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连锁业
几经拼杀之后,电器连锁的行业格局日趋清晰。
11月11日,国美电器股份有限公司(0493.HK下称国美电器或国美)华南公司3周年庆典上,刚刚调任国美总部战略合作中心总经理的王俊洲宣布,国美打造了中国商业的神话——“千日百店百亿”,而国美全国范围店面数量已经超过400家。
国美的追赶者在加快步伐:永乐香港上市,苏宁电器完成全国一线城市的布局。电器连锁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在形成,而超级终端的态势也初现端倪。
这一格局衍生出多道难题:家电连锁业的赢利能力与扩张速度之间能否平衡?紧张的厂商关系将如何走向?中小零售商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三巨头战术不一
11月8日,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024.SZ下称苏宁电器或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在深圳告诉本报记者:“在电器连锁长期的竞争格局中,苏宁将扮演‘跟跑者’的角色,在中长跑比赛中往往都是‘跟跑者’取得最终胜利。”
按照商务部今年8月公布的连锁30强的数据,从店面数量到销售收入,苏宁电器与国美电器都尚有差距。
国美上半年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93.5亿元,而苏宁为170亿元,而店面数量国美当时要比苏宁多54家。截至今年11月,国美在先后并购易好家、武汉中商之后,店面数量已经比苏宁超出100多家。
张近东却指出,苏宁在很多地方都高于国美,在单店销售额、单店利润率、单位面积销售收入等指标上都有优势,而在江苏、浙江等市场也有着明显的市场优势。
上海永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0503.HK,下称永乐电器或永乐)董事局主席陈晓表达了与张近东相似的观点,他也认为电器连锁的竞争是“马拉松”,目前妄断胜负还为时过早。
陈晓指出:“电器连锁行业整合是个漫长的过程。虽然目前永乐的店面覆盖范围只有国美的1/4,而店面数量也不到国美的一半,但在长三角地区,永乐的优势则是国美等无法取代的。”
国美电器也明显感到了来自竞争者的压力。对于苏宁、永乐发出的挑战,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黄光裕告诉记者,国美仍将坚持“领跑战术”,即取得各区域的领先,并引导行业的营销模式变革。
对于国美电器引入新加坡淡马锡集团作为公司的策略股东的传闻,黄光裕向记者表示确有其事,但“具体事宜仍未完全确定”。
国美电器11月11日宣布,将向黄光裕全资拥有之嘉美国际出售艺伟发展及好联全部股本连贷款,总代价7.614亿港元,所得款项净额7.605亿港元将用作一般营运资金,业内普遍认为,这是黄光裕为国美电器继续扩张注入新的资金。
国美“领跑”,苏宁“跟跑”,手握10亿港元上市资金的永乐蓄势待发,电器连锁三巨头今年的销售收入总和将超过1000亿元,占全国电器市场的20%左右,电器连锁的寡头时代即将到来。
速、质“悖论”
在家电连锁业快速扩张的今天,店面扩张的速度与盈利的幅度俨然一双“冤家对头”。
11月11日,国美电器的公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美电器的的净利润3.6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3.51亿港元上升3.4%,销售收入则增加34%至118.79亿港元。
但从国美电器的季报可以看出,国美电器的利润增长率远远落后于其店面增长的速度。
一些投资机构对国美电器的评级进行了调整。其中花旗美邦表示,国美电器今年前9个月盈利按年计低于预期,故调低其2005-2007财年盈利预测10%-11%,目标价亦因此由6.5港元调低至5.85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美林证券则表示,国美电器的疲弱业绩属预期之内,基于业绩表现,调低国美的盈利预测;即使该股现价偏低,但由于盈利可见能力低,故维持“中性”投资评级,并调低对国美电器2005-2007年盈利预测2%-3%。
国美企业融资与发展部主管林右烽表示,盈利增长幅度大幅落后于收入,主要因为今年出现了开新店高峰,营运费用大升,其中销售费用上涨69%至7.8亿港元;行政费用增加32%至1.66亿港元;其它营运成本增加49%至5000万元。
