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由于旗下一支骨干营销团队被某外资公司连根拔走,上海某中资保险公司老总在对记者表达着“悲痛”之余,冷言“抛砖”:“等过了今年的12月11日,中资公司的人才大门就更难守了。”
事实上,他的预言只说对了一半:刚刚成立的、乃至尚未正式开始运营的外资公司,抢人胃口何止限于几家中资公司老大,现在看来,只要是在中国内地露脸稍有年头的外资公司,也一并成为被挖墙脚或互挖墙脚的对象。
最新鲜的范例,就是一个月前太平洋安泰市场部高层的集体跳槽风波,随着这位高层一起跳槽的是掌握着保户资料的整个IT部门。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暂告得手的是正在筹建的花旗人寿保险公司。
当然,已经被挖的、正在被挖的以及即将被挖的中国保险人才远不止以上两类。
“从现代保险业的运作流程来看,我国现在急需五大类人才,即经营管理人才、保险业务人才、投资人才、法律人才和技术人才”,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孙祁祥认为,我国保险业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时滞、体制束缚和人才标准的误区、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人才不足,以及培养模式不当。人才匮乏的后果是各个公司不得不加大对既有人才的抢夺力度。
外资保险进入中国本土展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的关键是人才的本土化。中国人寿副总经理李良温表示,尽管从12月11日起,中国保险业在地域、团险、年金等方面对外资全面开放,但人才短缺,尤其是本土化人才的短缺将成为这些意欲急切扩张的外资公司发展的最大瓶颈,“没有人才,光有钱,没用。”
友邦保险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徐水俊也表示,任何一家外资保险公司想在中国立足,必须立足于三个字———本土化,只有成功地实现了本土化才能站住脚跟,再谈发展。中宏保险助理总经理张剑锋表示,在保险业对外地域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网点的扩张遭遇的挑战是如何实现网点业务在各地的“本地化”。开设分公司是否成功,关键在能否找到合适的人来管理。“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才,等于烧钱,公司未来的业务是不会有盈利能力的。”
谈起人才争夺,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和真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作为惟一的本土人寿再保险企业,确实时刻面临着外资新公司的“挖人”危机,但同时她又对中国人寿再赢得这场较量感到自信: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初来乍到的外资公司面临的人才瓶颈不仅在于要力求“中国化”,而是每到一个城市都要力求“当地化”,“比如,适合北京的东西拿到上海可能就行不通。”
张剑锋说,进入不同的市场,需要对当地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每个城市居民的保险意识、对保险产品的购买意愿、对服务的需求等等都不尽相同。物色合适的人选、学习企业文化、贯彻公司理念的人才储备三步曲是每个希望拓展网点的外资公司事先必做的功课。
“保险业的未来最大挑战就是人才不足”,这是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两年来发表演讲时提及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保监会国际部主任孟昭亿认为,在中国保险人才不断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外资保险也需要自身培育大量的本土化人才。
孟昭亿的说法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战争与和平的人类主题,相信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能参透其中意味并表示赞同,并向往人人都能健康有序、心宽体胖参与人才竞争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