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电业竞争环境分析
一、 市场背景
彩电行业曾是我国发展最快和最成功的行业,一直都走在我国市场经济领域的前沿。国家对彩电行业累计投资280亿元,目前回笼资金4500亿元,提供就业机会20多万个,应该说彩电行业对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功不可没。但是发展到今天的彩电行业,由于企业无序扩张,重复建设,使产品实际产量远远大于市场的有效需求。1000亿的资产分布在87家彩电企业,年生产能力高达5000万台,实际年生产和销售约3500万台,年出口不超过1000万台,数年累积库存600万台。这是国家信息产业部司长张琪对我国彩电行业现状的评述。我国是彩电生产和销售第一大国,但是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在技术上难于有质变的突破,各个品牌很难形成差异性的竞争优势。价格战竞争策略则成了彩电业无奈的选择。一方面企业盲目追求单一的规模效益和简单的市场份额扩大,利用低价格倾销策略进行市场竞争,而忽略了利润;一方面又是因为利润率低,从而缺乏对核心技术研究开发资金的投入。恶性循环导致了企业只好重复昨天的故事,继续花费巨资购买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难以利用技术速度优势开辟新市场。这样的结果则是彩电业正在品尝自己酿的“苦酒”。即使还没有走到全行业亏损的境地,彩电业也已经处于整体亏损的边缘了。国家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报表显示,2000年我国彩电销售仅增长1.8%,彩电企业的前三名:长虹、康佳、TCL的产量都在下降。两大巨头长虹、康佳去年的企业整体利润下滑均在50%左右。
行业整体利润率大幅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我国彩电行业机遇与威胁并存。哪些竞争因素将对彩电厂商的市场竞争起到关键性的影响,企业应该如何对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些都是彩电厂商目前所必需面对的战略难题。</P><P>二、 供应商篇</P><P>彩管和机芯是彩电制造业生产的核心。目前在国内彩电市场彩电整机厂和彩管生产厂是分离的,生产彩电的企业自己并不生产彩管,彩管生产厂商以供应商的身份出现在企业的供应链中。作为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对垒,彩电整机厂与彩管生产厂之间的博弈从未停止。目前看来彩管厂在与整机厂的对话和博奕中,似乎缺乏明显的优势。尤其是2000年国内彩管厂的产量增长16%,而整机生产则相对持平达到3100万台,彩管的积压显然存在。而且由于2000年上半年彩管市场比较紧张,国家批准进口了一批约五百万只29英寸的彩管。供过于求的市场形势,无疑让整机生产厂手里有了更多讨价还价的筹码。
但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情况是,国内彩管厂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彩电市场发展的步伐,严重制约了彩电制造业的发展。直到目前,29英寸以上大屏幕的彩管主要还是依靠进口,最近才有一些彩管厂上了生产线,而超平和纯平彩管则更是完全依靠跨国公司提供。其实除了彩管需要由跨国公司引进,大规模集成电路、机芯等彩电的核心部件大部分都需要跨国公司来供应。东芝,菲利普,日立等这些跨国公司一方面以竞争者姿态出现在彩电市场,一方面又扮演着中国彩电业技术供应商的角色。虽然世界著名的彩管制造厂——松下、东芝、日立、飞利浦等世界著名的彩制造厂目前都已在我国国内建厂生产,不必再支付额外的运输成本。但是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使我国彩电生产厂商与外国品牌相比难于形成技术速度优势来获取超前高额利润,在技术的竞争优势上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彩电制造厂商并不处在价值链的核心位置上,彩电产业链真正的核心位置应该是彩管和微电子技术。因此随着未来整机产品的利润越来越薄,彩电业有必要进行后向一体化的整合。广东福地入主PT红光斥资26亿元改造重组红光彩管项目其意在长虹,若能与福地集团组成战略同盟,长虹将在彩电业后向一体化的道路上走出尝试性的一步。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技术上的后向一体化的整合,以通过技术的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其他竞争者无法模仿的竞争优势。值得庆幸的是国内的彩电厂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对技术的研究开发有所行动,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康佳在高交会上宣布,由其完全自主研发的微控制器芯片(MCU)正式诞生,填补了国内家电企业在微控制器芯片设计制造领域的空白。这意味着深康佳自此真正拥有了彩电的核心技术,在产品设计方面不再受制于国外厂商的限制,使国内彩电业的创新显现出一丝曙光。而在产品创新方面,在长虹推出中国第一台精密显像彩电“精显”不久,康佳即推出了“柔性”数字逐行扫描彩电,TCL集团也在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其面向网络时代的第一款中国信息家电——“HiD”正式上市。
作为彩电行业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供应商则是劳动力市场。国内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市场,廉价的劳动力供应一直是国内彩电生产厂商的生产成本优势。但是随着市场的成熟,产业转移必然是由高成本地区转向低成本地区。生产线由高成本的沿海地区转向低成本的内陆地区,由海外向本土转移都是必然的趋势。年初世界著名的家电厂家纷纷将其彩电生产线移植中国,本土化后的跨国公司可以使其生产成本得到严格的控制。国内彩电生产厂商原来具有的成本优势也将不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