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12月11日,对上海的保险业来说有是一个重要的临界点。也就意味着保险领域将进入加入WTO的后过渡期,对外资将更进一步开放。保险的大门敞开了,“狼”也涌了进来。对于普通的保险消费者来说,市场中保险公司多了,保险产品也更多了。究竟这样的转变给百姓带来了什么?
1 百姓看大限后保险
选择更加广泛
石小姐 32岁 某外资公司财务人员
保险市场全面开放后,对于我们百姓来说,我认为最实惠的地方就是个人可选择权增加了。有中资、合资、外资那么多保险公司,各个保险公司在每个产品的设计上又有区别。对于我们普通百姓来说,选择范围更加广泛。与此相对应的是,各个保险公司为了赢得市场,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竞争,产品不仅在设计保险范围方面趋于合理化,更重要的是产品价格也将随着市场激烈的竞争而不断地调整变化。
目前我个人已经有了一份健康险,二份分红险。在随后的时间里,我会比较关注保险市场的变化,一旦有好的险种出现,我一定会再去购买的。
服务更加完善
许先生 45岁 某公司技术主管其实,从心里来说我一直在盼望着保险能够全面开放,不是我崇洋媚外,认为外资保险公司一定比中资保险公司好。毕竟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有竞争才会对百姓有好处。目前国内虽然有不少人寿保险公司,但是真正值得百姓信任的就那么几家保险公司。在购买保险的时候是千好万好,可是一旦出现了保险事故要求保险公司理赔时,就明白购买保险产品的难处了。
保险行业在今年全面开放后,一些有实力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这些服务状况将会明显改善。因为一旦服务质量得不到消费者满意,保险公司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2 业内人士看大限后保险
吴小姐 29岁 某银行工作人员
事实上,当保险市场全面开放时,它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于保险行业,对于我们银行来说也带来很大的压力。毕竟银行和保险都属于金融领域,从经济学上来说,二者在某中程度上是可以替代的。因此,当外资保险公司涌入中国,他们在产品设计与包装上的先进理念,管理的现代化,将使得保险这种特殊产品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将会逐渐赢得百姓的消费心理。
而银行由于其行业的特性,大多数业务都集中在“钞票”的使用和规划上。从近几年的业务分析来看,保险公司从我们的手里抢走了不少资金。而一旦12月11日后,保险业的激烈竞争将拉开序幕,最终竞争的结局是让保险市场更加完善,保险产品更加趋于人性化。这些必将促使我们银行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设计和服务理念,否则必将会受到重击。陈先生36岁某中资保险公司部门经理
其实,作为保险公司来说,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之前我们一直在做准备工作,无论是人才的储备还是产品的设计,以及管理的规范化,都力求打好基础。
12月11日之后,可以说我们与外资保险公司将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一方面给我们的市场竞争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于外资保险,很多保险市民还是比较认可的,甚至有些百姓在心里就认为外资一定强过中资,这些非市场化的因素都迫使我们在营销和服务上进行变革;另一方面,对于外资保险公司来说,他们有很多先进的保险理念和经营模式值得我们去学习,一旦开放后,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必将融入到他们的实际战略中,从而能够促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向他们学习。
3 产品是核心
多年从事保险工作的王先生告诉笔者,其实对于不同市民来说,不管保险市场的保险公司有多少,产品有多丰富,百姓在选择保险的时候最关键的还是需要看产品。购买保险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选择保险公司,而是确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保险产品,在了解自己切身需要的时候,再去选择有信誉的保险公司。因此,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应该注重对整个社会人群的细分,设计出真正能够吸引社会各个不同群体的保险产品。
品牌是形象
由于保险这种产品的特殊性,与其说是在销售产品还不如说是在向消费者销售自己的服务和信誉。甚至一些保险公司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不惜损害自身的实际利益。问其原因,怕事情闹大了,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影响。看看世界500强企业是怎么做的吧,从砸大奔到用毛驴拉宝马的一系列事情发生,似乎给大奔和宝马的品牌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可是细心的人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些事情的发生并没有给二大品牌汽车带来多大的影响,该买大奔宝马的还是毫不犹豫地购买,终其根本原因,因为他们讲究原则,他们的品牌才可能如此深入!
保险公司做品牌,最终还是要从产品去做,从服务去做。妥协只能留给人们没有原则的印象,缺少原则性的企业最终会没有品牌。
人才是关键
从最近的“安泰”诉“花旗”恶意挖角事件不难看出,有限的保险人才已经成为各个保险公司的争夺对象。现在各个公司缺少的不是单纯的销售型人才,他们更需要的是复合型、层次比较高的理财顾问。
从友邦引进的代理人销售模式已经逐渐漏出弊端,试想一下,如果银行的工作人员都像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这样在外面销售基金和理财类产品,见人就说理财,再弄个所谓的陌生拜访,一旦人才把关不严,这样的方式同样会把银行这个高品质的行业信誉降低。
保险竞争的开始也就是人才竞争的开始,优秀的保险人才无论对于外资还是中资保险公司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资源储备。
编者注
保险在中国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它给百姓给社会带来的是平安是保障。当保险行业的大门敞开时,可能我们又要重新再次认识一下我们的保险行业。可能有些东西在我们引入的时候就没有走属于自己特色的道路,就有点缺陷。有些人会感叹,如果保险产品销售没有使用代理人制,使用的像银行一样的柜台销售模式;如果保险的宣传像其他金融产品一样深刻地灌输到百姓的意识中去……如果只是如果,对于现在的保险行业来说,开放可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可以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更加完善我门的金融市场。
实质上,不管是中资保险还是外资保险,对于百姓来说需要的是实惠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对于社会来说,需要的是稳定、优良的经济环境。
背景链接
1992年,作为第一个进军中国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的成员———友邦保险公司获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营业执照,在上海经营寿险及非寿险业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WTO的加入,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发展开始迅速加速。加入WTO之后,新增外资保险公司10家;而在这之前,中国每年新增的保险公司一般为1家或者2家。
按照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外资保险公司地域上的限制很快将被取消,今年12月11日,也就是中国加入WTO3年整,外资保险公司将可以在中国所有城市设立机构。
此外,外资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也将得到拓展。去年12月起,外资保险公司已经可以经营除法定保险之外的所有财险险种。今年12月,寿险业务还将向外资公司全面开放,对外资公司而言,经营范围将拓展至团险、企业年金等新品种。中国保险业大门将全面向外资打开。这些外资保险公司终于能够与中资保险公司一样,享受到了"国民待遇"。
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12月11日可能是中外保险公司开始真正“战斗”的一个节点。事实上,各个外资保险公司早已开始为12月11日后的竞争积极准备。从最近的“挖人”事件到外资保险咄咄逼人之势,国内各家保险公司也有了未雨绸缪的举动。大家心里都明白,“开闸”之后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谁能拥有合适的产品,优秀的人才,完善的售后服务,谁就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国内的保险业起步较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键是应该如何去向国外的一些保险公司学习一些成功经验,将其有效地与自身企业与国情特色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品牌,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