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2004年网络招聘服务市场份额也不过20%,而传统媒体的招聘服务仍然占据了80%,我们的模式不过是符合市场的规律罢了。” 与2002年10%的网上收益相比,公司今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显示来自网上收入为380万美元,已占全部收入的23.4%。 前程无忧(Nasdaq:JOBS)就像做了一场噩梦,至今还未完全醒来。
从1月18日公司市值瞬间蒸发35%以来,前程无忧的股价就一直在往下跌,截至6月23日,已经跌破13美元,低于2004年9月底IPO时14美元的发行价。而在此之前,它一度是纳斯达克风头最劲的中国概念股,股价达到56美元,超过了同期网易、携程的股价。
这一切缘于公司1月18日发布的一则财务预警公告———“由于预先未估计到2004年12月后两周广告收入大幅锐减,公司将对该年度第四季财报作出预期调整,预计第四季度每股收益在人民币0.24元-0.27元之间,而此前的预计在0.42元-0.44元之间,第四季度总营收在人民币1.17亿元-1.21亿元之间。”
“六年来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对于此番调整,在同一天举行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前程无忧总裁兼CEO甄荣辉以此回应投资者的质询。
“我们没有想到中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也过圣诞节。”数月之后,甄荣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仍对此次市值雪崩耿耿于怀,“中国人从2004年开始放圣诞节假,人事经理都不看简历不招聘———这可能是一个昂贵的证据,5亿美元的证据。至于到底是不是圣诞节,我想看今年年底的两个星期大家是不是还放假。”
诉讼之忧 因为没有得到足以刺激股价上涨的有效信息,前程无忧遭到投资者的疯狂抛售,并最终造成了许多美国个人投资者对前程无忧的指控。2月27日,美国律师事务所Scott+Scott,LLC宣布,将代表2004年11月4日至2005年1月14日购买前程无忧股票的股东,向纽约南区地方法院提交集体起诉,指控前程无忧涉嫌证券欺诈。而自1月24日以来,已有数家律师事务所向前程无忧提起类似起诉。
3月14日发布的2004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前程无忧实现1.204亿元的营收,增长31.8%;但是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减少700万元。
在2005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中,前程无忧第一次有了超过1000万元的市场推广费用,而其中数量可观的部分即是与这场诉讼有关的律师费和其他费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甄荣辉并未回避这场尚未到来的诉讼,“我们还没有收到来自美国方面的法律文件,但是我们已经在试图向美国地方法院说明这些是不合理的指控。”
他表示,“美国法院要求只有一个代表律师,他们必须先选出一个代表律师,之后正式给我们一个起诉书。而我们大概会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是第三个季度,向法院提出我们认为其是不合理的一个起诉,并要求法院不接受这个起诉。美国方面会拖得很长,8月份可能才有反应。即使这样,我们的成本也还是很高。”
对于年初股价的瞬间崩溃,甄荣辉恍然若梦,“路演的时候,我们都是跟机构投资者打交道。我们的股价在30美元左右的时候,机构投资者最稳定,但是,后来进入了很多个人投资者,他们把股价抬高了,这和我们的决策没有关系。”
甄荣辉告诉记者,在2004年9月底上市之后,他一直呆在美国同各种投资者进行沟通,“包括福布斯、CBS的美国不少媒体把前程无忧评选为年度最好买的10只股票之一,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炒作了股价”。
甄荣辉说:“那时候我就觉得很危险,因为很多个人投资者进来了。我们的流通股不是很多,只占20%,所以市场反应很大。我当时拒绝接受媒体采访,因为我不能评价我的公司的股票。”
这样并未能够把前程无忧解救于水火之中。证券分析师张欣曾在事发当日对记者表示,前程无忧可能引发美国投资者的集体诉讼。
这场还未到来的诉讼将会怎样影响公司的财务表现,目前尚未可知。对前程无忧来说,如何消除诉讼对投资者信心带来的影响,是其当前和今后的紧急事务。 纸媒还是互联网? 不少媒体认为,投资者对前程无忧的信心崩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并非一个纯粹的互联网服务企业,因为其网下的收入大大高于网上收入。在美国,这种混合型的业务经营模式并不多见,美国投资者只知道全球最大的网络招聘企业MONSTER做得很成功,而MONSTER大部分收入来自网上。甄荣辉解释,在跟美国投资者作说明的时候,他着重把这种“传统媒体+网络服务”的盈利模式作了说明。而前程无忧当初就是靠着传统媒体起家的。
