出的相对优势,更要高度对待迈克.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我国商业银行的优势是机制灵活,能够根据市场需要及时开发新产品并迅速供给到市场之中,提供针对性的有效服务。在严峻的竞争形势下,经营创新不可少,风险防范不可无,在金融风险频繁出现的环境下,预防和控制经营风险是当前的一项核心工作,我国商业银行要通过健全内控机制,构筑起抵御风险的有效屏障,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要求提高全员的风险意识,建立起事前的风险控制措施,要根据职责分明、权责对称的原则建立起有效的权利制衡机制,在银行内部重要部门实行权力分解,对内部重要岗位实行定期轮岗制度,要切实发挥内部监管机构的应有作用,抓好已有制度的落实,通过有效的监管消除风险隐患。[33]

正是由于认识自身相对优势和明显劣势,在加入WTO,共同应对外资银行进入挑战的时刻,商业银行与国内银行同业携手合作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银行业整体发展壮大的形势所迫,合作是为了提高整体的综合竞争能力,是为了给中国银行业创造属于自身的蔚蓝天空。[34]在强调面对竞争的同时,商业银行要寻找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市场、开发新产品,实现共同发展道路,这是新形势下新的竞争观念应有之义。

(4)新的服务观——树立新的营销观念,赋予金融服务更丰富的内涵。面向新世纪,商业银行必须树立新的服务观念,一方面变传统意义的柜台服务为新型营销观念,变过去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为依靠灵敏信息的主动服务,通过改进服务吸引客户资源,另一方面要赋予金融服务更为丰富的内涵,通过拓展业务来真正改善服务以此建立起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银企关系。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必须营造信誉环境,确立信用地位与信用制度,这是提供良好金融服务的前提,同时要坚持走精简、高效的集约化经营道路。集约化经营简单地说就是以经营效率的提高实现经营效益的增长,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人,在于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要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努力为未来发展培养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八)加强风险监管

银行开展国际业务,非但面临普通的金融风险,而且由于国际金融市场比之国内金融市场复杂,使防范风险对国际业务显得更加紧迫。进入90年代,国际银行界爆发了一系列金融风潮。1991年7月,由于国际商业信贷银行(BCCI)蓄意隐瞒借款和债务上的亏损,英格兰银行宣布停止其属下两家银行的营业并冻结其资产。紧接着,BCCI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的机构也相继被关闭,最终导致了世界性清盘。这一事件被称为“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丑闻”。 [35]1995年2月,具有233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亦由于大肆投资日经指数期货,在短短数周内损失10多亿美元而被迫关闭。时隔半年,日本著名的大和银行也由于在美国的债券投资失败而被勒令停止营业,最终丧失了在美国的经营权。[36]

从上述两个案例看出,现代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业务面临种种风险,主要为:一是信用风险,即借款人的信用不好,银行面临对手违约或无力履约的风险。二是市场风险,即利率、汇率或证券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包括市场波动导致当事人无法平仓,流动性资金不足,以致合约到期无法支付,利率、汇率的起伏导致资金的大进大出等。三是营运风险,即由于监控与信息系统缺陷引起损失的风险。这些金融风险严重影响一些银行的正常营运,有些银行被迫倒闭或被勒令停止,给银行的客户带来巨大损失,影响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同时也影响所有国银行业的信用评级。[37]如日本连续发生多起金融风险,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用评级已开始下降,筹资成本逐渐上长,给整个日本银行业的形象带来阴影。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研究
跨国银行经营中风险迭起,成因很多,既有金融自由化的宏观大背景,又有金融创新和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冲击,但从银行自身的角度考虑,则显示了银行内部管理尤其风险监控和防范机制与变革中的国际业务不相适应的窘境。

