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1日,中国保险业将再次面临机遇和挑战。在这一天,中国保险业的最后一块封闭的领域——团险市场,将向外资开放,外资保险公司开设新机构将不受地域和数量的限制,经营范围也将不受限制。“安联大众在上海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成绩,我们也非常希望能把我们的服务推广到全国各地去。”11月6日,安联大众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薄瀚生在杭州宣布安联大众下一步的扩张计划。四大区域、15个分公司,是安联大众进行全国扩张的初步框架。
表现 外资跑马圈地
安联大众只是众多准备在12月11日后大举开疆辟土的外资公司中的一家。仅仅在9月,就有首创安泰人寿、中宏人寿、中英人寿、信诚人寿等数家外资寿险宣布分公司筹建或开业。
绝不仅仅寿险这边“独好”,德国安联、美亚、东京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上海分公司、三井住友上海分公司等多家外资财险分公司,都已向保监会递交了改建成独资公司的申请。
除了放开地域限制外,12月11日中资保险公司业务中的最后一块净土也将失去。
对于中国团险业的未来?熏中美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精算师包虹剑说:“外资险进入团险市场带来的并不仅有竞争?熏还有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服务?熏外资保险还会对本土人才进行培养?熏从而促进这个中国团险市场的发展。”
“外资的进入能改变目前团体保险市场混乱的现状,由于本土化需要过程,至少一两年内外资公司不会抢走很大的市场份额。”
冲击 恐惧渐渐消退
如果说2001年中资保险公司对外资的态度是谈外色变的话。三年的过渡期已经让中资保险公司的恐惧感逐渐消退,但更多强大对手在各个领域的出现仍然使中资保险公司感到了沉重的压力。
“每个月各公司都要在行业协会举行同业交流会,最初只有5家公司的团体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但从11月份开始已经增加到14家公司。”太平洋北京分公司团体业务部的刘颖女士说。
“采取和国内的大型国企合作的方式开设保险公司的方式使股东业务自然成为他们进入团体保险市场的首选。这部分客户的流失对中资保险公司来说冲击很大,尤其是中国人寿。”
保险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确实加快了重点城市的扩张,但在取消地域限制之后是否会全面布点还有待观察。
对于外资保险而言,该业内人士还说,要想建立起经营网络,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一般新设立的保险公司需要5至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盈利。现在的外资保险很多都是中外合资方式,如果扩张过快,还需要等比例增资扩股,中方股东能否承受这种扩张带来的成本和亏损增加还很难说。
团体业务方面,年金市场将是未来竞争的焦点。“随着我国年金市场的逐步建立,年金入市的临近,年金将成为新的兵家必争之地。”新华人寿团体业务管理部市场开发处副经理张艳说。
反应 中资保险谋划反击
与外资保险大举开疆辟土有所不同的是,中资保险业纷纷转变经营模式,由规模经营转向效益经营,产品结构也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并选择了“走出去”——立足已有的市场主体,通过海外上市扩大主体规模,同时储备市场新兴力量。
据了解,本土寿险业目前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以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太平洋为主的第一梯队地位稳固,新华、泰康、太平、华泰、天安等组成的第二梯队成长迅速。今年以来,民生人寿、生命人寿、东方人寿等也相继筹建或开业,将构建成本土保险业的新梯队。
对于中国人寿和太平洋这样的老公司而言,他们则有着另外的打算。“如今我们并不看重市场份额,毕竟这个市场很大,而且外资虽然很希望能进入市场,但它要实现本土化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正是中资公司好好整理自己的团险业务的时候。太平洋的计划是把行业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