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的手段 宏观调控下一步会如何走



宏观调控:趋势解读

这次宏观调控的力度几乎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因为在过去的一年中,外资、内资,企业、(地方)政府的合力把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样推到了一个出乎很多人预料的热度。那么,通过本轮宏观调控,经济热度有没有降下来呢?调控的艰难日子还要过多久?这是很多企业家和地方政府官员们急切需要知道的答案。

但对于《商学院》的读者来说,更重要的是了解如何去寻求这种答案的路径。比如,7月末、8月初相继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是我们在思考宏观调控下一步发展趋势问题时,需要认真关注、仔细分析的线索。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理顺政企关系,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不必要的干预

7月下旬,《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千呼万唤后出台了,它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关键性的理顺我国市场经济关系的纲领性文件和决定。

文件的内容分了五大方面共23个小点,仔细阅读几乎处处都有金矿。但在这里,关于企业方面我只想重点强调两条,一是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二是鼓励社会投资,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关于政府方面也只想强调两点,一是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二是宏观调控采取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千呼万唤后出台了,它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关键性的理顺我国市场经济关系的纲领性文件和决定。

这个决定的实质,就是理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力图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不必要的干预。

在这个决定中,就好像企业在说,现在我有了投资权和决策权、赚钱,赔钱都是我自己的事,只要不犯法,政府就别管,别再对我指手画脚;企业还说,以前法律没规定可以干的,我去干,要冒很大的风险,现在法律没有禁止的,我都可以去尝试,可能赚到大钱,但如果赔钱我也认。这对经济整体来说,机会在成倍地增加。

政府好像在说,只要不是政府的投资,只要企业的投资不属于政府规定的需要核准的清单上的项目,我就不管了;政府还说,即使要我调控经济大局,我也不直接管企业了,我先用经济的手段,比如利率、税率变动等等;还有法律手段,起诉企业违法行为。实在都不灵时,我再动用行政手段辅助。

这个决定表明,将来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企业权力大了,政府权力小了;企业机会多了,政府负担少了。

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想从银行拿资金,有越来越难的趋势

如果说“投资体制改革”是渠,是渠道的建设,是理顺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保证“水”畅通流动,那么这个水就是资金,我们再来看看资金现在是什么状况。

在8月9日公布的200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我注意到这么几个现象:

一、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比上年同期低4.6个百分点。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少增3536亿元,比2002年同期多增6000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2.17万亿元,同比少增1784亿元。

央行通过一系列详尽的经济数据说明,当前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成效,只是“成绩”需要“巩固”。需要“稳定政策,冷静观察;巩固成果,防止反复”。因此可以预见,下半年基本不会再出台力度较大的宏观调控措施,但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松劲”。

二、报告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极其罕见地出现了四次防止出现“一刀切”。

这说明当前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一刀切”有可能,甚至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否则不会引起如此的重视。因为就目前来看,中国经济仍然是有冷有热,并非全面过热,宏观调控是要遏制和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因素,而不是在泼洗澡水的时候把小孩一起泼出去。因此“一刀切”的政策和“一刀切”的执行,可能会出现背离宏观调控目的的效果。在连续三次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这样的典型的“一刀切”的货币手段之后,如何避免“一刀切”,对央行和商业银行的指导者和执行者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这份货币政策报告中,有个专栏,叫宏观调控中的“区别对待”。其中第一句话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的是“熨平”经济运行中的波动,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我的看法是,此次宏观调控已经基本“熨平”了已经出现的经济的大幅向上波动和可能出现的大幅向上波动,接下来的任务应该是防止或者“熨平”可能出现的大幅向下波动。宏观经济的运行,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具有巨大的惯性。正因为如此,才致使中央动用了相当力度的政策措施,才将这次具有相当惯性的过热波动“熨平”。但同样的道理,如果在“熨平”向上波动后,持续保持较长时间对付向上波动时才动用的政策手段,那么一段时间后,难保不出现经济调头向下运行的趋势,这一趋势的巨大惯性一旦形成,我们必须要花更大的力气才能把经济再拉起来。我们从1998年开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拉了经济五六年,才又重新看到了经济强劲增长的苗头。我们的货币政策下一步应该考虑长中短的一整套方案,必须要有政策的“缓冲带”,有应急的,有“持平”的,才不至于出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

 宏观调控下一步会如何走

从现在的报告看,尽管大家日子都难过,但暂时还看不到“放水”的迹象。报告有两处值得注意:

1.报告特别提到我国由银行向企业提供的流动资金是相当多的。

2004年6月末,金融机构流动资金贷款余额为10.6万亿元,与上半年GDP比例折年率为90%。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这一比例是最高的,很多国家的同一比例都在10%。这说明企业经营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但报告同时又说,上半年,股票市场融资金额大幅度增长,主要是H股和A股融资增加较多。A股筹资353亿元,同比增长57.7%;H股发行筹资55.8亿美元,同比增长7倍多。这暗示企业融资将向非银行资金市场“挤压”,主要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想从银行拿资金,有越来越难的趋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信号,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需要新的知识和渠道,来应对宏观调控之后的新的经济运行方式。

2.报告提到2004年6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共同颁布了《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我们也看到最近商业银行之间互相发行并持有数百亿规模的债券。中行在6月底成功发行140.7亿元次级债,一跃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首只公开发行次级债的银行;7月20日,交行也宣布,已成功发行120亿元次级债;建行在7月底将次级债从100亿元增发至150亿元。

这个信息很可能意味着,当前金融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是先解决银行自身的问题。换句话说,就目前的形势判断,对无数个资金翘首以盼的企业来说,货币重新“放水”,还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

想从银行拿资金,有越来越难的趋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信号,这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需要新的知识和渠道,来应对宏观调控之后的新的经济运行方式。

通过对这个货币政策报告的分析,我们要学会首先找到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信息来源,然后是读懂它,最后作出自己的判断。

但这份报告毕竟是一次中期报告,或者说局部信息,因此其反映的也是相对中期的经济变化。我在最近即将出版的《宏观经济解读》一书中,把中国经济比喻成了一个人,道路、通信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是身体,教育、政府改革等软件领域的建设是思想,境内外资金是血液。这三大条件的充足,决定中国经济的腾飞势在必行。任何力量也难以改变这种趋势,宏观调控的短期阵痛只能是帮助经济成长得更健康。当然,我们还是希望这个阵痛的时间不会太长,因为时间对中国更为宝贵——国际经济不景气,给了中国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好好把握。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我们要学会关注形势的变化,包括它的轻重缓急,要学会捕捉新的反映经济形势变化的信息要点,争取搭上宏观大势的顺风车,而不是做得相反。

(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03469.html

更多阅读

上海楼市调控 下一步楼市不应是调控而应松绑

     中国的楼市调控十多年,疯涨十多年,每一轮调控都沦落为“空调”,导致税费越来越多,相关的社区关系越来越复杂,购房的环节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大!购房不仅与购房者的资金有关系,而且与保险、户籍、结婚、离婚、工作都有关系,就差墓地

下一步的打算 创业板下一步?

系列专题:创业板上市  创业板的造富效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亿万富豪的背后是成长性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获得社会认可的表现。翻开首批28家上市企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这28家上市企业中,11家曾得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资助,受

朱新礼的公子朱胜华 朱新礼的下一步(1)

朱新礼把汇源以179亿港元的价格卖给了可口可乐,他下一步将作何打算?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意欲何为?   文|《小康?财智》记者 黄君发   从今年9月份开始,“民族品牌”、“民族企业”之类的话题,又一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不过,这一次,人

声明:《宏观调控的手段 宏观调控下一步会如何走》为网友空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