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涉及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消费者表现出理性而非冲动的购买行为。但由于药品的消费过程专业性较强,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具备相应的药理知识和鉴别能力,在药品的消费过程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医生和店员的指导和推荐。但非处方药又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确定、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等不同于处方药的特点,所以购买决策过程相对简单,显示出与其它日常消费品类似的购买特征。因此除了医生意见和自身经验之外,广告实际上成为人们了解药品的重要来源和影响人们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美国“当代广告之父”大卫·奥格威说:“产品不做广告就如同在黑暗中向情人抛媚眼!”当前,我国的医药企业已经认识到广告在消费者选择、购买非处方药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打开电视,黄金时段里充斥着大量的药品广告;翻开报纸,各类药品保健品广告通常是以整版、半版的篇幅出现;至于晚间的广播节目,基本上被各种“专家讲座”、“咨询热线”等占据。
但是否这些广告都达到了预期的沟通效果,促进了企业形象建立、品牌塑造和产品销售呢?审视当前的药品广告,我们不难发现,虚假广告、浮夸广告、恶俗广告层出不穷,各类“伪专家”、“伪理论”长篇累牍,充斥耳目。在广告创意上乏善可陈,人云亦云,枯燥的说教与简单的模仿、抄袭;在广告形式上缺乏创新,概括而言,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说教型、对比型、名人(专家)推荐型、示范型、幽默型、夸张型等;在广告投放策略上,仍然依赖以量取胜的策略,一味地狂轰滥炸,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敏感度下降,目标受众已经开始麻木,甚至产生厌恶、排斥心理,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广告费用大幅上涨,广告效应大幅下降。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对药品市场的监管也日趋严格、规范。因此有的业内人士说:现在OTC药品做广告是找死,不做广告是等死,药品已经患上了“广告依赖症”和“广告失语症”。
消费心理分析
药企在制定广告策略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广告的目的不单纯是推销药品,更是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资讯和健康服务。企业通过对产品使用价值、延伸价值和附加价值的宣传、推广,达到让消费者认知和接受的目的,并通过满足消费者的健康(包括心理)需求,得以实现产品销售,赢得合理利润。药品营销的实质是卖疗效、卖健康、卖对生命的保全和延续的渴望与承诺!
所谓营销环境的变化,实际上是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变化。以前的营销好做,产品只要上广告就能卖货,那是因为消费者对广告相信,广告很容易说服消费者产生购买。现在的营销难做,是因为我们的广告无法打动我们的消费者。借用一句时下较为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消费者已经对广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审美疲劳”!
国内营销学权威卢泰宏教授曾经提出“消费者信息行为中的‘傻瓜’假设”理论,主张应该将消费者看成:
1、 懒惰而2、 无耐性(所以传播应简单化);
3、 只有常识而4、 无知识(所以传播应简明)
5、 健忘(所以传播应连续持久);
6、 感性直觉优先而7、 理性居后(所以传播应从感觉入手);
8、 喜欢悠闲讨厌说教(所以传播应轻松);
9、 三心二意喜新厌旧(所以传播应差异求新);
10、 从众跟随以保安全(所以传播应重意见领袖)。
药品广告的五大原则与八项注意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药品广告应该遵循以下五大原则:
1. 说理而不说教: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广告传播中应该做到以理服人,向消费者阐明作用机理,但这绝不意味着药品广告就应该是一味地枯燥说教。
2. 通俗而不粗俗:由于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具备相应的药品专业知识,因此在广告传播中必须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这也绝不意味着药品广告就应该粗俗不堪。
3. 煽情而不矫情:一则好的药品广告除了要阐明作用机理,还应该能煽动消费者的激情,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这绝不意味着矫揉造作。
4. 夸张而不夸大:广告允许适当的进行艺术的夸张,但绝不能随意的夸大,更不能信口开河,捏造事实,作虚假的广告宣传,这一点在药品广告中显得尤为重要。
5. 幽默而不哗众取宠:广告大师波迪斯说:“巧妙地运用幽默,就没有卖不出的东西。”幽默是广告的润滑剂,一则优秀的广告能够让人们在观看的同时不由自主的发出会心的笑容,从而使受众在愉悦的心情中对产品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一则成功的药品广告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定位准确、诉求单一:这个世上从来就没有所谓“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每一种药品都有其相应的适应症,在进行广告创意的时候一定要找准定位。一种药品可能会同时具有若干种功效,但在实际传播中往往只是针对其中的一种,从中提炼出最核心的一个诉求,也就是所谓的单一诉求,集中火力,重点突破。很多成功的药品广告语往往只有寥寥数语,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广西金嗓子凭着一句“保护嗓子,请用金嗓子喉宝”历经十余年始终稳居咽喉类药品首位;“杀菌治脚气,请用达克宁”西安杨森的达克宁霜因此而成为治疗脚气的首选用药;“治颈椎病,选颈复康”成就了河北承德颈复康药业(原承德中药集团)在治疗颈椎病领域的霸主地位。
