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3月份,仍然有香港的基金经理打电话给比亚迪股份的董事长王传福,希望他撤消入主秦川汽车的决定。像一个多月以前一样,王传福再次表示了拒绝:“这不可能,我绝对要做!”他的声音听上去平静而内敛,但语意决绝。与本次收购行动相关的所有文件在3月中旬全部签署完毕。----事实上,2003年春节一过,比亚迪就开始为新业务招兵买马,主要是电池、化学和汽车专业的技术人才。而当时机构投资者对收购秦川汽车的质疑声还此起彼伏。
----2003年1月23日,王传福通过旗下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比亚迪股份(HK1211),动用2.54亿港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的股份,香港证券行对此质疑,认为该收购存在四大不利因素:汽车业务与比亚迪不相关,收购价格过高,秦川汽车竞争力不足,比亚迪风险增加以及管理层诚信受到怀疑,于是将比亚迪的评级由“买入”改为“沽出”。比亚迪的两个主要基金投资者几日内连续减持,引发股价波动。而就在几个月前,也就是2002年7月31日,由百富勤保荐的比亚迪以10.95港元的发行价在香港主板创当年H股发行价最高纪录,融资16亿港元,成为当年资本市场上的亮点。
----比亚迪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正与日本三洋一决雌雄。1995年以250万元人民币借款、20名员工起家的比亚迪,7年后员工已达1.5万人,除了1997年和2001年增长率为70%以外,其他年份的营业额增长都在100%以上。2002年7月31日比亚迪在香港上市时,承诺未来年均业绩增长34%,每年派息不低于30%。2002年,比亚迪销售业绩突破23亿元,利润6亿多元。目前,在镍镉电池领域,比亚迪全球排名第一,镍氢电池排名第二,锂电池排名第三。
----于比亚迪之后在香港H股上市的深圳一家民营公司的总裁说:如果是我,我会暗自经营其他业务,等它实现良性发展后,再将其并入上市公司,而不会在一开始就动用上市公司的资源,引起非议,成为焦点。
----但王传福不!
----不仅就收购事宜发布公告,昭然天下,而且一改公司成立以来一贯低调的行事风格,开始与其认可的主流媒体有了更多接触。看来王传福此举绝非一种试探性的投资行为,而是一个信号,比亚迪将坚定地挥师汽车行业。
----奇迹必须复制
----在王传福看来,7年半的时间,他走过的路看上去就像一个喇叭,越走越宽敞,但他又模模糊糊感觉到,那条路也许会变成一个棒槌,如果一失足,在豁然开朗后恐怕又会越走越窄。现在他正站在这个节骨眼上。“电池这个行业,再有两三年,我们恐怕就要捅破天花板了。我们需要找一个有更大空间的行业去做,但是我们又希望那是一个和电池相关的行业。”因此,王传福看中了电动汽车。
----王传福相信这样的判断:电动汽车20年来之所以起伏跌宕,关键是电池技术,随着锂电技术的日臻成熟,电动汽车市场的能量将很快在两三年后彰显出来!而比亚迪的主营电池业务仍有两三年的持续增长期,已经着手研发了3年的电动汽车锂电池技术再有两三年的时间正可以成熟。
----退一步说,即便这段时间内纯电动汽车难以面市,但比亚迪仍可进入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逐步等待纯电动汽车市场的崛起!