1998年,当时还是贝恩公司中国区总裁的甄荣辉发现国内的人才交流市场日趋活跃,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求职者个人,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更专业的、定位于白领青年的招聘渠道。但是却没有一个成熟的中介,也不可能将整个中国连接在一起。于是,他决定在人力资源服务上投资,并成立了前程无忧。
同一年,甄和《中国贸易报》合作,在北京推出了《中国贸易报·前程招聘专版》,受到了企业和求职者的普遍欢迎。开始的这种模式很简单,就是承包已有报刊的招聘服务版面,由前程无忧经营,然后同报社分成。
北京市场的成功鼓舞甄在全国复制北京模式。这种模式的迅速扩张,带来了滚滚财源。六年多时间中,公司在全国20多个城市与当地媒体合作,推出了针对当地市场的《前程招聘专版》。1999年,甄荣辉花了4000元钱交给一家小公司做了一个简单的类似信息发布系统的网站———career-post.com,内容只是《前程招聘专版》的电子版,是一些企业招聘信息的集纳。
当年底,互联网经济开始膨胀,风险投资成了最热门的话题。甄荣辉想借机把网站做大,并决定引入风险投资。他为自己设计了一个美好的梦想———引入投资、上市、做成国际品牌。网站也因此易名为无忧工作网(51job.com)。
无忧工作网当时的赢利模式就是网下传统媒体的信息同样在网上发布,开始时,网上的发布并不收费。甄表示,那时前程无忧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扩张自己的地面渠道。
这种模式受到国外风险投资者的青睐,在2000年2月16日,一笔金额为1400万美元的投资进入了甄荣辉的创业公司。
2000年4月,“天使投资人”甄荣辉正式离开贝恩,出任前程无忧CEO。甄说:“一开始并没想到网络能赚钱,主要还是想利用网络扩大我们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公司来看。”
“我们依靠‘传统+互联网’的模式度过了2000年开始的网络低谷,这也说明我们的模式能很好地防范新经济的风险。”甄这样看待公司的盈利模式。
在这种双方向发展的策略下,从1999年到2002年的三年间,前程无忧营业收入增长了25倍。到2002年,整个财年实现盈利,销售收入约2000万美元。甄告诉记者,2002年第一次盈利的时候,来自网上的收益只占10%。
20%与80% 不过,甄荣辉也看到了仅仅依靠传统媒体单纯的招聘广告并不能带来长期而稳定的增长。原因之一是纸质媒体成本高;其二,完全自己打造渠道,运营成本也会居高不下,这样,公司利润率并不高。2005年第一季度的报告显示其毛利率为49%。比其他纯粹互联网服务公司的平均毛利率超过70%要低很多。
于是,甄开始了业务拓展。
在更广阔的网络招聘服务上,前程无忧开发了自有的人事管理软件,并由企业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简历。猎头服务上,前程无忧针对企业的需求定制每个公司个性化的服务。
针对目前需求越来越强烈的校园招聘,前程无忧联合国内多家高校推出了校园招聘活动。
另外,“前程无忧联盟”也顺应而生,这是一个融合了多种媒介优势的人力资源服务系统。联盟集合了全国20多个地区的20多家传统媒体、无忧工作网(51job.com)网络媒体及各种先进技术,还包括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顾问队伍,提供包括报纸、网站、猎头、软件租赁和企业培训等综合人力资源服务。
甄说:“《前程招聘专版》和无忧工作网拥有数百万注册用户,‘前程无忧’通过报纸和网站即时传递招聘信息,能满足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发布招聘信息,缩短招聘流程的需求。”
然而,也正是这种多方向的双渠道发展模式,使得市场对其模式的质疑不断。“发展网上招聘服务,必然会造成传统媒体广告的损失,这是自己在跟自己打架。”一位对手网站人士表示。
甄则表示:“在美国,2004年网络招聘服务市场份额也不过20%,而传统媒体的招聘服务仍然占据了80%,我们的模式不过是符合市场的规律罢了。”他同时表示,网络服务发展速度最快,因此前程无忧手中现有的约1亿美元的现金会更多地投向网络服务的拓展。与2002年10%的网上收益相比,公司今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显示来自网上收入为380万美元,已占全部收入的23.4%。
“关键的是销售队伍,现在在线广告很便宜,最低200块钱就可以登在线广告。怎么养销售队伍?那你就要有东西卖,我们三大服务———招聘猎头服务、培训测评、人事外包,具体的不但包括报纸、网站、猎头、软件、校园招聘、培训、测评、杂志、论坛、人事外包,还包括人力资源系统、薪酬报告,这些总有一样是满足企业需要的。”甄对其发展战略不无得意,“价值在哪里?价值就在你如何吸引更多的客户,并使用你的产品。”