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农资流通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快速过渡,农资生产企业彻底摆脱了旧的农资流通体制的束缚,纷纷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大展拳脚。经过一番厂商之间、商商之间的所谓“联营联销”、“强强联合”尝试纷纷失败和大浪淘沙式洗礼之后,自然形成了目前这种以个体经营户为主要形式的农资分销网络格局。农资生产企业在不得不依托这一分销网络生存的同时,又强烈感受到了单纯依靠这种分销模式所存在的经营风险,于是一种全新的农资连锁经营模式便应声出炉,并且迅速受到行业内产业资本和行业内外商业资本的追捧和青睐,特许加盟经销、直营农资连锁超市等各种各样的连锁经营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纷纷出现,似有咄咄逼人、大小通吃之来势。 然而,冷静地审视和分析一下我国农资行业的发展现状,便不难发现在农资连锁经营的实践中还有不少风险因素存在,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积累尚未充足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国家的农资产业政策缺乏前瞻性和约束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薄弱以及农资市场监管职能长期缺失等因素,使得农资产业进入门槛大幅度降低,农资生产企业数量激增、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这是导致农资企业恶性竞争和市场流通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
恶性竞争和混乱的市场流通秩序不仅让不法投机者有机可乘,还严重地制约了业内正规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规模扩张速度,使得产业内资源整合难度加大,无法孕育出经营能力和资本实力异常突出的名牌农资生产企业和企业集团。
产业资本的严重不足,直接制约了单一农资生产企业开展农资连锁经营的规模扩张效率,短期内加大其生产经营成本,影响主业的健康发展,放大财务风险。
计划经济体制下原有的农资流通企业由于体制和经营素质两大因素的影响,自身无法实现原始商业资本的积累,反而因为经营不善和银行债务负担过重而纷纷陷入实质性破产的境地,系统内自下而上的分崩离析更使得其市场地位每况愈下、不足挂齿。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而诞生的新兴农资流通主体虽然拥有经营机制、技术咨询和服务等诸多优势,然而仍然受到来自现行管理体制和自身经营素质因素的制约而无法取得农资流通主渠道的地位,血淋淋的原始商业资本积累过程才刚刚开始,其经营力量的极度分散和实力弱小是不争的事实。
行业外的商业资本虽然拥有一定数量上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其缺乏行业背景和农村市场的经营经验,面对诺大而分散的农村市场开发难度,其发展前途并不被业内企业看好,因而无法得到农资生产企业的足够支持和配合,相对于可能支付的巨大进货成本而言,其商业资本并不足够雄厚。
现存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严重不足以及融资渠道受限,将无法使连锁经营规模做大,没有规模的连锁经营则无法实现通过大规模采购降低营销成本获得规模效益的连锁经营目的。
连锁经营对企业基础管理和创新经营素质提出严峻挑战
由于国内农资生产流通秩序的长期混乱,导致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手段和竞争层次普遍不高,无法带动整个产业经营管理素质的大幅度提升。作为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整体素质的两大要素,我国绝大多数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在基础管理和创新经营方面与其它许多行业相比显得十分落后。
从现状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农资生产经营企业都急需进行组织管理体系再造、生产经营业务流程再造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再造,这些基础管理的瓶颈不得到尽快解决,其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便难以确立,怎么能够适应现代连锁经营业态对业务管理和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呢?
在落后的基础管理平台上,企业很难谈得上创新经营,没有经营上的创新,企业则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这早已是铁的法则。中国市场不同于外国市场,农村市场不同于城市市场,农资市场不同于其它产品市场,当起源于西方的现代连锁经营模式面对中国的农村的农资的崭新市场和现有农资流通渠道的顽强挑战时,没有很高水平的创新经营能力将很难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