----这就是王传福的算盘。
----但有专家认为,在以锂电池驱动的纯电动汽车主宰市场之前,要经历两个阶段,即混合动力汽车阶段和燃料电池汽车阶段。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第四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一辆新型电动轿车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这辆电动小轿车没有传统汽车的发动机、变速器和传动轴等机械装置,而采用锂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组成的混合驱动方式。与此同时,由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分别以铅酸电池和锂电池为动力的纯电动汽车已经在北京市通州区试运行了一段时间,但大量生产还需要突破一些关键环节,主要原因是纯电动汽车的电池价格昂贵。以一辆载客50人左右的客车为例,如果用铅酸电池,需要100节,每节400元人民币。可怕的是,铅酸电池尽管价格相对便宜,但每节的重量达到32公斤,每辆车仅电池的重量就要3200公斤;如果使用锂电池,重量会减轻到750公斤,而造价却要上升到20万元人民币左右。美国近期看上去好像已经暂时放弃了对电动汽车的研究,只有日本丰田公司进展较大,但其最好的prius也是一款电池和汽油组成的混合动力汽车。
----专家认为,尽管2~3年的时间估计稍嫌乐观,但也不否认有的公司可以通过大规模的成熟的锂电池制造技术而使其成本大幅降低。
----比亚迪这些年的发展证明了王传福所具有的相当精准的判断能力:从最初选择蓄电池的委托加工,到后来从对镍镉电池市场攻城掠地入手,1997年进入镍氢和锂电市场,他对公司发展的每一步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他的信心和跟随者的信赖都来于此。但这些准确的判断有多少来自商业的嗅觉倒也难说,因为他对电池实在太熟悉了,37岁以前的研究学习生涯,一直是与电池紧紧绑在一起的。他在这个领域内所做的决策和判断,熟练得已经没有悬念。但汽车这个行业,对他而言,就像他的下半生一样,陌生、充满变数和难以把握!
----并购秦川汽车这个想法从王传福头脑中冒出来,是2002年10月份的事情,从思谋到尘埃落定,总共用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而王传福的整个决策过程,都是在2002年10月这一个月里完成的。收购之后还能让他坦然面对2~3年过渡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秦川自身所具备的某些特质,从利益角度分析有让他满意的,在精神上也有让他欣赏的。
----秦川2002年全年营业额为6.2亿元,税后利润72万元,尽管该公司运营成本和债务负担相对较重,但并非积重难返,而该公司的“福莱尔”车型,2001年9月份下线,市场价在四五万元左右,目标客户是中国
----内地广大的低档汽车消费者。“福莱尔”一出来,便首先完成了对西安市出租车的更新换代。就产品本身而言,如果经营妥当,它或许还可以为比亚迪赚一点钱。按王传福的计算,这段时期便可以成为他相对从容的学习期。
----还有一个理由让他对秦川公司很欣赏,“福莱尔”是秦川公司自己设计出来的汽车,而不是拿了别人的车型。按照王传福的理念:“拿来也不是不可以,但绝不能受制于人!”
---- 这种对自身技术的迷恋显然与比亚迪的成长有着鲜明的同质性:“比亚迪早期也找过国外公司,但他们不予理睬,我们被迫自己研制生产线,研究我们的工艺,研发我们自己的产品,如今证明这条路走通了,而一旦走通,便会显示其强大的竞争能力!”
----对成本和价格的超级敏感已经成为王传福基因的一部分。在龙岗区葵涌镇比亚迪临海依山的园区内,停放着三种档次的车,色彩缤纷的“福莱尔”,一式的广州本田,再有漂亮的各色宝马和奔驰。而王传福自己的坐骑是一辆开了很久的白色的老“凌志”,他正在学习自己开车。财富没有给他带来生活上的任何变化,他和妻子及5岁的孩子依然住在镇上那套公司为管理层准备的两室一厅里。“一件名牌西装,标价3000元,我是搞制造的,我一看就明白了,它价格中广告费用有多大,可能是我太知道它的制造成本了,我根本不会去买它。我不愿意为其中的广告费用等附加成本掏钱,除非像IT开发那样高技术含量的东西。”你不要期望在他身上找到一点奢侈的影子,王传福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是一块“阿迪达斯”运动表,因为它能够显示很多地方的时间,通过它可以确切地知道分散在全球的分支机构是在白天还是夜晚。他一再强调这块表实际上也并不贵。
----只有一个大脑
----王传福对具体时间的记忆有些模糊,但他在2002年10月的某一天向其核心管理层通报这次并购行动时,执行团队没有人提出任何异议。“有也不敢说!但如果我在思考的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我会主动征询他们的意见。”
----在这个决策宣布之前,绝大部分的高管并不知情,王传福本人却为此在自己的头脑中掀起了强烈的“脑力风暴”:“进军汽车业这个决策,我是非常谨慎的,曾反复地思考,反复地想,我知道我一步也不能走错!”
