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成本提升,引发家电产品利润的进一步下滑,拉动了新一轮白色家电行业整合。这与以往的强势企业自发降价清场意义不同。吸纳筹码的直接目的就是作大规模,不论是收购还是新建生产线,这些企业都必须支付动辄亿元的高昂投入,却又非做不可
“2003年到现在,上游原材料已经出现四、五次涨情,一年来,白色家电产业链中只有成品没有涨价。”格力电器(000651)新闻发言人黄芳华说。由于这一因素,格力电器今年花费在采购原材料上的钱,可能会比去年多出三分之一左右。
这不仅仅是格力电器一家的“遭遇”。
生产成本提升引发白色家电产品利润的进一步下滑,从而拉动了这一轮次的行业整合。一周前,美的集团入主华凌国际(0382,hk);两周前,科龙电器(000921)获得中山威力集团的白电资产;一个月前,格力电器成功收购母公司的压缩机和小家电资产。这些信号表明,白色家电行业中的资源正在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一波由上游市场行情变化而策动的行业重组正在进行中。
这与以往的强势企业自发降价清场意义不同。吸纳筹码的直接目的就是作大规模,不论是收购还是新建生产线,这些企业都必须支付动辄亿元的高昂投入,却又非做不可。“白电技术上已经没有那么多想像空间,突破很难。在单机利润不行的情况下,作大规模是白电企业保证利润的唯一办法。”美的空调的新闻发言人张煦称。
吃紧
2004冷冻年度,国家信息中心监测的空调品牌从上年度的150多个锐减到96个。
也是在2004冷冻年度,铜管、钢、铝以及白电常用塑料件的上游资料石油,以30%甚至50%以上的幅度涨价,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制造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一年来,空调核心部件压缩机提价4次,涨幅在30%以上。大宗商品的观察人士认为,钢材、铝等基础材料价格在四季度仍会持续走高。黄芳华告诉《财经时报》,上一年度,格力电器原材料采购花费60亿元至70亿元,而今年可能超过百亿元。
伴随生产成本的上升,空调企业还面临着核心部件压缩机的供应紧缺。消息表明,在今年5月份,因压缩机供应不足,不少厂家生产一天休息两天。进入旺季后,一匹空调曾出现全行业性断货。旺季即将结束时,据保守估计,2004年空调压缩机至少有500万台到700万台的缺口。科龙电器董事局主席顾雏军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戏称道:“现在科龙是以压缩机定产,而非以销定产。”
白电企业正在咬牙忍耐这个冬天,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多家企业开始更多依靠做全产业链,来缓解上游压力。美的电器加紧和东芝开利的合作力度,如今美的自产的压缩机就有500多万台。格力电器也收购了集团的凌达压缩机制造厂,一改以往原材料不在集团内部采购的作风。
据企业披露,格力电器和美的电器都已经囤积了1000万台空调压缩机,以保证实现2005年千万台产销量的目标,顾雏军则表示,科龙电器在空调领域的保守目标是600万台,“因为我已经拿到600万台压缩机”。压缩机行业的观察人士称,明年二三月间,也就是在空调销售旺季到来之前,将可能再次出现一波压缩机的紧俏行情。到时候,还会有一批企业不得不减产或停产。
来自上游的压力使缺少资金储备的企业更加难以为继。这为一线品牌企业提供了并购的素材,但也在考验这些一线企业的资金流转能力。
一年来,白电行业的平均净利率水平只在2%,各企业净利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最好的企业也只有3%多,有的企业净利率水平甚至下滑50%。
来自财报的数字并不乐观。截至到9月30日的季报数字显示,科龙电器在一年中的存货周转率只有2.32次,应收帐周转也从10.61次降至7.42次。格力电器也面临同样状况。仍以9月30日为基准,其存货周转率仅为上年同期的一半,应收帐周转率也从13.23下降到8.99。
这就意味着,对多数白色家电企业来说,在成本被大幅削减的同时,产量以及销售收入即使提升,也并没有对企业形成更有效的资金供应,而是被滞留在库存和流通环节。
但仍有新的进入者在加剧这个行业的竞争。一向在黑电领域勤奋耕耘的TCL集团也试图到白电市场分一杯羹。近几天来,TCL集团相继和日本的东芝公司,意大利投资的青岛威士电器公司合资组建白电生产企业。TCL集团计划在2005年实现洗衣机销售150万台,冰箱销售120万台和空调销售300万台。
后圈地时代
虽然对美的、格力这些企业来说,每年仍可获得数亿元不等的银行贷款授信额度,但为了节约财务成本,多数企业并没有去大肆借款,用以日常运营流转和规模扩张的,多为以往留存的自有资金。
一方面要省;另一方面却不得不花。“前两年白电行业的话题是价格战、概念战,因为行内还有利润空间,新兴企业可以靠概念或者价格来运作,但现在,运作的第一位因素就是规模。”张煦说。
由于这个对行业趋势不约而同的认识,一场新的圈地运动由此展开。去年以来,美的集团已经将原来的“适度规模前提下的利润最大化”,调整为“适度利润下的规模最大化”,美的集团王伟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明,占领市场份额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赚钱。如今,仅格力、美的、海尔和科龙四大空调品牌已经喊出2005年近4000万台的产销量目标,“这已经接近空调市场的总量”,分析人士说。
为了在产能上成规模,美的集团今年投资超过10亿元,“扩张,再扩张,白电企业这时候必须烧钱。”家电业分析人士这样评价。
但是仅仅扩张产能是不够的。雄厚产能可能带来销售收入,也可能导致大量库存。
为此,新一步的争夺目标是海外市场和国内三四级市场。如今,海外销售已经占据各个企业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而从未来两年的趋势看,这个数字还要被近一步放大。有业内人士估计,在未来的2005年,中国仅空调出口就会达到3800万套。顾雏军更是放言,将在2006年实现冰箱2000万台产销量,其中大部分依靠为国际巨头贴牌实现 。
扩张陷阱
美的集团王伟总结了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3点致命伤:第一,所有中国企业都不是特别理解对方真正需要什么;第二,中国企业没有品牌拉力;第三,产品同质化严重。
目前中国出口白电产品多以贴牌方式,顾雏军直言:“据我了解,在海外建一个品牌,至少需要10亿元到20亿元。”而科龙20年来至今累计的海外销售总额不过40多亿元。
由于要拼市场份额,白电企业也必须要接受一些苛刻条件。一方面,无法保障自己的品牌,王伟介绍,如今美的出口产品中自有品牌占25%左右,绝对数量在增加,但比例在下降,这不是一个好事情。另一方面,不得不承担起较高的应收帐风险。“越大的买卖就越不可能开信用证,更不可能开现金”,王伟有些无奈地表示,如果把自己保护的很好,市场也会离你远去。事实上,已经有一些企业正在深受海外应收账款拖累,没有坏帐只是“运气好”。
过于依赖海外扩张另一个风险来自渠道反应速度。以空调为例,一般企业收到订单到出货需要6个月的周期,如果当年销售状况不好,就会在渠道中大量积压,影响下一年度销售。
目前,早走几年的彩电业已经遭遇到国际市场以反倾销手段为主的防范和打击。业内人士估计,白电领域也有可能遭遇此类瓶颈。实际上,目前已经有一些技术壁垒在制约中国出口产品的进入。而且,按照目前的出口增长速度,很可能到了2007年时,海外市场增容有限,造成出口幅度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