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很多企业不是垮在产品上,也不是垮在销售上,而是垮在应收账款上”,中国民生银行保理产品经理林晓军指出,“中国的企业与世界成熟的企业财务上究竟差在哪里?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前者在缺乏资金时才寻求银行支持,而后者则注重长期的对外价值。”
保理之剑
在成熟的国际市场,保理一直都是中小型企业的“福音”。但在国内企业眼里,保理向来“尊贵”,只有大型甚至超大型企业才能享受到这一金融产品。在民生银行眼中,这一切都正在改变。在保理业务市场上,民生银行有效地挥动着一把利剑——“只有提供健全的保理产品,才能有效管理和解决企业应收账款带来的各种财务问题。” 对大型企业来说,民生银行以创造企业价值为宗旨,以“造血”的保理服务替代“输血”的传统金融服务。几年前电信业“冬天”,全球电信股股价狂跌,甚至跌破1美元,而面临摘牌。在投资者眼中,哪家企业手里有更多的现金,销售周转率快,财务报表更好看,哪家企业就能渡过危机,其股票就大有上升空间。民生银行的一个大客户就这样产生了。该行与一家电信商签订了十几亿人民币的保理合同。目前,这家公司的股价已突破3美元。“保理的确起了重要的作用。”林晓军这样认为。 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而民生银行以保理有效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近日,该行与某汽车生产商及其供应商签订了三方保理协议,既控制了银行风险,又支持了供应商发展,成效显著。“通常来说,年销售额在2-3亿元人民币以下的企业都可以称之为中小型企业。民生保理,使这些供应商成功地实现了‘周转未来,成就现在’。”林晓军如是说。中资银行的“软肋”
保理(Factoring)是保付代理的简称,通常指专门针对企业采用赊销方式进行商品交易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账款而设计的一项综合金融服务产品,主要包括四大功能: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及信用风险担保。在国际上,保理业务早已是一项成熟的金融产品,但其在国内的发展却始终缓慢。 1998年,全球保理业务量为5295亿美元,我国的总量只有1亿元人民币。即使到了2002年,全球总量已达7872亿美元,中国仍仅为330亿元人民币。 “由于19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金融长期处于资金短缺市场,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强,再加上国内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拖欠账款、三角债现象十分严重,这也影响了金融机构开办保理业务的积极性。”林晓军认为,国内有关保理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这也是此项产品不能茁壮成长的重要原因。 2002年3月突发的南京“爱立信事件”着实让以往并不太重视保理业务的中资银行震惊了一把。据悉,为了转移应收账款风险、加速资金周转,南京爱立信公司向中资银行申请办理无追索权应收账款转让业务,就是由银行买断。不过,国内保险公司似乎并不习惯于这个“国际惯例”,中资银行也就无法满足爱立信的要求。爱立信公司便转投承诺提供买断性服务的外资银行。连带地,该公司立马还清了中资银行的全部贷款,投向了外资银行。“中外资银行差别立现!”林晓军感慨。
民生发力
“爱立信事件”发生后一个月,2002年4月28日,民生银行在北京召开了“革新金融、走近客户”的金融产品推介会,并将保理业务作为重点推介产品之一。此后,民生银行与全球著名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密切接触。 民生银行上海分行的客户经理在对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营销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电信设备购销的特点,该公司应收账款数额十分巨大。与此同时,由于其应收账款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传统业务甚至普通的保理业务根本无法满足贝尔阿尔卡特公司的需求,而国内法律制度规定的不完善也对银行设计产品时的业务创新能力、巧妙运用法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民生银行组织了专门的研究小组,详细研究企业的需求,整合了民生银行内部现有产品,并大胆地给贝尔阿尔卡特公司设计了整套解决方案———信托保理。 2002年9月10日,民生银行与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总额20亿元人民币的保理业务,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一单保理业务,也为其他银行保理业务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民生银行在国内保理业务的市场份额已超过6%,该行不仅提供国内有追索权保理与无追索权保理,还开办了国际保理业务,并完善了保理四大功能,即融资、信用风险担保、为企业提供调查新贸易伙伴的资信、应收账款管理等。记者了解到,后两种服务,目前国内做得还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