林右烽指出,两年后这些新店营运将发展成熟。随着市场整合步伐加快,营运成本将逐步降低。
记者获悉,国美电器希望明年继续开设200家以上的分店,而苏宁、永乐也将开店的计划延伸到二三级城市市场。
目前,苏宁电器的单店销售情况是最好的,而永乐在较低的基数上也维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57%)。但店面继续增长后,能否维持现有态势仍令人怀疑。
据悉,今年苏宁电器新增店面将达到180家,其无效店面的比例从原来的5%增长到10%以上,这一现象在北京、上海等一级城市尤为严重。
张近东表示,明年在一级城市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提升份额和利润率,而调整店面将是重要措施。
陈晓则表示,目前永乐取得了苹果iPod中国地区的独家销售权,今后还将选择有市场需求的产品进行类似的“买断”,这样将提高产品的利润率。
工商“竞合”
自格力与国美闹翻,TCL、美的尝试自建渠道后,近日海尔也宣布,明年除冰箱仍以打造家电连锁卖场中的精品店为主外,计划在明年建设200家空调专营店和300家冰吧体验店。
海尔、格力、TCL的“揭竿而起”,似乎为今后的厂商关系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竞合”关系。
国美、苏宁等电器连锁的专业卖场模式的崛起,使众多的电器厂商告别了百货商场或自办渠道等传统的销售模式,开始将“宝”押在了专业渠道身上。
不过也有特立独行的生产企业,如格力。格力电器一直坚持自己的专卖店模式,在同国美闹翻后,格力的专卖店的数量迅速增长到两三千家。
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指出:“进入大卖场,大卖场的压价盘剥将破坏占我们销售比例60%以上的专卖店的传统关系;而专卖店的经销商对格力非常忠诚,因为诋毁格力就意味着打掉他们的饭碗。”
并不是所有的生产企业都像格力这样坚定。在一级城市市场,电器连锁的销售比例达到40%-50%,失去这块相对高端的市场很让人心疼。
同时,电器连锁企业对海尔、TCL、美的这样的大企业礼遇有加。近日张近东就先后拜访了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和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享健。
苏宁与海尔合作的“海尔苏宁销售管理公司”事宜目前进展顺利;海尔在永乐的销售比例中高达6%;国美今年先后几次与海尔、TCL等签署超过10亿元的大单,不久前,国美与海尔签下了总值高达6亿元的销售大订单,双方互相承诺为对方开辟供货和结款等诸多方面的“绿色通道”。
在合作的同时,TCL的幸福树电器连锁、美的空调的专卖渠道和海尔新建的专卖店,也将与国美等连锁巨头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因为在二三四级城市市场和广阔的农村市场,大卖场的影响力是很有限的,三家的总占有率还不到20%。这为其他销售模式的成长提供了空间。
北京证券分析师李阳指出,国美等超级终端出现后,各种形式的费用和盘剥将中小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压到最低,这些中小生产商会很快出局。
中小销售商分化
对于大多数的中小规模电器销售商而言,2005年是难捱的一年。
房租成本的上升,厂商关系恶化(中小零售商并没有控制生产厂家的能力),影响着中小电器连锁商自身的扩张和利润状况。
而大型家电连锁店在全国的“跑马圈地”,更是在积弱的中小零售商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永乐电器通过收购一跃成为与国美、苏宁平起平坐的全国性电器连锁,而山东三联、北京大中、江苏五星则坚持区域发展,成为山东、北京和江苏市场的地方“诸侯”。
同时,一些小的电器连锁逐渐被兼并,包括武汉中商、江苏上元,以及新兴的深圳易好佳。“中永通泰”这个松散联盟在2005年瓦解,其中的很多企业相继被吞并。
苦日子不过刚开了个头。
五星、三联、大中等二线品牌也在摩拳擦掌:五星的上市计划正在筹划,目前已经收购了青岛雅泰,而大中也将触角伸向了天津、河北等地区,拥有320多家分店的山东三联也在积极准备并购。
国际家电零售巨头美国BestBuy也将是个危险的角色。记者获悉,BestBuy已经在北京选好了原宜家家居的店址;其中国区的老总正在四川成都、武汉等地进行建店或收购的可行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