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的彩电市场都是国货和洋货共同分割。长虹、康佳是家喻户晓,索尼、东芝、飞利浦等也众所周知的知名品牌。中国彩电行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走完了发达国家40多年的历程,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整体性价比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具备了参与世界竞争的实力。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策略与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上,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细数国外品牌的市场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多种途径参与中国市场
80年代以来,国外品牌逐步向中国市场渗透。一种方式是∶国外品牌将其在各个基地生产的产品,半成品,零部件以出口等方式提供给中国市场。另一种方式是:在当地成立法人机构。如东芝1991年在大连成立「东芝大连有限公司」,到目前为止包括中国地区总部「东芝中国有限公司」在内,目前东芝在中国共有21家当地法人,并且还在筹措新的投资项目。这21家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不同领域进行渗透。其中既有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等零部件及原材料,也有彩电,复印机等电子产品。1993年索尼在上海成立[上海索广映像有限公司 ],生产彩色电视机、高分辨率彩色显像管、高分辨率彩色显示管及相关的关键件。日立、飞利浦等其它一些国外强势品牌也都采取了同样的市场入住策略。这些参与中国市场的途径,使国外品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市场,参与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上向国产品牌发起挑战。
二、技术优势占领先机
随着近几年国产品牌陷入价格大战,国外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有所下降。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虽然放大,但这种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换来的市场份额也使国内的彩电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相对而言,国外品牌站得高看得远,始终没有在这场价格大战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后期虽然被迫卷入,但其价格仍然远远高于国产品牌。究其原因,是国外品牌强有力的技术优势作铺垫,很好地维护了自身的品牌忠诚度。一年前,索尼、东芝的纯平、锐平镜面电视上市,价格在万元以上。而后又接连不断地推出背投、等离子和壁挂式高清晰度彩电。国产品牌虽然也随后迅速跟进,但因与国外品牌竞争就不得不降低价格。国外品牌是以速度经济和创新能力来获得垄断利润。这种速度利润使得国外品牌无往不利,成功地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三、广告策略看重平面媒体
1999年到2000年,国产品牌价格战愈演愈烈,对国外品牌产生的冲击可想而知。但国外品牌还是努力避开价格战,在新品宣传和推广上做起了文章。慧聪家电商务网家电市场研究所对全国1223种平面媒体的广告监测显示,2000年上半年彩电平面广告投放总量为6806万元,国外品牌的投入量为3307.45万元,约占广告投放总量的49%。在广告投放最大的前十品牌中,国外品牌不但和国产品牌平分天下,而且东芝和索尼的广告投放量都超过700万,占领了前两名的位置。排在第三位的创维,广告投入与东芝相差约200万元之多。在投放媒体上,《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和《今晚报》是各品牌广告投放最热门的三大媒体。国外品牌因其价格因素更是把广告投放重点放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媒体上。华东、华北和中南三大区是国外品牌广告投放最多的区域。
在平面媒体的选择上国外品牌可谓不惜重金,但电视媒体却似乎并不受到它们的重视。综观今年上半年各品牌在各大电视媒体上的广告投入,创维、TCL等都有上百万元的广告投入,而索尼、东芝、松下等国外品牌却很少露脸,这与国内品牌的广告投放策略不尽相同。
广告,可以说是一个行业的晴雨表。今年无论国产品牌还是国外品牌,在广告投入上与往年相比都明显不足。最近一段时期,由于奥运会的转播,许多品牌,特别是国外品牌,又以此为契机,把彩电产品与收看奥运比赛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广告宣传。如8月份东芝的广告主题词:"亲临现场/感受非凡视听"、 "买彩电/看奥运/现在是时候";飞利浦的广告主题词:"飞利浦DNM再次设定电视观赏新标准"、" 亲身感受激动人心一刻"等都与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事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中国彩电业自70年代中期起步以来,真可以说是经历了风风雨雨。在成长过程中,也正是伴随着国外品牌的竞争成熟起来。今天,中国彩电已经进入同质化时代,如何使自己的品牌具有独特的含金量,从"价格综合症"中走出来,追求更长远的价值,是中国彩电企业应静下心来思考的问题。在研究竞争对手的时候,别忘了那些步步为营的国外品牌,它们的一些市场策略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