上述金融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经营风险意识薄弱,过分追求利润与规模,缺乏内部控制与自我监管。1972年创办的BCCI,资产规模高速膨胀,机构网点迅速扩张,到1989年,其资产规模已高达200多亿美元,机构网点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其“欣欣向荣”的背后,却是靠各种异常或违法手段,如行贿、作假帐等来支撑其超常规发展的。[38]巴林银行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与监控制度,但巴林伦敦总部出于对高额利润的追求,无视内部监控系统发出的警告,无视里森一手包揽新加坡分行交易与结算这一重大风险隐患,结果遭致巨额损失。[39]大和银行纽约分行执行副总裁井口俊英,同时负责该分行的证券交易和托管业务以及一些与此有关的后线作业,从而为他利用客户和银行的资金创造了机会。[40]

国际银行业风险,为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扩大对外开放的中国商业银行带来诸多启示:

1.强化风险意识,正确处理好盈利性与安全性的关系。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意味着优生劣汰。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金融同业竞争激烈,这不仅存在国内同业竞争,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银行走向世界,各国银行来中国设点,同时还存在国际同业竞争。在过去的粗放经营中,我国各银行机构网点大量增加,资产规模迅速扩张,有的甚至不惜血本无序竞争,片面追求利润与规模,以致于风险资产大量增加,各类案件大幅上升。这种状况令人甚忧。[41]商业银行应坚持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但是应正确认识这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能偏重盈利性而忽视安全性,盲目竞争而轻视风险,应从巴林银行、BCCI等片面追求资产规模、机构网点、高额利润中吸取教训,在保证资产安全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2.建章健制,完善内部监控体系。这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基础。各银行要形成多层次的内部监控体系,包括业务部门的自我约束、会计部门的检查和稽核部门的监督等。这些都能以各项规章制度来强化内部管理。业务部门应制定安全、可靠、有效的业务操作流程,严格分工,合理授权,相互制约,自我约束,包括正在推广的“审贷分离”等。会计部门应担负起检查把关的职责,杜绝异常或不合理业务的发生,保证业务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稽核是对业务与会计部门的再监督,应进一步提高稽核的独立性、权威性,完善稽核手段,促进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

(九)加速科技创新,开展网上银行业务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传统的富丽堂皇的厅堂坐店式服务将逐渐萎缩,经营的规模也不再是一种绝对的优势,竞争的胜负将首先取决于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金融电子化水平的高低。可以预见,未来几年谁能最早建立起电子化、网络化的金融服务系统,迅速将信息技术渗透到金融服务中去,谁就能最早确定自己的客户市场;谁采用技术最先进,金融工具配套最齐全,能最简便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谁就能成为金融业的优胜者。

网上银行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等多种优势。[42]有数据表明:在美国,传统银行系统每笔交易平均成本达1.08美元,而采用网上交易,每笔交易的成本将会减少到0.13美元,成本降低达88%;传统银行业务成本占收入的60%,而网上银行的成本只占业务收入的15%。[43]在电子商务时代,网上银行的更大优势还在于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提供自动化的互动服务,这对稳定优质客户群,保证客户忠诚度的作用极大。作为新生事物,网上银行所展现的良好前景,使之成为众多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共同选择,这对新兴商业银行无疑有着更大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在中国,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要在传统银行发展模式基础上提供新的服务,必须经历从管理理念到经营模式的转变、从店面的有形到无形的交替的过程,旧有观念和物理投入的压力,加上沉重的人员负担,无疑是网络化服务发展的重大障碍。而这些方面正是新兴商业银行的优势。[44]因为新,他们可以直接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新的展业模式构造发展蓝图,通过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以小的网点规模、精的人员结构、新的技术手段和业务产品为客户提供便捷的、个性化的全面金融服务。

从国际竞争角度和市场进入阶段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金融电子化应用水平相差仅几年,我国新兴商业银行的机遇还在于省缺了测试市场的机会,从电话银行、数字化客户终端到互联网循序渐进地发展过程可以化解消费者上网交易的心理障碍,减少直接发展网上银行的成本。[45]

