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老婆 《货币II》 上篇 打开货币之门 04 巴曙松



     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

欧元区是区域金融整合的一个有勇气的探索

欧元区包括欧盟的成立都是区域金融整合的一个很有勇气的探索,直接推动力就是欧洲固有的历史,它是从战争的鲜血里作出的反思。欧洲经济过去整合得不够,所以导致战争非常频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非常大。通过适当的整合来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经济体,对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有利的,所以这是一个很有勇气的探索。从经济角度来讲,支持它的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是所谓的最适货币区理论。按照该理论,欧元区是一个比较适度的货币区,整合之后对每个成员国的发展都有利。从国家环境来看,当时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体的崛起,使欧洲的重要性在不断地降低。所以,通过货币上的整合,而不是原来的以个体单独去与美元竞争,可以产生更具有影响力的货币。

比如对于较强的经济体德国、法国,欧盟的成立为它们开拓了一个交易成本更低的大市场。而对于一些较弱的经济体,它们能够通过市场的整合在很多方面获得便利。如果单独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以其自身的信用和货币信用,交易成本会很高。但是在一个统一的欧元区之下,它们就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筹集资金发展本国的经济。当然这也是目前欧元本身产生问题的一个导火索,即这些相对弱势的国家如果缺乏约束的话,它们会大量举债。原来的借债成本很高,现在成本有所降低,它们的负债率就会显著增加。这样就埋下了今天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隐患。

从统一的诉求来看,欧盟或者欧元区的整合,不可能像美国、中国这样的大国统一的诉求强。但欧洲的信仰差异不大,文化传统差异也不很明显,这就减轻了整合的难度。当然,经济上的整合带来的好处是欧洲统一的主要动因,但其文化上的相似性也是推动它能够走到今天的很重要的原因。欧盟目前的问题总体上还是发展中的问题,这也是事先预想到的,比如发展不平衡会威胁到欧元的稳定,但它毕竟是人类货币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探索,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很正常。

央行的独立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围绕货币的权力之争

 巴曙松老婆 《货币II》 上篇 打开货币之门 04 巴曙松
现在的经济依托着整个金融体系、货币体系、金融市场在运作,所以金融体系的起伏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在金融界有一句玩笑话,被“货币”这两个字欺骗的人比被“爱情”这两个字欺骗的人要多得多。比如,在金融市场作投资,包括企业经营等,其业绩的好和坏,可能往往被归结为经营得好和坏,但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货币是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量。

如果把整个经济体比作一辆汽车,那么经济运行要通过各种指标来显现,通过仪表盘上的速度、耗油量、温度等。货币政策就是其中的一个调控系统,它能够调整经济运行的速度,在遇到上坡的时候加一些油,在经济跑快的时候适当地减速。所以货币政策就是一系列调控的目标或工具。像加息、减息、利率、汇率、准备金这些工具,是一揽子的调控系统。说到货币政策的引入还是离不开凯恩斯。如果经济自身的金融体系能实现自我平衡,就不用去干预它,就不需要货币政策这样一个人为的调控系统。但凯恩斯认为,经济很难靠自己的力量达到平衡,或者像车子一样能够匀速平稳地运行。路况在变,车况也在变,这需要一个调控者来及时地进行调整,使它恢复到一个平衡状态。所以,凯恩斯是在引入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方面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学者。

货币政策与央行有着莫大的关系,围绕货币的发行权展开的权力之争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斗争的结果之一就是独立的中央银行的出现。央行的独立性,是发达的经济体在遇到经济发展的挫折之后经过反思提出来的。“一战”、“二战”时期,一些恶性通胀最后归结原因,就是央行缺乏独立性。通过比较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发现,从长期的情况来看,拥有独立央行的国家,其物价水平、币值的稳定性、经济发展的情况,普遍要比没有独立央行的国家强很多。这之后又兴起了很多理论研究,比如政治周期理论,指在每轮选举之前政治家总是希望有政策刺激一下经济,以利于自己的当选。

