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医疗产业政策的多元化进程不断深化,医疗行业对国际资本、民间资本的吸引力日益明显。国家采取有效的鼓励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形成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私立医院、股份制医院等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公平有序竞争的医疗服务格局。作为世界最大的潜在医疗市场,逐渐成为各种资本的又一块淘金“圣地”。据统计,我国的卫生机构数在2004年已经达到287797所,其中医院有18396家;卫生机构床位数2004年达到32.7万,而医院的床位数则达到23.6万,规模庞大但效率不高,即便现有的医疗机构效率提高一倍,仍留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参照台湾的数据:台湾病床数是55张/万人,而大陆内地是20张/万人,市场潜力可想而知。据保守估计,目前内地医疗业的利润空间平均在15%左右,如果引入更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市场拓展模式,盈利水平可以逼近30%,其中的诱惑不言自明。目前卫生费用占我国GDP的比重相对过小,加上我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等因素,“天时、地利、人和”显而易见,医疗服务业的春天近在眼前。但医疗产业的情况并不象我们想像的那么乐观,我国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数量已经占全部医疗机构的44.2%,但床位数、医师数和护理人员只占总量的1.4%、9.4%和0.8%,门诊量只占全部的7.7%,年入院人次只占总量的2.9%。民营医院中,20%处于盈利状态,余下的80%仍旧苦等行业转机的到来。事实上,由于政府政策的配套问题、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患者消费惯性等问题,民营医疗机构的前景危机四伏,至少难逃“曲中求进”的宿命。不同的资本有不同的意志,外来资本的进入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模式,然而这些新理念、新模式未必得到合理的、公正的土壤。公立医院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是一个固化了的利益集团,而新的资本代表了新的利益,两种势力必然格格不入,现在医疗市场混乱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是两种资本势力相互进攻与防守的结果。这种利益斗争中,必然出现各种不平等的现象,甚至在某地发生了如此荒唐的一幕:当地一家民营医院推出“免挂号费”的促销举措,孰料被当地公立医院以违反“公平竞争”为由告到主管部门。此例虽有管中窥豹之嫌,但类似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网络中随意搜索,比比皆是。民营医院处境之难,何言以堪?
![民营医院生死录(一)――医疗市场是民间资本的“围城”?](http://img.aihuau.com/images/a/0702020707/020712442266441253.jpeg)
我们对一个行业的评价包括:总体竞争态势、进入和转移的成本、收缩和撤离的成本、行业总体收益水平等7个方面。从医疗行业目前的状况看:公立医院政策垄断、民营医院经营成本高而收益低、固定成本投入大而撤离难,一系列的问题都困扰着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美好初衷。反观民营医院的处境,不正是“围城”吗?所有的医疗行业营销人无时无刻都在考虑同一个问题:公立和民营这一系列的矛盾背后,政府又应当担当何种角色呢?一家新加坡投资机构决定进驻中国医疗市场,但经常考察论证之后,撤销了投资计划,原因就是“混乱的市场环境”和“粗放的管理体制”。两会期间代表提出的“取消医疗广告”的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即是政府“管理缺位”的真实写照。在市场经济的“游戏场”中,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没有平等的游戏规则,是导致医疗市场失调的根本原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