作为21世纪银行的主导经营模式——网上银行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生活的大局和整个银行业竞争的走向。面对这个挑战,与国内外商业银行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我国新兴商业银行,应当抓住这一重新洗牌的机会,果断决策,迅速运作,以网上银行为发展契机实现跳跃式发展,为积极参与新世纪国际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实行市场化的人才战略,积极培养银行所需要的高级人才。

金融人才市场化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世界金融业的诸多发展变化,向我国金融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世界银行调查报告指出,当前银行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把自己从传统的存款和贷款的中介转化为资本市场上投资和资本使用之间的“金融工程师”。培养我国合格的金融人才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首先,要加强对银行员工的培训。现代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光靠以前学习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银行业务的需要,在工作中学习成为一种工作生存的手段,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员工能迅速作出调整,通过提升自己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培训是银行为员工提升自己提供的有利途径,通过培训,员工可以提高经营风险的意识,能运用最新的科技知识手段从事金融管理活动。其次,要积极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专业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精通金融理论和国际金融业务,又要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要培养一批懂得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和财务的金融人才,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对国际型人才的要求。再次,要加大商业银行研发机制的建设力度,把业务操作和研究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衍生工具,加以吸收借鉴,开发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特点的新型金融衍生工具,满足市场的需要,有条件的银行还可以在同行业内或地区内成立研究开发院,组织专门的研发活动,这个过程也是对银行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45]最后,要完善高等院校教育,根据跨国银行的实际需求,确定人才的规格、档次和类型,开设跨国银行需要的专业课程,重点培养金融管理、技术、财会、销售、法律和外语方面的专门人才,使其既懂得国内外金融动态,又具备现代化金融理论和金融意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的方式,在高等院校内开设专门的银行班、金融班等,重点培养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同时可以有计划的安排银行的员工到这些专业班进行短期专业培训,推动人才向复合型发展,提高竞争力。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化方面的对策

商业银行内部化要求银行关注自身业绩与信誉,积极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拓展合适的业务。同时导入 CI工程,培育良好形象。[46]

1.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经营组织形式

跨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和组织形式主要有:海外分行、代表处、附属行、国际银行业设施等,这几种组织形式,在法定投资额、业务控制权、业务灵活性等诸多方面均有所不同。究竟选择何种类型的组织形式,J·温格尔(Janter Wengel)从区位的角度分析认为,在进入新的国家和地区之初,为了解当地市场行情和业务发展前景应设立代表外:在需要开展实质性业务经营时,可将一些条件成熟的代表处升格为分行;在取得丰富的市场经验与当地金融机构建立广泛联系的基础上,可通过合资方式入股国外金融机构。[47]目前70%以上跨国银行均用独资的分行或代表外的形式进行经营,以确保决策系统的高度集中和对各分行的全面控制。[48]

从理论上讲,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应采取分行或代表处的形式。但就整体而言,从银行业的现状以及我国金融管理体系看,从上述几种形式的申办难度、所需时间、成本、配套条件以及生存能力分析,我国跨国银行在发展形式上还是以因行而异、殊途同归的战略为宜。具体而言,实力雄厚、海外分支机构多,国际化经验丰富的中国银行,可一步到位,直接采取以独资的代表外和分行为主要方式,以控制多数股权的附属银行为补充方式的战略;而海外分支机构不多,国际化经营经验不足的其他商业银行,则应分步到位,即先采取以控制多数股权的附属行为主,然后逐步过流到独资的组织方式,最终达到便于总行对海外机构进行管理和有利于总行经营战略目标实现的目的。

2.进行CI策划,强化商行国际形象

银行经营的是钱币,提供的是服务。[49]CI策划工程,实际上是一个找出优势,找出不足,整合优势资源的调研开发过程。 银行业很讲究知名度和信用度。银行形象可以说是代表了银行对各界期望的承诺。在激烈竞争的金融行业中,平庸的形象、没有个性的形象就不容易脱颖而出。中国各大商业银行的VI识别具有差异性,各有风格,但部分银行只有VI基础系统,VI应用系统并不完备。然而,中国商业银行没有MI思想系统,对外广告语缺乏个性及特色,文采力度不够。同时,中国商业银行没有自己的吉祥物,亲善形象欠缺。