----像很多国内的民营企业一样,在这个他用了7年半时间缔造的电池王国里,他是君主。他带领他的公司蒸蒸日上,让他的管理层和员工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对他的判断和决策足够信赖。比亚迪一直拥有的是一个看上去对战略决策从不感情用事的老板,不过,这个老板对自身判断和决策能力的绝对专断与自信,看上去又那么感情用事。
----他顽强地依赖于基于自身谨慎基础上的决断,并执着于一旦形成的意念。对自己喜欢的业务,他的持久性和持续投资的意愿是不可比拟的。
----上市成为一家公众公司,王传福仍然没有表现出对自身掌控能力哪怕一点的怀疑和不安:“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什么特殊的资源,我们只有利用自己所学的东西,慢慢地努力地去扩展,所幸有一个机遇,从1995年到现在,研发属于自己的生产线、技术、产品,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凭借自身的力量,走出了一些信心。”他正视他向新的行业拓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他始终认为,凭借37岁这个黄金年龄仍然拥有的对新领域的强大学习能力和日益成熟起来的判断决策力,再加上更加谨慎的态度,他仍然可以成功地驾驭他的公司。
----王传福认为他要对他的王国负责,就需要一段时间让自己成为一个汽车专家,像一个电池专家一样!他习惯于此。只有这样他才有把握掌控他对技术和市场的判断,并把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摸透,从而寻找出一种方法把成本压到最低。“我必须成为一个汽车专家,我觉得这并不难,因为我才37岁。与汽车相比,我认为电池制造的难度更大,因为它工艺很长,有化学反应过程,还需要各种配件,就像酿酒,而汽车制造除了设计,就只是一个装配过程了。制造业的实质就是成本和品质。”另外一家深圳企业的老板对王传福的说法坚决否定,“聪明的人到处都是,不是说一件事情你做好了,另外一件你也能做好,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这样的话不会进入王传福的思维。
----在收购秦川,涉足汽车制造业的时候,这位自信的公司领导者承认他当前最急需的是人才。但他只喜欢技术型的人才,他愿意看到他们按照他曾经走过的路径成长,从技术型向管理型逐渐拓宽,直至二者的完美结合。这体现在公司的组织架构上,就是技术和市场管理始终由王传福一人牢牢掌控。
----没有比这种集权更简单有效的方法了,“就像一盘鲍翅,你品尝后把味道形容给我,我还是体会不到,还是亲口尝得好!不能让市场人员告诉技术人员,二者需要合而为一,而且要在我身上合而为一!”按照这种思维逻辑,他必须首先成为一个汽车专家。
----能量守恒定律
----这个26岁就成为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副教授的小个子安徽人,喜欢标榜自己是“搞自然科学出身”的。他最信奉的是能量守恒。按照王传福的观点:“应该从能量的角度去分析一个行业,是几乎没有竞争,还是竞争很残酷,还是已经忍无可忍。电池市场这块饼,我们已经吃下了很大一块,电池制造门槛相对较低,吃的人越多,竞争越残酷,利润越少;而相反,要想吃到汽车这块饼,门槛就高了。”在这个王传福认为高筑的门槛中,他看重的是两样东西:一是政策门槛,毕竟汽车的生产牌照发放要由总理级别的官员定夺;第二就是对资金实力的要求。
----以往的经验让他对竞争对手有了整体的认识:“我在战场上最喜欢的对手是国有企业,其次是外资企业,最紧张的则是与同我一样的民营企业交手!”他认为即便是合资企业也没有什么可怕的,那里面隐患太多。而民营企业就不同了,一旦相遇,则正所谓棋逢对手!而在当前中国的汽车行业中,除了吉利的李书福外,恐怕就数得上他王传福了。有趣的是,两个人的名字中都有个“福”字。
----做汽车就不光要懂制造,还要懂销售。他说他可以学习,好在他买下的秦川汽车公司原本就在全国设有156个经销点,这与新建一个公司,新建一个网络相比,风险要小了不少。而客户对产品的要求不会让他有什么麻烦。还有比摩托罗拉、诺基亚要求更苛刻的客户吗?摩托罗拉的质检要求6,百万分之二点四的PPM。制造业,尤其在他为了降低成本所创建的半自动化生产线上,他一直担心的就是质量问题。“量少问题少,而量大问题就多。你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景色是不同的。电池方面的有些问题,如安全问题,当你做到100万只的时候,才可能发现,有些问题甚至要等你做到1000万只后才能发现。电池我们做了几千万了,我们可以看出电池中很多非常隐蔽的小概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在电动汽车电池中加以防范。”
----在电池方面他不得不面对有可能受到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指责,和日本三洋之间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还在进行中,但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电池领域他不必有丝毫的担心。目前,除了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电动汽车锂电池方面有些眉目外,这个市场还是一个空白,他有太多自由挥洒的空间和太多发言的机会!