那么,要怎样刺激经济发展呢?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总是有约束的,不可能无限地扩张,所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货币政策大量发行货币。而这往往就牺牲了物价的稳定。当下,为了应对美国的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央行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注入流动性的措施。可以说,这样做就是为了应对危机,对短期内经济的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有一派却很坚定地认为,这样做最终肯定要付出通胀的代价。因为在应对危机这一点上央行的确发挥了作用,但是在很多方面其实也有意无意地迎合了这些政治家的诉求。

因为各种恶性的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的发生,大家都开始关心央行的独立性,所以开始有一些界定。比如,什么叫央行的独立性?所谓央行独立性,一个是目标独立,一个就是它的程序或者决策的相对独立。目标如何独立?重点就是跟财政开支的相对隔离。不能用发钞票去填财政的缺口,这一点现在主要的经济体都基本达到了,比如在中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就严格禁止通过央行的货币发行去支持财政开支。所以,在目标上基本体现了央行的独立性。在决策的独立上,就是指在主要的政策决策的制定上得相对独立,比如汇率的决定、货币信贷投放的目标等。当然,也有一些人对央行的独立性持批评态度,主要观点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宏观政策,如果货币政策独立,如何保证它和财政政策的配合能够协调?但是总体来看,保持央行的独立性有利于维持货币的稳定和一个国家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这在各国的货币实践中都已经被反复证明了。

币值稳定关乎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利益

央行就是为稳定货币而生的,因为它具有发行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支付手段、交换媒介、融资载体的功能,最后一种功能也可以称为购买力的暂时储藏所。如果币值不稳定,对居民来说,购买力出现波动,相当于在经济生活里被抢劫了。大家比较关注的是每天新闻媒体报道的持刀或持枪抢劫案,其实世界上绝大部分抢劫行为都不是用刀枪来作案的,而是用笔来进行的。如果货币的发行量超出经济的实际需求,导致币值不稳定,实际上就形成了对货币购买力的侵蚀。美国现在广受诟病,原因就在于美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完全不考虑全球范围内持有美元的其他国家、个人、金融机构的利益。大量的货币发行,其实是在利用全球其他地区持有美元的人群的利益来稀释危机带来的成本。实际上这是一个危机转嫁机制。

曾经有一篇研究报告说,在货币发行波动比较大的时期,币值不稳定,交易者就会自觉地找一些更稳定的标地,比如参照当时的黄金价格。所以,稳定的币值会使得交易更容易进行。比如,大家都非常关注香港的汇率制度—联系汇率制,它的波幅就很小。依照常理,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汇率的波动应该更灵活,以调节这个经济体的经济变化。那香港为什么坚持用这样一种汇率制度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使交易更容易进行。现在持有港币,一年、两年之后还是同样一个汇率水平。从更宏观的国家经济运行层面来看,如果币值不稳定,就容易导致资源的错配,把货币分配到一些没有效率的领域,结果给整个经济运行带来很大的成本。所以央行是为稳定货币而生的。实际上央行本身也是一个主要的货币发行的闸门,它要为自己生产的产品承担质量责任。货币的稳定,是评价央行的一个主要标志。

顺应经济周期的规律做好资产配置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样的经济周期的起伏,跟天气的变化一样很难避免。曾经有一个研究人员同一个大国的央行行长进行讨论,研究人员评价这位央行行长的调控很有成效,通胀压力减轻,经济增长速度也比较快,问央行行长能不能做得再好一点儿,把通货膨胀消除掉。央行行长回答说不行,理由是人性使然,即乐观是不断传递的,传递导致投资消费的扩张,进而物价压力上升;悲观也是不断传递的,本来可能欧洲经济危机已经触底了,但大家觉得还会更坏,进而物价可能会不断下降,这是一个起伏的过程。

所以应该正视物价的起伏,它就是一个规律,我们要接受它。在不同的阶段,安置好自己的资产,其实很多大的投资机会、经营机遇都是在这样的起伏里。

所以我们说,无论通货膨胀也好,通货紧缩也好,经济周期的起伏其实带来的是个人资产配置的转换。在通货膨胀时期,对债权人有利,对手里有资产的人有利;在物价下跌的通货紧缩时期,对债务人有利,应该持有更多现金。在金融研究上有一个所谓的投资时钟,它指在不同的阶段,一个人应持有什么样的资产,像一个时钟一样周而复始。经济开始复苏时,尽管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还没有明显好转,但是大家看到了好转的迹象,这个时候表现最好的应该是股票。等到经济热起来的时候,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开始出现了,表现为对一些大的商品、资源的需求。经济过热之后,政府踩刹车,政策从紧,经济开始收缩和回落。紧缩后通胀压力减小了,经济还在回落,政府在这个时候可能还会采取适当宽松的政策来防止经济回落过快。这个时候持有债券比较好。这些是从美国和欧洲资本市场三四十年的周期性变化中得出的结论。从复苏、经济起步、通胀压力大到过热、紧缩、回落,这些不同的阶段就像四季的变化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它的变化规律,配置好自己的资产。

