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底,随着全球彩电领头羊索尼、东芝先后吹响从等离子电视市场撤退的“号角”,曾经由等离子电视与液晶电视平分的平板电视市场发展方向明显向液晶电视倾斜。然而在新年伊始,部分中国企业却隆重宣布:新的一年重金押宝等离子电视。全球电视发展的战车似乎将中国企业推到了风险关口。
彩电巨头抛弃等离子
1月2日,日本东芝电器传出消息,退出日本等离子电视市场,并预计在今年年底陆续退出等离子电视的海外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液晶电视和一种新的电视产品SED电视。昨天,这一消息得到大连东芝电器有限公司营业本部副总经理朱世康的证实。朱世康表示,显像管电视向平板电视的过渡为大势所趋,期间必然会出现过渡产品,等离子电视就是过渡产品之一。
自去年后半年起,东芝已不在日本国内市场销售等离子电视的新产品。朱世康表示,由于有灼伤、耗电量大、寿命短等缺陷,等离子电视必然走向末路,并将等离子的寿命定义为最长一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新技术的崛起。
这个新技术在东芝而言,就是SED电视。据悉,该技术与等离子一样专注于4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电视市场,克服了等离子的缺陷,而且成本紧紧“咬住”等离子电视。即便是10月新上市,价格也将与等离子不相上下。
然而在中国市场,等离子电视正成为消费热点。在液晶电视逐渐垄断40英寸以下小尺寸电视市场时,等离子电视依靠在40英寸以上大屏幕的价格优势横行中国。
但是,全球彩电排位第一的索尼也已经决定放弃等离子电视。2004年12月29日,索尼在日本透露,最早于今年上半年退出等离子电视市场,将投资重点转向液晶电视。
全球彩电格局偏转
尽管索尼、东芝并不掌控等离子核心技术,但其在业界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却使得他们的转向具有标志意义。
事实上,一直以来,在全球平板电视市场存在两大帮派:一派是夏普、夏新代表的纯粹“液晶派”,另一阵营则是以三星、LG、索尼、东芝、松下等代表的“两面派”。他们等离子和液晶电视兼做,但其中最有实力的索尼、东芝在去年底今年初最终选择抛弃等离子电视。
与此同时,液晶派却加强了市场攻势。似乎是巧合,同样在2004年12月29日,夏普(中国)宣布:在中国推出全球可量产的最大的液晶电视———45英寸液晶电视,并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级城市接受预订。尽管售价高达69800元,而同尺寸等离子电视价格在2万元以下,但市场反应却相当强烈。南京夏普北方部部长华宁介绍,预订情况出乎意料,夏普已经决定提前在家电卖场推出样机。
事实上,日本彩电市场一向被业界看做是全球彩电市场的风向标。而根据日本电子情报技术产业协会(JEITA)最新公布的资料,去年7月,日本电视销量达到73万台,其中液晶电视单月销量超过22.6万台,占整体电视比重31%,已经连续3个月超过3成占有率;与此同时,等离子电视销售仅3.4万台,连续3个月市场比重在5%左右。
在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中国电视市场,中国电子影视协会副秘书长郝亚斌介绍,相比于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更具发展潜力。2004年我国液晶电视销售17万台,比去年增长了240%。预测显示,我国市场的液晶电视需求在今年将达到55万台,在2006年则将升至165万台,这几年的销量有望呈现出连年成倍翻番的态势。
中国企业遭遇风险
正当全球彩电巨头纷纷抛弃等离子电视之时,中国企业却加大力度购买或者筹建等离子生产线。
12月20日,中国最大的彩管企业彩虹集团在香港整体上市,其财务总监云大俊表示,将集中设计开发42英寸至50英寸等离子屏幕(等离子电视核心部件)以及模块,其中今明两年资本性开支17亿元及5亿元,用作建设等离子屏幕生产线,预计2007年等离子屏幕产能将达1700万只。
而资本市场运作高手———斯威特集团在连续收购小天鹅、小鸭等冰箱、洗衣机企业后,在2004年12月28日,出手8000万元购买东南大学等离子屏幕的核心技术,并宣布出资超过40亿元在今年筹建等离子电视生产线。
而海信、厦华等中国传统彩电企业也不约而同选择扩建等离子电视生产线。据悉,海信在2004年6月分别建设了一条液晶和等离子生产线。厦华在原有一条等离子生产线的基础上,在2004年11月,投资增建另一条等离子生产线。
但据悉,即便在没有扩产时,中国大多等离子生产线也处于闲置状态。厦华孙光荣介绍,2004年,厦华等离子生产线多处于闲置状态。由于市场的需求没有达到空前膨胀状态,厦华若开足马力,去年一周的产量就接近厦华一年的销售量。
对于扩产等离子生产线是否面临更大风险,孙光荣表示,厦华预计等离子电视明年海外市场会有大幅提升,现在建设生产线是为今后大型采购做准备。
但是,经常出入国际市场的东芝电视营业本部副总经理朱世康表示,等离子生产线的投资动辄数亿元,需要多年才能回收成本,全球彩电市场已经表现出向液晶电视倾斜的态势。中国企业大肆扩建等离子生产线无疑是将自己推向危险边缘,该人士评价说,中国企业在面对未来时,出棋往往慢半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