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速销是香港的一家零售公司,1999年6月24日正式成立,创立者为佐丹奴、《壹周刊》、《苹果日报》的创始人——黎智英先生。尽管苹果速销只是一名零售界的新丁,但它的出现犹如一阵旋风,猛烈冲击了香港零售业,各大小超市均遭到相当程度的重创,就连香港零售业两大巨头百佳、惠康超市集团也被逼得慌忙应战。一时间,苹果速销成为港人一大热门话题,各大传媒争相追踪报道。在香港零售业并不景气的环境下(据香港《信报》报道,香港零售总值由1997年5月开始以年均23%的速度回落),苹果速销创造了商业界的一个“神话”。
在佐丹奴、《壹周刊》、《苹果日报》的投资上,黎智英显得颇具眼光。这次,他不惜巨资,计划在第一年投入7.8亿港元资金进军零售业,也是因为他对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前景看好。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顾客常常会遇到诸多的不便,如商业区太远、工作太忙、商店太挤、为“货比三家”而奔波等等。这些不便令许多人把逛街购物视为累赘。苹果速销完全是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它的理念是:顾客根据直销广告上的商品信息向苹果速销直接订货,后者将隔日送货上门。在新模式下,苹果速销无需象传统零售商一样投入大量资金广开分店,只要在全港兴建几个集中货仓即可;顾客也不必再象以前一样花时间挤公车上街购物,只需坐在家中打个电话或发份电子订单就可订购商品;苹果速销接到订单后,立即通知就近的货仓装货上车,将货物送到顾客手中。这种模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流程,也完全改变了顾客的购买习惯。
苹果速销供应的商品种类繁多,既有IBM电脑,又有罐装饮料;既有移动电话,又有油盐酱醋,商品十分大众化,因而购买面颇广。在价格策略上,黎智英根据以往的经验,大打低价牌。当年他创立的《苹果日报》能在报业迅速立足并成为香港销量第二的报纸,就与他一反报业规矩,以超低价2元发售并附送苹果策略分不开。此次推出苹果速销,他仍想借助平价打开市场。第一批产品IBM Aptiva型号电脑以低于5000元的价格推出,一个电熨斗售价也只有100元,推出后反应热烈,在不少区域的陈列室外都出现了等候买电器的人龙。“苹果速销”刚入市场,就初战告捷,尝到了甜头,其咄咄逼人的低价攻势对本已步履维艰的香港零售业造成巨大冲击。为迅速占领市场,苹果速销在各大媒体刊登铺天盖地的直销广告,宣传电话及互联网订货及送货上门服务,并提出30天内不问理由退货、先上门后收款等服务承诺,其来势汹汹,令人侧目。
有学者认为,苹果速销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服务,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送货车队。的确如此。创业之初,黎智英为了支持苹果速销的服务体系,投资了数亿港元重点用作硬件建设。这使得面世不久的苹果速销即具备了无可比拟的硬件优势:价值五千万港元的电脑系统、二百四十八部专用货车、九百三十八名送货员和后勤人员、一百五十名接线员、二十间陈列店、八间货仓,网络遍布全港,覆盖九龙、港岛、新界。而实力雄厚的惠康超市集团在这方面投资甚少,仅拥有不足百辆货车、一间货仓、十八名接线员。值得一提的是,苹果速销采用了先进的通讯技术来完成速销各环节的工作:[email protected];利用Frame Relay电讯网络连接货仓及总部,以便传输指令;用一套地理咨讯系统(GIS)核查货仓的存货状况;每部货车配备Palmpilot及移动电话设备,用以记录及汇报送货情况;采用信用卡付款。这些系统和设备使顾客购物变得非常方便,所以订户络绎不绝,比预期多出数倍,以致于苹果速销不得不暂停网上订购服务,以便尽快处理积压的订单。
令人遗憾的是,苹果速销以悲剧而告终:它没有强化送货上门的服务优势,而是陷入了恶性的价格大战,最后发展为不惜大进水货、假货以压低成本挤兑对手,其大卖假货的丑闻频频被媒体爆光,黎智英一手种下的恶果使苹果速销信誉扫地。不管怎样,前期苹果速销的营销创新还是颇具借鉴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