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人才市――写在《上海市人才招聘会管理试行办法》印发两年后
(离开管理咨询业,进入招聘服务业,管起了中国上海人才市场。一转眼,一年了。一年来,演讲不做了,谈判游说多了;文章不写了,合同签订多了;人力资源不耍了,人头管得多了。这几少几多,少了不少咨询建议,多了几多世俗观点。偶尔写了一篇文章,表达一点对政策的认识,对市场的观点,说的是大家都不会陌生的人才市场。虽然已经不是正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话题,但却也沾上了大把的人气。写了,或是发发感慨,稍解书生意气;或是有所期待,追求推陈出新。无论如何,从人事经理,走到管理咨询,再走到市场经营,每一时期,总有一些思想,一吐为快吧。)
人才招聘会原本是个官办为主,民办为辅;收入场费为主,收展位费为辅的市场。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大力推动了市场化运作的尝试,03年上海市人事局和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又联合印发了《上海市人才招聘会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中有三个问题在业内颇受瞩目:一是在全国率先取消入场费;二是鼓励设立常设招聘会,限制临时性招聘会;三是引导有形市场向无形网上市场的转变。而正是这三个焦点问题,给人才市场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也促成了市场的诸多变化。这影响和变化,之于用人单位,之于求职,之于中介经营机构,程度不一,结果各异,很难用简单的褒贬来定论。《办法》实施了两年多,应该有些声音来探讨,有些观点要形成,沉默不是好的选择,不是爆发,便是沉沦。毕竟关系民生,关系国家前程,我们需要谨慎务实的态度,更需要共同求进的氛围。
对于上述的三个焦点问题,还是想先表明我的一些个人观点:
1. 取消入场费实际上是取消了一项技术含量和服务附加值极低,在暴利诱导下易导致服务欺诈的服务品种。这客观上抬高了招聘会行业的入门门槛,有利于肃清一部分服务品质低下,实力较弱的服务机构,推动市场净化,提升服务品质。
2. 取消入场费同时也取消了入场求职者的门槛,容易因人流过多导致安全隐患;因人流过杂降低招聘求职的效率。因此,取消入场费的同时,应当允许并鼓励中介经营机构设立合理的资质性门槛,并积极发展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人员检测和分流;同时鼓励开设细分类型招聘会。不应把“入场费”和“资质门槛”的概念等同起来一并取消。3. 鼓励常设人才招聘会的政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招聘会行业的入门门槛,引导经营机构建立稳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促进经营机构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服务创新。但政策的落实必须到位,不能要求部分人守规则,而又容忍部分人不守规则,长此以往政策的威信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导致与初衷背道而驰的结果。4. 引导招聘会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的转变,提高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效率,这需要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引导。在有形市场资源转移到无形市场运作的思路下,需要服务创新、资金投入,技术能力为支撑来实现这一转移。这势必要求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行业门槛,鼓励并扶持有实力的经营机构不断创新,做大做强。取消入场费,鼓励设立常设市场,引导市场转变,当初的目的如何,实在是一件值得回顾的事情。可惜我没有参与当时政策制定的任何环节,不能妄自揣测。但作为人才市场的实践者,我们可以各自对政策推行后所展现出的现状做些个人看法的阐述,而结果与目的对照总能催人思考,驱动成长。
先看看求职者和招聘单位的情况。取消入场费后,对于原有的存量部分求职者,择业成本的降低自然是件好事情。对于原来被入场费档在门外的增量部分求职者,重要的成本问题解决了,择业渠道畅通了,显然他们是政策的最大受益者。然而,招聘会市场求职需求趋旺的同时,岗位供应却未表现出同步的增长,招聘会参会企业数量总体并没有凸显上升趋势。人多了,机会没有多,人均机会就少了。今日沪上稍有规模的招聘会,“拥挤”恐怕是求职者和招聘单位评价中用得最多的词。去年11月在光大会展中心的一次中高级人才招聘会,百来家有品质的招聘单位承受了5万人流的轰炸,且不说这5万人是否都够格中高级人才,光说这一拥一挤,在急切烦躁的人流下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更是让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寝食难安。05年3月展览中心的一次长三角人才招聘会,人流如堵,居然使主办方喊出了再不敢开招聘会的激愤之言。从前入场费多少还有一些控制人流的作用,而今天大门敞开,童叟咸宜,人多人少全凭天意了。