我国商业银行CI系统首先应该从MI思想系统策划入手,找出与各银行的不同点及新颖性。

MI思想系统内容还包括了经营宗旨、经营优势、经营原则、经营策略、经营使命、发展目标、事业目标、服务主题、服务卖点、对内文化风范、对外文化风范、其它广告语、专用广告语、公关语言、企业格言、等标语内容。这些思想标语要建立在个性的基础上,具有商业银行的不同特色与不可模仿性。整套MI思想系统内容产生后,还要变成银行员工看得见的座右铭,实现来往客户的企业思想看得见。要将MI视觉化。

好的CI策划设计,还要有好的导入实施,CI才能发挥真正的功效。从作业开始就立足于应用,强调其功效性、不搞花架子。整个策划过程,既有开发计划,又照顾实际情况,可以采取急用部分先设计、先导入的做法。

配合MI、VI开发,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BI企业文化建设也应该同时展开。企业文化的重点要放在跨文化沟通上。进行国际化经营必须适应东道国的文化。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区位优势方面的对策

无论选择哪种布局类型,国有商业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时,都必须结合区位优势选择特定的目标市场,在发挥区位优势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要坚持实施以下四大战略。

1.循序渐进战略。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也同样如此。与国际同行相比,我们正处在起步阶段、学习阶段,实行市场化的同时面临着国际化的压力。因此,我们只有虚心学习,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认清对手,认清自己,熟悉国际规则、国际环境,而这无一不需时间。国际化的目标是一个长远计划,有一个时间问题。

2.地域扩展战略。这是国际化面临的关键问题,国际化进程实际上也就是走出去的过程。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是国际化的基础。好的地域战略,可以使我们在求得利润时,最大可能地规避风险,这是企业经营的首要原则,也是企业自身的内在要求。从现在的形势来看,国际化地域应分以下三步:首先在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开展业务。一则可以了解最新的信息,二则也可以向领先的同行学习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经验。其次重点放在发达工业化和新兴的工业国家,在这些国家有相对健全的法制环境和政治环境,风险较小。最后,在时机成熟时可以面向东欧等转轨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在以上的步骤中,应以华人居住区为主。

3.组织发展战略。包括两方面: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和国际组织结构的调整。其中内部组织结构调整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改革现有产权制度我国国有银行与国企一样存在产权缺位、产权虚置问题,必须利用产权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适当地实行部分的产权转移,股份制改造,法人责任制,承包经营等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改变目前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商业银行自身实力,提高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2)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借鉴同行的先进管理经验,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化实体。 

4.区位发展战略。

谓区位战略,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区位优势,选择海外机构的地区分布。[50]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环境和金融管制程度,以及海外金融机构设立处的位置是否为国际金融中心,离总行客户的远近,进出口的便利程度等几个方面。[51]区位优势有助于银行获得一定规模的零售业务、批发业务、风险资产管理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较低程度的金融管制,能提高银行经营业务的自由度,降低市场进入成本,获得成本优势;稳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环境,能减少银行经营的非市场性风险。

从区位优势看,我国银行实行全球性区位战略应向以下国家和地区倾斜:向国际金融中心倾斜。这些地区包括纽约、伦敦、东京、法兰克福、苏黎世、新加坡、香港、巴哈马、巴林等。这些地区不仅金融管制程度低,而且具有巨大的市场规模,进入成本和运营成本较低,且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金融创新的步伐。向与我国有密切经济贸易往来的亚太地区倾斜。亚太地区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最快,贸易和投资潜力最大的地区。亚太经合组织的18个成员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0%以上,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56%,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6%。更重要的是,亚太经合组织1994年的《茂物宣言》和1995年的大阪会议推进了这一地区中的发达国家不迟于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迟于2020年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这有利于银行的市场进入和降低运营成本。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我国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的国家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倾斜。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独联体、中东、非洲、南美、东欧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正处于调整阶段,虽然金融管制程度较低,但风险较大,故在进入这些地区时应持谨慎态度。向华侨聚居地区倾斜,在这些地方设立分支机构更容易打开市场。中国银行最近成功地将其在香港地区的10家银行重组为一家当地注册的银行,即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重组后的中银香港将形成规模效应和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优化中国银行整体战略和海外布局。

