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9月中旬以来,频频出台的政策利好向外界发出了一个信息:政府监管部门希望能止住中国股市的灾难性下跌。
在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股市经历了非理性下跌。虽然经济仍维持高速增长,但作为经济晴雨表的中国股市形势却相当严峻。2001年,中国股市曾达到最高峰,上证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摸高2200多点,但随后便开始了漫漫熊途,上证指数一路下跌到1307点。之后,虽然出现了一波400点的反弹,但股指仍然没有改变下行的趋势,又一路跌出新低1259点。伴随着中国股市的连续下跌,股市财富效应已经尽失,投资者信心基本丧失,市场融资功能进一步衰竭,很难承担起支持国企改革的重任。有鉴于这种严峻的形势,政府监管部门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干预股市的政策措施与行动,目标就是为了确保股市稳定。
从市场反映来看,各方对于此次的政府出手救市是非常欢迎的,认为救市之举不仅非常及时,而且非常必要。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中国股市从一开始其根基就是非市场化的。70%的股份是非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30%的股份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且这两种股份的定价方式截然不同。股权分置成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设计的一种特殊性制度安排,既反映出中国转轨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构成了中国股市赖以运行的一种非市场化的暂时性契约。其后,中国股市的其他制度性安排都是从这一暂时性契约中衍生出来的,而中国股市所特有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也都缘于此。例如,上市公司过度融资、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忽视流通股东权益等。当这些矛盾与冲突日益尖锐时,其沉重的代价就是股市的持续下跌和失去投资吸引力。
因此,当我们意识到中国股市的根基就是非市场化这一事实时,在股权分置这一核心问题尚未解决的前提下,要想以市场化手段或者说不干预的手段来化解股市危局,就成了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而对当初中国股市的非市场化设计,也注定了制度设计者要担负起历史责任。当中国股市走到危局边缘时,政府监管部门就有责任进行干预、进行拯救。从这个角度看,干预是正常和合理的,而不干预却是有悖于常理的。
其实,当股市陷于危局时,各国政府都会理所当然地采取干预的行动。例如,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股市,中国也不例外。对于中国来说,股市下跌坏处不少。最显而易见的坏处是,目前国有银行正在改制上市,还有大量国有企业也要改制上市或整体上市,持续低迷和下跌的股市,将导致股市融资能力不断衰竭,最终影响到中国金融体制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能否成功。基于这一点,政府监管部门也应该毫不犹豫地干预股市。
当政府干预股市受到市场广泛欢迎时,接下来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这种干预会把中国股市引向何方?
这里,有两种可能的选择。一种是重塑中国股市的市场化根基。也就是说,在落实国九条时,应把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上。现在,已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合法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及鼓励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市等政策,虽然可以极大地恢复投资者的信心,但关键还要看能否及时解决好股权分置这一问题。只有股权分置问题解决了,中国股市的市场化根基才能建立起来,目前中国股市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也才能顺利化解,中国股市才能因此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到那时,我们就可以更多地以市场化的手段来调控股市。所以,重塑中国股市的市场化根基,应成为此次干预股市的核心,这也是中国股市的一项革命性改革与创新。事实上,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日益推进,留给我们强身健体以应对开放冲击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第二种选择是暂时不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并将这一问题悬置起来,专门围绕如何稳定和发展股市来做足文章。这种选择可能形成的结果是,中国股市可以回暖,可以缓解当前所面临的巨大的融资压力,但仍然无法赋予中国股市一个市场化根基。也就是说,这种干预仅仅是一种改良,而不是改革,制约和影响中国股市的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目前中国股市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今后还会循环产生,政府监管部门也还会无休止地面临需要干预的股市困境。
对中国股市进行彻底的改革,还是仅仅进行一些改良?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其结果当然也是截然不同的。也许,这两种选择都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也都有其难以克服的巨大障碍,但市场似乎已形成一种共识:要改变目前中国股市的现状,更需要有一种政治上的智慧与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