一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必要条件

国际货币和国内货币相比,适用范围更广泛,使用人群也更广泛。这就要求作为价值临时储藏所的国际货币要保持稳定。其次要可信,持有货币的人要可以及时、准确、透明地掌握货币的相关信息,对货币决策人有足够的信心。此外,还要有文化上的认同感和软实力。有很多研究货币的专家指出,日本在经济最强盛的时候,已经符合教科书上说的货币国际化的条件,经济实力够强,出口额高,对外投资也很多,也为国际化作了很多努力。但由于它在亚洲发动了不正义的战争,就使得亚洲很多国家和人民对它有抵触情绪。所以要成为世界货币,不但要靠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决策体系的健全,还需要金融货币文化被更广泛地认可、传播和接受。

以美元为例,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两个关键事件发挥了作用。一个就是在争论国际货币体系何去何从时,美国提出了怀特计划,即依托黄金(当时美国几乎支配了全世界70%~80%的黄金)确立了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而当时英国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尽管它提出了凯恩斯计划,但是在争论过程中,怀特计划获胜,凯恩斯计划没有得到采纳。这是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另外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二战”之后美国提出的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借助马歇尔计划,每年大量的美元流入欧洲参与欧洲重建,美元的影响力显著提升。所以,如果说怀特计划确立了美元制度上的地位,马歇尔计划就是实质性地完成了美元替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的转变。

货币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上是“二战”以后确立下来的格局。然而现在,全球经济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型经济体的崛起,全球化的推进,金融市场的长足发展,金融创新的发展,这些使得既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架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太适应目前的环境了。如何在现有的架构里体现新兴市场的声音,就成为一个问题。尤其,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近年先后出现了金融危机,表明现有的架构,已不适应全球化市场。但是,目前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似乎还不是太明朗,这是目前金融动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比如,很多欧洲小国,它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际影响力还不如中国的广东省,结果它所占的投票权的比重比中国还多很多,那肯定是不合理的。因此,如何顺应金融市场全球化的新趋势,以及未来网络的发展可能带来的金融新形势,都是国际货币体系今后调整要考虑的因素。无论货币会演变成什么样子,未来货币发展的大方向肯定是有利于经济的运行,有利于日常更加便捷的使用,更加切合我们的需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0435.html

更多阅读

《错爱II》观后感 错爱难为

进来一直在看一部电视连续剧《错爱II》,剧中讲述了一对在孤儿院长大的男女主人翁最后结为夫妻,男的是名画家,女的则没有工作。婚后男画家经不住他的女弟子的追求,堕入了婚外恋。最后,夫妻离婚。剧中刻画了夫妻从结婚到离婚男女主人翁的

我看《狼烟遍地》中柳烟不讨喜之原因 遍地狼烟电影完整版

之所以会在《狼烟遍地》刚刚上星之际来写柳烟,缘于这段日子听到、看到了太多不喜欢、讨厌她的说法。对于这些说法,我虽不尽认同,但却都能理解。只是,就我个人而言,还是觉得柳烟的不讨喜中被“冤枉”的成分要多一些。其实,早在《狼烟》未

《画皮II》一年后结局新解 画皮之真爱无悔结局

相关影评: 更多>> 我也看过这部电影 去年跟女儿一起去看了《画皮II》,还可以,但看完了总觉得心里不大痛快,虽然是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结局。昨晚,央6在播《画皮II》,正好看个结尾。时间过去一年了,现在恍悟当时为什么心里不痛快,正是这

声明:《巴曙松老婆 《货币II》 上篇 打开货币之门 04 巴曙松》为网友桑闹夫必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