5、国有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应依法经营,接受东道国有关部门的监管。在现实经济中,跨国银行国际活动的增加,不仅对东道国金融业产生巨大冲击,而且给东道国政府金融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干扰,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因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对银行业特别是跨国银行实施严格的金融监管。国有商业银行要顺利推进国际化,必须严格遵守东道国有关法律法规,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管。首先,要分清东道国与母国对跨国银行的监管权限。根据《巴塞尔协议》,分行的清偿能力监督由母国当局负责,但子行的清偿能力监督由东道国和母国共同负责,合资银行的清偿能力监督由东道国负主要责任。在流动性方面,分行的流动性管理由母国与东道国共同负责,子行和合资银行的流动性监督由东道国承担。其次,国有银行还应了解不同东道国各自的监管体制及法规。这是因为各国政治、经济与社会体制的差异,决定了其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差异。例如,英国是中央银行独立行使金融监管职能,而美国实行“多轨多元”监管体制即联邦各州都有权对金融机构注册发照并实施监管,金融监管职能可由若干个监管机构共同履行,但一家金融机构主要受一家监管机构的监督与管理),日本金融监管职能则是由财政部履行。第三,要了解东道国对外国银行的审慎监管方式与标准。在欧盟,要求新进入欧盟市场的银行最低资本为500万欧元(折合600万美元),并强制性地要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的标准,对银行流动性比率及外汇风险管理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美国则要求新银行最低资本为200万美元,除了要求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外,还要求银行的杠杆率至少为4%,并对银行的流动性与外汇风险建立指导方针并逐案评估。各国对外国银行实施监管的目标、态度、手段、内容等不同,都会对国有银行海外经营带来影响,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只有在进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按照当地法律安全、稳健地经营,才能最大程度地享受国际化带来的利益。

结 论

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为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自90年代以来我国银行商业化步伐很快,除了四大国有专业银行正向商业银行转变外,还出现了大批股份制银行和其他的金融服务机构,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和国外大型跨国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人才、服务质量、分之机构和设施各方面都存在不足,特别是存在制度性障碍。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世贸组织五年全面向外开放我国金融市场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既拥有良好的机遇,又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国际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首先要全面认识面临的环境和形势,要扩大国外分支机构,加大国际业务,扩展国际业务空间,实行银行业务的全能化、综合化、多元化;要大力培养适合国际化的优秀人才,通过培训、研发、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等方式培养既精通金融专业知识又懂英语、法律、计算机和国际贸易的综合性人才。当然,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关系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成败的关键。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03180.html

更多阅读

银行信贷风险:一个沉重而必须应对的话题

今年以来,一些企业和个人将银行信贷资金通过“类金融化”操作方式投入到民间借贷、房地产、担保公司的现象增多,银行信贷风险日益成为业界热议的沉重话题。为此,我们组织所辖支行对包括所有表内外法人融资客户、个人经营融资客户、各类

消费信贷风险 关于控制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思考

     我国消费信贷的全面推广以1999 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为标志。起步晚和迅猛的发展势头同时意味着消费信贷的风险不可小觑。而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缺少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信贷 农村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

     对于基础庞大但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小银行而言,信贷风险更犹如洪水猛兽,如何巧借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而非照本宣科,走出符合农村和中小银行特色的内部控制之路是广大农村中小银行致力于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农村中小银行的实际经营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

随着农村信用社的深化改革,信贷业务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贷款额来看,增长极为迅速。对于县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信用社潜在信贷风险。那么如何通过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同时完善管理

声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研究》为网友永不言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