2.富于感染力和亲和力:药品广告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高高在上,板着面孔说教,人始终是感情动物,情感是人类最为看重并对人的活动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尽管消费者在选择药品的时候往往都会显得比较理性,但情感诉求始终是广告策略中的主旋律,情感广告与明星广告、对比广告一起被称为实效广告中的“三剑客”,一则富于感染力和亲和力的广告能够挖掘出人心深处的、能够引起人类共鸣的东西,恰如一双温柔的手拨动人心里最柔软的一处。如:丽珠得乐胃药广告---“其实,男人更需要关怀”,这句广告语配合普通百姓的目标人群定位,征服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心。
3.具有可识别性:为了不在铺天盖地的广告浪潮中被淹没,就必须要使广告具有明显的区别于其它同类产品的独特之处,换句话说,就是要让你的广告具有可识别性,能够让目标消费者一眼就能发觉,并能牢记在心里。如:感冒药一直是OTC市场中份额最大,同时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白加黑”独创“白天服白片,不嗜睡;晚上服黑片,睡得香”令人印象深刻,销量稳居前列;“康必得”强调“中西药结合疗效好”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而海王银得菲则强调“治感冒,快!”一下子就在众多感冒药中独树一帜,占有了一席之地。
4.情节富有戏剧性:一则优秀的广告作品实际上也就是一幕短小的戏剧,不仅能使消费者“乐于看”,更能使消费者“乐于买”。如:叶茂中为海王银杏叶片创意的“30岁的人,60岁的心脏;60岁的人,30岁的心脏。”
5.趣味性:“咋地了哥们,让人给煮了!”“感冒了,正发烧呢!”“整点易服芬吧!”----电视画面上两个螃蟹哼哼唧唧地说着人话……这则广告之所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于它巧妙地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动物的幽默与滑稽表演拉进人与产品的距离,使人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记住了产品以及产品特性。因为人们从心理上更愿意接受原始的玩笑表现形式,正如迪斯尼的动画片依旧有无数的成人在津津有味地欣赏一样。又比如“白加黑”去年新推出的“雪村版广告”,借用曾风靡一时的幽默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由雪村本人重新演绎,不失为一则成功的趣味性广告。
6. 慎用“明星”代言:国人素有迷信名人、崇尚权威的情结,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李默然第一个吃螃蟹,为“三九胃泰”做了第一则名人广告以来,名人、明星代言广告渐成潮流,蜂拥而上,泛滥成灾,凡事过犹不及,越来越多的媒体爆光使得明星们头上的光环大为逊色,普通民众对明星的信任感已经大打折扣,“名人效应”在消费日趋理性的今天所能起的作用已经极为有限。当然“慎用”并不意味着“不能用”,关键就在于“如何用”。 如:“亿利甘草良咽”选择葛优和吕丽萍这对昔日的黄金搭档重新携手,引起相当大的社会反响,很多媒体纷纷予以报道,达到了很好的广告效应。又如:吉林吴太“感康片”启用近年来主演了多部畅销剧的影星陈宝国作为形象代言人,强调其“大品牌”形象,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一直稳居感冒药销售领头羊位置。
7.真实可信:药品广告绝不能凭空想象,一定要言之有理、引之有据,肆意的虚构和夸大事实,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不仅是政策法规所管制,而且也是职业道德之所在。这一点在前几年的保健品市场上屡见不鲜,最终导致近年来保健品行业产生严重的“信誉危机”,市场连年萎缩。
8.富有煽动性,能够产生较强的销售力:广告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销售,在于完成“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跃”,不能产生销售力的广告绝对算不上是成功的广告。尽管坊间对于“脑白金”的广告颇多非议,但烦归烦,销量是硬道理!
关于广告媒体的创新
关于广告媒体选择,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平面媒体(包括报刊、车身、路牌等),此外,一些新兴的广告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如:
1、网络广告: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也日益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广告媒体。
2、手机短信广告: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短信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广告载体。它具有针对性强、传达率高、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等特点。
3、车载电视广告:近年来在一些大中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公交车里都安装了车载电视,既提升了城市形象,解除了乘客乘车途中的枯燥乏味,同时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广告媒体,主要适合一些与大众生活联系程度较为紧密的药品广告投放。
4、电梯广告:主要可针对一些在写字楼上班的白领阶层,针对性强,成本低廉,主要适于一些保健品、维生素、感冒咳嗽、清咽利嗓、改善睡眠等类别的药品及保健品。
由于一些药企的广告投机成功给其它医药企业带来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因此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医药市场为一些用广告“堆砌”出来的品牌所主导,勿庸置疑这种模式曾经获得过短暂的成功,但同时在其成功的背后也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对于想依赖于广告来打开市场大门的企业一定要慎之又慎,广告只是开启市场之门的一把钥匙,但决不是全部,企业如果不修炼“内功”,不重视渠道建设,不注重营销队伍培养,不着力于市场终端运作,单纯用广告“炸”出一片市场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