人多了,用人单位的选择多了,这原本应该有助于提高用人单位的招聘效率,而事实情况却不尽人意。早先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在人们的概念和实践中都是有所区分的。而在入场费取消后,西装领带和布衣工装同场竞技,略施粉黛和素面朝天交相辉映,大有人才劳务两大市场合并的意味在其中。上海的某些个露天招聘会场所,练身体的大爷、买菜的大婶、诳马路的游客、凑热闹的小孩一应俱全,招聘会办得尤如赶集。这并非主办方的本意,却让所有的参与者无奈。一个市场的发展程度常常是与市场细分程度成正比的,然而在这里我们却看到了相反的局面,我们都说市场发展了,可是原本细分的,甚至有待于进一步细分的东西却在潜移默化地合并,进一步走向粗放,结果造成的是供需双方的满意度同时降低。很多人,包括不少业内人士,常常把“入场费取消”说成“门票取消”。其实《办法》里根本没有“门票”两个字,“入场费”和“门票”完全可以是两个概念,两种操作。我的观点很直接,入场费不该收,但门票仍然应该设,不是用来收入场费的,而是用来控制人流,限定人员资质,提高招聘求职效率的。基于这一思考,还可以延伸出不少新的服务探索和商业契机。当然,具体的做法需要更多尝试性的实践来求证落实,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可。
再从中介服务机构的方面看,入场费的取消,使其主营收入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原先占据总收入一半以上的入场费不复存在。同时,《办法》第八条明确表明了政府对常设招聘会的鼓励,并在其它条款中对临时性的非常设招聘会做出了更多的约束。这使相当数量的中小机构因收益大幅下降,无力承担经营成本和风险而退出了市场。
要经营常设常设市场,势必要求经营者长期租赁规定面积以上的经营场所,并承担相关的各项费用。相比临时性非常设市场,常设市场在经营上的成本大幅增加,风险退出的灵活性大幅减少。这最初看来是对中介经营机构的一种压制和约束,而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当前人才招聘会的主流场馆却已经为少数常设市场所占据。而且运营这些常设市场的中介机构也大多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政策培育强者,淘汰弱者的效果初步显现。
然而,临时性非常设招聘会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在数量上并未因政策的推行而显著减少。常设招聘会与非常设招聘会分庭抗礼,在差异迥然的成本负担下形成了激烈竞争的局面,到底是壮汉抗着大米袋跑得快,还是顽童夹着小书报跑得快,这确实成了个问题。这样的竞争目前看来导致了如下结果:一是服务品质难以上升,降价、暗扣和互相诋毁等原始手段成为了主流竞争方式;二是服务创新无人问津,市场转型更无从做起;三是常设市场的经营者常常也迫于竞争压力,需要和临时性招聘会进行临时性合作,在政策制约和政策不能制约的竞争对手的双重夹击中寻求空间。从理论上讲,鼓励常设市场的设立,应当有利于经营中介机构发展出稳定且能持续提升的服务品质,并在服务创新上逐步取得突破,在政策引导下趋向效益潜质更高的无形市场运作,通过创造更多的服务价值获得更多的商业收益。然而,在政策没有全面落实的情况下,这种理想的情况非但没有形成,反而将常设市场的经营者置于了一个险恶的竞争环境中,这或许能培育出超级的强者,也可能使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同流合污。
政府鼓励常设招聘会的形成,其目的在《办法》第八条有这样的表述:“政府鼓励建立常设招聘会,引导开展网上人才招聘,促进人才招聘活动从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转变,提高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政府对招聘会行业的趋势预测和引导意图在这一条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办法》的全称是《上海市人才招聘会管理试行办法》,显然它是意在管理引导“招聘会”的经营行为的。这应当能够表明《办法》并非要通过削弱招聘会,扶强网站来实现“有形”向“无形”的转变,让前程无忧和中华英才们去消灭今天各地的人才市场;而是希望通过招聘会经营者自身的服务创新和技术改造实现从简单招聘会向技术含量较高的网络招聘求职服务的转变。这个转变的内涵问题应当是如何将招聘会的现有资源通过有效的商业和技术手段延伸乃至转移到新的运营模式中。而《办法》实施两年多来,做招聘会的依然做招聘会,招聘会的经营机构几无像样的网站来构建有效的商业服务,“有形”向“无形”的转变没一点动静。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招聘会经营机构整体缺乏战略构思,服务技术含量和产品创新能力较低的不争事实,同时也对如何落实发挥政策引导的效用提出了艰巨的挑战。
“有所得,亦有所失”,这大致可以作为《办法》实施两年多来最无争议也最富含义的中庸总结,世界上的事情也大致如此了。不过重要问题总是辨正地呈现于现在和将来。门票取消了,什么应该推出?常设市场鼓励了,什么应该压制?无形转有形的执行模糊了,什么应该清晰?还有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应该由谁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由谁来采取行动?由谁来再次提问?好在有一点总是清楚的,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求职者,人民的眼睛总是雪亮的,他们最终会给我们最权威的结论。
作者简介:柳春鸣,上海人才有限公司招聘服务事业部总经理,之前曾任上海人才有限公司管理咨询部经理。加入上海人才前曾任西门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及咨询高级经理。注:上海人才有限公司经上海市人事局授权运营中国上海人才市场,公司招聘服务事业部是市场的经营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