----这便是先机!
----庞大而简单
----在王传福近200平方米宽大的办公室里,打着一个透明的隔断,里面是他的办公室,还放置着狭长的会议桌,显然还有会议室的功能。外面则坐着他的6个秘书和助理,他至今仍喜欢市场和销售工作,冲锋陷阵,而这些细心而忠诚的女性助理们则负责公司大客户的跟踪和管理。
----上市除了意味着他需要对更多的人负责任外,在王传福的意识中,什么也没有改变,“我始终把比亚迪当成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会把毕生精力都花在它上面,我没有任何个人的东西,比亚迪的声音就是我的声音,我的声音就是比亚迪的声音。”
----早期,王传福对上市是排斥的,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现金流丰沛。但考虑到上市对公司管理层激励的兑现,最终王传 福经不住百富勤两年如一日的游说而将上市付诸实施。王传福舍得分财,作为核心创始人,王传福本人在比亚迪的持股比例仅为28%,而其他34位高管则获得了高达22%的股份。公司里很多人惊讶地发现,他曾经承诺过的股份,甚至包括口头承诺的,也在公司上市后如约兑现了。一不小心,比亚迪成为千万级富豪员工的根据地。
----“我觉得我们学自然科学的人有这个毛病,喜欢算,喜欢把事情看透,生活起来就怎么也浪漫不了,很低调也很单调。” 他只能是一个素朴的人。他喜欢用“干净”这个词形容他的公司。比亚迪没有母公司,很干净。至于他自己,没有周末,一天工作12个小时,没有任何爱好,不喜欢任何运动和娱乐,也很 “干净”。
----而比亚迪的组织架构,按照他的标准,也要尽量做到透明和干净:“在市场管理上,我们特别强调信息流要努力做到单纯,最简单的就是市场和研发在我个人身上合而为一!企业做大,有所取舍,我可以把财务和生产层次化,少管一些。我不认为管理一个企业很麻烦,只要把研发和销售抓住,企业再乱也乱不到哪里去!”
----上市后,比亚迪的组织架构做了相应调整,根据不同产品设立4个事业部,另外把销售分为海外、本部和上海为中心的三大块。在为其领军的5个副总裁中,有两个负责销售,两个负责生产,一个负责财务,下面是4个事业部的总经理。在创业团队中,很多是王传福的大学同学,他认为目前的团队完全有能力胜任公司发展壮大的需要,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要引进所谓的职业经理人。
----在王传福宽大的办公室的书架上,绝大部分都是些摆放看似凌乱的档案材料之类的东西,看不到任何管理类和其他方面的书籍,只在最下方中间处一个小格子里,高低不同地排列着一些汽车类的书籍:“我也读过一些管理方面的书,但刚拿起来就放下了,我觉得书中的那些东西和现实比起来,太简单了。”他认为书里面所讲的远不如实践那样丰富和深刻,他读的是一本“无字天书”。
----在收购秦川后,除了董事会成员根据股权的安排做出了调整,由王传福担任董事长,财务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做了一些调整外,秦川公司的管理和生产架构尚未发生变动,王传福有他自己的想法:一来时间短,自己还没有弄懂,不宜仓促做出决策;二来,以他在比亚迪的经验,来自国有企业的员工大多表现良好。“我觉得人有很大的可塑性,他如果表现不好,可能有他的原因,也有环境体制的原因。现在体制改变了,我希望能给他们一段适应的时间,干好,留下,干不好,走人!聪明的人,知道怎样选择。”比亚迪好像一直没有主动辞退员工的传统。
----对新业务的管理,王传福还是那一句:“只要把研发和销售抓住,企业再乱也乱不到哪里去!”
----他看起来好像对福莱尔原本的飞天仙女式的标志有点不太满意,他在考虑“要把它换成一个什么样的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