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贷款必须有抵押品的传统银行信贷文化正在受到挑战。
从历史上看,过度注重抵押品尤其是不动产的抵押是东亚国家银行界的“传统”。但是,中外金融业的实践表明,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未来中国银行业将付出惨痛的代价,这已经有前车之鉴。
抵押信贷传统
日前,中国央行与世界银行在东、中、西部区域的7个样本城市地区进行的调研显示,87.8%的金融机构认为,中小企业贷款比大企业贷款有更高的违约率;75.5%的金融机构认为,私人企业贷款比国有企业贷款有更高的违约率。在调研涉及的样本城市中,对中小企业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占全部不良资产的比例高达63.9%。值得注意的是,如此高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占比,还是在有担保物的情况下出现的。同时,对50家信贷机构的访问发现,不动产担保明显更受金融机构的青睐,动产担保仅占12%,相应地,由不动产提供担保的贷款平均利率最低,为5.75%。
中国金融业的信贷抵押传统有其存在的现实原因,比如,社会整体信用体系没有建立、可供抵押的金融工具缺乏、金融政策的导向等等。但是,中外经济、金融业的发展已经提出了更现实性的要求,信贷抵押文化难以为继。
负面效应显著
在实践中,“抵押文化”的泛滥对中国银行业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
上面的例子显示:不动产提供担保的贷款利率最低。其中隐含的是银行复杂的行为取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管理的诸多环节已经被许多银行弱化为对贷款企业抵押品价值的评估,而忽视一些更重要的评估。比如,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现金流情况、行业发展前景、市场占有率等等。即使银行有相应的贷款分析报告,有些也是走走过场。有了抵押物,银行就能真正覆盖信贷风险了吗?当然不是。在企业违约时,银行所能得到的只是一些难以处理,同时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维护的抵押品罢了。
银行过分注重抵押品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国内大量从事服务业的企业由于缺乏抵押,很难从银行融到资金,而服务行业的发展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最值得关注的负面效应是“抵押文化”的泛滥可能会殃及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与安全。这并非是危言耸听,尤其对于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的中国。一般而言,房地产是银行比较信赖的抵押品,一些企业和个人纷纷利用房地产在银行抵押,然后再用抵押贷款大量购买地产,把价格炒高后再抵押给银行,如此循环反复。其间,资产泡沫越积越多,一旦破灭,首先祸及银行,进而影响到国家经济。此前国内一些省市的房地产炒作上,上述手段屡见不鲜。从某种意义上说,银行的“抵押文化”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巴塞尔协议的限制
国际银行业对传统抵押方式的质疑也越来越多,这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对银行抵押物的保守姿态中可见一斑。
2006年执行的新协议将严格限制可以用做银行抵押物的种类,这要求已经习惯于实物资产做抵押物的银行将不得不配置更多的资本。相应地,此类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扩张能力也就会受到限制。尽管新协议标准明年才付诸实施,但作为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圣经”,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无疑是中国诸多志存高远的银行必须看齐的标准。
由此可见,当前中国银行业对承袭已久的“抵押文化”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银行业的现实来看,这既是银行业控制风险的自身需要,更是银行业信贷文化的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